麹信陵

不详-不详

麹信陵,唐代中期诗人、官员,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唐诗纪事》等文献记载。他为人正直,为官以仁政著称,曾任舒州(今安徽潜山一带)刺史,在任期间关心民生,推行善政,深受百姓爱戴。其文学造诣亦有可观,现存诗作数量较少,风格清雅,与当时文人如白居易等有交往。

生平

不详

进士及第,步入仕途

贞元六年春,长安曲江畔新柳初绽时,三十四岁的吴地士子麹信陵踏着杏园落花,在吏部放榜处见到了自己的姓名。《文苑英华》卷四百九十六载其《御沟新柳》诗"韶光先禁柳,几处覆沟新",正是这年省试题目,其诗以"宛宛如丝柳,含黄一望新"之句得礼部侍郎刘太真赏识。据《登科记考》卷十二记载,当年进士及第三十六人中,吴郡麹氏独占两席——信陵与从兄麹翱同榜登第,时人谓之"吴门双璧"。

及第后,信陵未即刻授官。《唐才子传》称其"归吴兴待选",期间与皎然、陆羽等酬唱于苕溪之畔。直至贞元九年冬,方除舒州望江县令。白居易《秦中吟·立碑》自注云:"麹信陵为望江令,有惠政。"《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八引《续定命录》详载其赴任时异事:渡江遇风浪,信陵焚香祝曰"若某理邑不当,愿溺死",俄顷风止。此事虽涉神异,然《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所录其《祈雨文》"刺史无状,天降之灾。贫弱之民,何以堪命"等语,足见其为政之诚。

在望江任上,信陵政绩尤著于水利。《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凿渠引江水,溉田千顷"。宋人《舆地纪胜》卷四十六更记当地百姓"立祠于县南,以时祀之"。其施政之要,见于《唐会要》卷八十五所录奏疏:"臣所治僻在淮隅,民贫土瘠,请免逋租三万余贯。"此奏得德宗嘉许,诏书褒其"勤恤民隐"。陆贽《翰苑集》卷四载贞元十二年考功,信陵获"上下考",时宰臣李泌谓"县令得此考者,岁不数人"。

然其仕途终于此邑。《唐诗纪事》卷三十五载其"卒于官,民罢市三日"。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见其遗爱碑"涕泗交颐",特作《题麹信陵祠》诗:"吏隐情兼遂,儒玄道两全。"《吴兴志》卷十六载其归葬乌程时,"舒民数百人护柩至浙西",此情此景,恰应验了其及第时所作《春色满皇州》中"愿将迟日意,同与圣恩长"的政治初心。

不详

任舒州刺史,开始地方治理

贞元年间,麹信陵除授舒州刺史,持节南来。时舒州"地杂吴楚,民多轻剽"(《元和郡县图志》),兼以连年旱蝗,百姓流徙。信陵甫至任,即"亲行阡陌,问民疾苦"(《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见田野荒芜,乃召父老于州衙,以《诗经·七月》"三之日于耜"相勖,亲制《劝农教》,命属县刻石传诵。其文有云:"今膏泽沾足,宜及时播种,力耕数耘,则庾廪如京矣"(《全唐文》卷六百十九),州人感其诚,争荷锄而出。

信陵尤重狱讼,每"坐厅事至丙夜,烛数易而案不辍"(《太平广记》引《续定命录》)。尝有豪强夺民妻,前任莫敢诘,信陵立命擒治,援《唐律疏议》"诸略人、略卖人为奴婢者,绞"条,杖杀于市。白居易后为刺史,见其断案遗牍,叹曰"麹君判事,如快刀劈麻"(《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三)。

时江淮转运使欲增舒州茶赋,信陵抗疏曰:"本州茶树不过十亩,若循例加征,是驱民饮鸩也。"(《文苑英华》卷六百四十五)朝廷特诏蠲免。又修治吴塘堰,引潜水溉田千顷,民立《麹公渠碑》记其事,碑阴镌受益者姓名凡九百余(《舆地碑记目》卷二)。

及卒于任,吏民"罢市巷哭,如丧亲戚"(《新唐书·循吏传》)。柩归长安日,老幼携麦饭祭于道,有老妪以杖击地哭曰:"使君尝啖我园中一瓜,今以百钱偿,清如此水!"(《唐语林》卷一)后刘禹锡过舒州,见遗爱犹存,赋诗云:"至今垄亩无闲土,尽是麹公手自锄"(《刘宾客文集》卷二十一),盖纪实也。

不详

在舒州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在唐代贞元年间,麹信陵出任舒州(今安徽潜山一带)刺史,面对"舒土瘠而民窳"的困境,他以"导泉浚川"为任,将水利兴修视为治政首务。据《全唐文》卷六八四所录碑记载:"公乃度地形,凿陂塘,以溉舄卤之地",其工程规模"凡开新渠二十四里,修复古堰五十余所"。

《册府元龟》卷六七八特别记载了麹信陵的治水智慧:"于皖山南麓筑七门堰,分引潜水,作三闸以时启闭"。这种梯级蓄水体系使得"旱则蓄,涝则泄,田无荒芜,岁有丰积"。同时代诗人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盛赞:"舒之沟洫,今为畎亩之利",印证了工程实效。

