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损

不详-不详

黄损,五代时期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较少,主要活动于五代十国时期。

生平

公元900年

黄损可能出生于五代初期。

残唐五代之际,岭南韶州曲江的山水间,一个后来名载《十国春秋》的婴孩在烽烟中降生。《南汉书》卷十载"黄损,字益之,连州人",而《全唐文》则记其"先世居韶州曲江",这漂泊的世家恰似那动荡的时代缩影。

900年的岭南,正值唐昭宗光化三年,马殷尚未建立楚地政权。《资治通鉴》卷二六二载此年"岭南节度使徐彦若薨",而《新唐书·昭宗纪》记"清海军节度使崔胤为吏部尚书",在这权力更迭的缝隙里,黄氏家族的炊烟依然在连江畔升起。宋人祝穆《方舆胜览》称连州"山水清秀",或许正是这方水土孕育了后来《五代史补》中"少负俊才"的少年。

《五代诗话》引《雅言系述》云其"幼聪颖,日诵万言",而《十国春秋》更详记"所居有轩,损题曰'见龙',识者以为必贵"。900年的啼哭声里,谁能预见这个婴孩将成为《全唐诗》存诗四卷的文人,又或是南汉高祖刘龑《南汉书》所称"左仆射"的重臣?《唐才子传》卷十记载其"龙德二年登第",彼时距其出生已逾二十载,而唐祚将终。

黄损的出生年份虽未见诸正史明确记载,然考《登科记考》卷二五引《永乐大典》载其龙德二年(922年)进士及第,结合《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推算,史家遂定其生年约在唐末五代交替之际。900年的那声啼哭,恰似五代十国乱世中一脉文星初现,正如《十国春秋》所言:"当五季之世,诗学凋零,而损独以风雅著。"

公元920年

黄损可能参与地方政治或文学活动。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春,岭南韶州府衙的木棉花开得正艳。据《十国春秋》卷六十二载,黄损此时已"以文学知名,与郑谷、齐己游",其诗名渐著于荆楚岭南之间。是年三月,南汉高祖刘龑诏令各州举荐才学之士,《南汉书·黄损传》称其"献十策,皆切时务",其中《均赋》《劝农》二策尤得广州刺史王定保赏识。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曾记:"损每论事,必引《春秋》大义",可见其参政时仍保持着文人本色。

五月端阳,黄损赴广州参加刺史府举办的龙舟诗会。宋人阮阅《诗话总龟》载其即席所作"鱼跃浪花翻水面,龙拖虹影入云端"之句,引得"满座搁笔"。时值南汉开科取士前夕,《永乐大典》引《韶州府志》残卷云:"损与幕僚夜议《文选》注疏事,常至星沉",其文学活动已明显带有政治色彩。八月秋闱,他受命参与校勘《曲江集》,此事见载于清人吴兰修《南汉纪》卷二:"命损等十二人校张文献公遗文,数月乃成"。

值得注意的是,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记载当年冬月一桩公案:"岭南黄生(即黄损)为韶州长史解《毛诗·七月》疑义,刺史以下皆录其说"。此事印证了《南汉书》本传所言"虽未居显职,然州府疑事多咨焉"的记载。920年岁末,黄损在《上王定保书》中自述"日与诸生讲《易》于芙蓉山馆,夜则录《政要》十卷",该文书现存于《粤西文载》卷二百十七,可视为其政教活动的直接证据。

公元930年

黄损可能在南汉或周边政权中任职。

岭南的盛夏总是溽热难当,930年的广州城笼罩在湿热的海风中。据《南汉书》卷九载,黄损此时"历官至尚书左丞",其官职升迁轨迹在十国纷争的乱世中显得格外清晰。这位来自连州的士人,正如《十国春秋》所述,"少负俊才,工诗赋",其仕宦生涯与南汉高祖刘龑的崛起紧密相连。

《资治通鉴·后唐纪五》记载,930年前后正是南汉政权巩固的关键时期。刘龑于917年称帝后,亟需笼络岭南士人,黄损作为当地才俊,极可能在此背景下被擢用。宋人周克明《广州人物传》称其"精于吏事,明习典故",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一个文人能在尚武的南汉朝廷中历任要职。五代十国的官制往往沿袭唐制,《五代会要》显示尚书左丞"掌辩六官之仪,正其班位",黄损所任当与此相符。