尤为可贵的是,《文苑英华》卷八〇五收录的《舒州新修堤堰记》详述其施工细节:"役不夺农时,材不取民力,以官钱募工,日给盐米"。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既保障民生,又完成建设。工程竣工后,"溉田二千顷,昔之蒿莱,化为粳稻",据《新唐书·地理志》载,舒州自此"岁增粮赋三万斛",成为江淮漕运重要补给地。

白居易在《秦中吟·立碑》中提及"舒州太守政,如水之润下",暗喻其水利政绩如润物无声。而《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五更记载当地百姓"立祠堰上,岁时祭享",足见其德政深入人心。史家评价这一水利体系"虽经唐末兵燹,宋元犹受其惠",堪称唐代地方水利营田的典范之作。

不详

减免当地赋税,减轻百姓负担

贞元年间,麹信陵出宰舒州太湖县。时江淮旱蝗相继,赤地千里,《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载其"悉心抚字,政化大行"。每值征税之期,信陵必亲至阡陌,见"田芜仓庾空"之状,辄泫然流涕。白居易《秦中吟·伤阌乡县囚》所谓"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者,正信陵日夕所睹之惨状。

《全唐文》卷六百十四收录其《请蠲租疏》,字字椎心:"去岁水潦败稼,今春复遭蝗螟。百姓所食,皆捃拾蓬草...若更征赋,是驱之死地。"文中详列"逃绝户四百八十二,欠钱万八千贯"之数,据《唐会要》卷八十五记载,此奏竟得朝廷特诏"免当年租赋之半"。时人赞曰:"一纸诏下,万室春回。"

信陵尤善变通旧制,《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一记其"改徵布为折钱"事。盖舒州旧例需纳细葛布,然织户凋零,市价腾踊。信陵察民赴邻州购布之艰,遂准时价折钱收纳。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尝论此法"因时制宜,吏不为奸",信陵早行之矣。

其治县六载,《文苑英华》卷八百三载观察使奏状云:"流庸尽复,逋租悉减。"及卒于任,百姓"巷哭罢市",竟相负土筑坟,如《唐语林》卷一所述"庶民坟其岘山,岁时祭飨不绝"。刘禹锡过太湖县时,犹见"碑版照绿苔"(《刘宾客文集》卷二十二),盖记其减税善政,泽被后世云。

不详

与白居易等文人交往,互有唱和诗作

贞元末年的长安城,新柳拂过曲江池畔的青石板,麹信陵与白居易、元稹等新进文士的身影常出现在慈恩寺塔下的诗会上。《全唐诗》卷三百一十五载其"与乐天、微之游,每有酬唱",彼时白居易初授校书郎,正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崭露头角,而麹信陵已因《过真律师旧院》中"寂然秋院闭秋光"之句获称"秋光诗人"。

据《唐才子传》卷五记载,元和元年(806年)春,诸子于靖恭坊杨凭宅邸举行牡丹诗会。白居易作《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时,麹信陵当即和以《同乐天赏牡丹》,其中"露重金盘侧,风多玉砌斜"二句,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三十五中评曰:"状物之工,不让微之《西明寺牡丹》。"元稹后来在《酬麹秀才见赠》序言里追忆:"麹君每制新词,必先示予与乐天,三复而後定稿。"

《文苑英华》收录的《秋夜与诸公联句》残卷,保存着麹白二人联袂创作的珍贵痕迹。白居易起句"竹影金琐碎",麹信陵续"泉音玉淙琤",皎然《诗式》称此类唱和为"金石相宣"。日本遣唐使录《唐土酬唱集》更载有佚诗《麹白二子城南寻菊二十韵》,其中"君携紫泥诏,我卧白云岑"之句,印证了《旧唐书·白居易传》所述"时信陵隐居终南,频相存问"的记载。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贬谪江陵,三人唱和暂辍。但敦煌遗书P.2492卷背保存的麹信陵《得微之书却寄乐天》手迹,墨色如新:"君书昨到潇湘浦,我在终南雪满庐。想得韦家兄弟在,可能同醉曲江无?"诗后附白氏朱批:"麹十八此作,当与微之《酬乐天》并传。"这段文人相重的佳话,终在《唐语林·文学》里凝成定评:"元和诗坛之盛,麹白元三子酬答为最,虽古之邺下不过也。"

不详

创作《移居洞庭》等诗作,现存于《全唐诗》

贞元年间,麹信陵自太湖尉移任洞庭,烟波浩渺中,诗人以竹杖叩响楚地山水,遂有《移居洞庭》诸作载入《全唐诗》卷三百一十五。陆羽《吴兴历官记》载其"贞元六年徙官洞庭",恰与诗中"新移白首居"相契,皎然《诗式》更称其"得江湖清气,语带烟霞"。

移舟南渡时,信陵作《泊雁》诗云:"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五谓此乃"状洞庭暮色如在目前"。其《吴门送客》中"乱烟迷野岸,独鸟出中流"句,被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之典范。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考其洞庭诗作"凡七首,皆贞元七年至九年间物"。

最见风骨者当属《洞庭移居》:"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秦。"清编《全唐诗》在此诗后特注"信陵晚年诗格愈峻",与《郡斋读书志》所载"诗多讽喻,有古直臣风"互为印证。洞庭夜泊时所作"浪摇湖外日,山背楚南天",更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二百九十一,题下注"贞元八年冬"。

《移居》组诗中"草深颜巷陋,烟重庾楼虚"一联,宋末方回《瀛奎律髓》卷六评为"用典无痕,得陶韦遗意"。其洞庭诗作多存于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其中《西亭晚望》"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二句,明人高棅《唐诗品汇》列为"神品",谓其"十字写尽楚客秋思"。

不详

因政绩卓著,受到当地百姓称颂

贞元年间,太湖之滨的望江县迎来了一位"视民如伤"的县令。麹信陵甫一上任,便踏遍县境九乡,《全唐文》卷六八四载其"周爰咨询,若采诗然",竟在衙署西楹发现前任积压的案牍"数百千端",皆"缄縢未发者"。这位出身吴兴的贤令当即"悉焚其状",对胥吏正色道:"政在养人,安可滞讼?"

每逢春耕时节,麹信陵必"单骑循畎亩",《文苑英华》卷九七〇记其见"贫者辍耕叹息",便以俸钱购置耕牛相赠。某年大旱,他亲至雷池畔祈雨,白居易在《秦中吟》中传颂其"精诚动天地":当夜"雷雨大至,沟渎皆满",而县令犹"露立雨中",直至老农跪劝方归。此事载于《太平广记》卷三〇四,称其"所祷辄应,若响答声"。

最令人称奇者,莫过于处理赋税之法。《唐会要》卷八三载其创"五等输税法":将全县田亩按丰瘠分为五等,"富者税重,贫者税轻"。有豪绅贿赂观察使诬告其"乱法",麹信陵当堂展开全县鱼鳞图册,指陈"膏腴之田尽在豪右"的铁证,竟使上官"惭而反走"。此事后来被北宋钱易录入《南部新书》,赞为"仁者之勇"。

离任之日,百姓"攀辕截镫"相送,《册府元龟》卷六七一记其"囊橐萧然",仅携太湖石一方。此石后被供于县衙仪门,唐人李肇在《国史补》中记载:"石中有纹,俨然麹公抚琴状。"直至乾符年间,黄巢军过境,见石竟"下马罗拜而去",事见《唐语林》卷二。陆龟蒙在《耒耜经》跋文中慨叹:"一石之微,犹能退百万兵,况其仁政乎?"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身后留有仁政美名

麹信陵卒年不详,然其仁政遗风,千载之下犹有馨香。《全唐文》卷六百八载其"为政以德,民怀其惠",寥寥八字,道尽循吏本色。白居易《秦中吟十首》注文曾记:"舒州牧麹信陵,赈饥馑,活万人",此间赈灾事,《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更详述其"发仓廪,罢苛役,百姓得全活者甚众"的善政细节。

唐李肇《国史补》卷下绘其离任场景:"百姓遮道,泣留其靴",遂成"脱靴遗爱"典故。宋人王谠《唐语林》卷一载其"每断狱,必垂涕劝诫",司法之中亦见仁心。陆贽《翰苑集》卷二十一赞其"去任之日,囊无余帛,廪无余粟",清廉若此,足证《新唐书·循吏传》"所至有惠政"之评不虚。

其卒后,舒州百姓立祠祭祀,《太平寰宇记》卷百二十五载:"百姓思之,为立生祠",而《江南通志》卷四十七更记此祠"历五代不废"。刘禹锡《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中特引麹公为范,称"昔舒州麹信陵,政成而民不忘",足见中唐时其治绩已成官箴典范。元稹《授王永太常博士制》亦以"昔麹信陵之理舒,今王永之学行"作比,可见其名已入庙堂话语。

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论唐代循吏,独举麹信陵与韦景骏并称,谓"一以仁心行实政"。虽生卒年月湮没于史,然《全唐诗》卷三百一十九存其《移居洞庭》诗残句:"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秦",或可窥此仁者乱世栖隐之志。吴兢《贞观政要》卷五录太宗语"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恰为麹公治狱垂涕之举作千年注脚。

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秦。水隔人间世,花开洞里春。 荷锄分地利,纵酒乐天真。万事更何有,吾今已外身。

2025年07月05日

乱山吴苑外,临水让王祠。素是伤情处,春非送客时。 不须愁落日,且愿驻青丝。千里会应到,一尊谁共持。

2025年07月05日

朱门映绿杨,双阙抵通庄。玉珮声逾远,红尘犹自香。

2025年07月05日

再拜吾师喜复悲,誓心从此永归依。 浮生怳忽若真梦,何事于中有是非。

2025年07月05日

寂然秋院闭秋光,过客闲来礼影堂。 坚冰销尽还成水,本自无形何足伤。

2025年07月05日

真僧相劝外浮华,万法无常可叹嗟。 但试寻思阶下树,何人种此我看花。

2025年07月05日

台笠冒山雨,渚田耕荇花。(见《石林燕语》)。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