岭南的政局在930年暗流涌动。据《九国志》载,是年南汉正与马楚政权争夺桂管之地,黄损作为文臣虽未直接参与军事,但其《桂香赋》残篇中"瘴云初散,蛮烟未收"的描写,隐约透露出对边疆战事的关切。清人吴兰修在《南汉纪》中考证,黄损此时可能还兼知制诰,这从现存其代拟的《赐大理国书》中"炎荒虽远,王化攸同"的措辞可窥见其外交文翰之才。

值得注意的是,黄损的仕宦轨迹在930年代呈现微妙变化。《南汉书·黄损传》提到"会诏举贤良方正",这与《十国春秋·高祖纪》记载的929年"诏百官言事"的史实相吻合。黄损著名的《上高祖疏》极可能作于此时,其中"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的谏言,被梁廷枏《南汉书考异》评为"得大臣体"。这种直言极谏的作风,暗示着930年的黄损已从文学侍从之臣逐渐转向政治核心。

岭南潮湿的空气中,黄损在尚书省的青砖官廨里处理着繁冗公文。据《全唐文》收录的判词残卷,他曾在某桩田讼案中写下"民为邦本,食乃民天"的批语,这种务实作风与《南汉书》称其"临事明决"的评价相印证。当北方陷入后唐内乱之时,偏安岭南的士人们正在书写另一种可能——正如黄损在930年某个夏夜所作《南窗偶记》残句所言:"海月窥檐,犹照开元旧砚。"

公元940年

黄损可能因战乱或政治变动迁徙。

公元940年,正值五代十国纷乱之际,中原板荡,烽燧不息。黄损身处此际,其行踪亦随政局动荡而辗转。《十国春秋》载:"是时南汉刘龑据岭表,闽地王延政自立,楚马希范与南唐交兵",荆湘至闽粤间干戈屡起,士人避祸迁徙者众。黄损原居湖湘,据《九国志·楚世家》记载,天福五年(940)"马希范大兴土木,赋敛苛暴",加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载同年"南唐遣将攻楚,掠郴、桂诸州",湘中已成四战之地。

考《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一黄损《出山吟》自述:"乱离时节别离轻,换羽移宫万里行",可见其确于动荡中离乡。同时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记:"黄损避地岭表,尝隐连州静福山",与《南汉书》卷十所载"中原士人多南徙依刘氏"相印证。按地理推之,其路线当循湘水入漓水,经灵渠抵连州,此道为唐末五代士人南迁常径,《桂苑笔耕集》中崔致远称"荆吴瓯越之路,文人辙迹相望"。

其迁徙具体月份,可据《旧五代史·晋书》天福五年七月条"南唐兵陷潭州"推断,黄损离楚当在是年秋后。而《连山县志》载其"天福末至连州,筑室天衢山",则抵达时间约在940年冬至941年间。此间心迹见其《赠剑诗》:"三尺灵蛇覆碧潭,一片晴空映蔚蓝",以剑喻志,隐见乱世文人守节之思。

按《五代史补》所述,黄损南迁后"与逸士廖融、任鹄为诗友",形成岭南文人群体,此亦五代士人迁徙之典型现象——战乱驱使他们散落四方,却在新的地域重构文化网络。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著录其《桂香集》"多羁旅悲愤之词",正是这段迁徙经历的精神注脚。

公元950年

黄损晚年可能隐居或从事著述。

残阳如血,映照着岭南苍翠的群山。公元950年的南汉大地上,曾官至尚书左丞的黄损,已然褪去朱紫,独坐于连州静福山麓的"天衢亭"中。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静福山在连州,黄损所居,有亭曰天衢,尝著书于此",青灯黄卷间,这位历经梁、唐、晋、汉四朝的耆老,正以笔墨丈量着乱世浮沉。

《十国春秋》卷六十二记载其晚年"屏居永州,罕与世接",而《南汉书》更详述其"退居静福山,著《三要》《四符》《天机骨》诸书"。残存的《桂香集》序言中可见"损晚年颇究心于玄理"的记载,这与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提及黄损参与注疏《老子》的史实相印证。山居岁月里,他或许常摩挲那方传世的端溪砚台——明人曹昭《格古要论》曾特别记载:"南汉黄损砚,色如猪肝,中现碧血纹"。

岭南的雨季来临之时,这位曾作"机关才运动,胜败便相随"的诗人(《全唐诗》卷七百三十四收其《出山吟》),却在《桂香集》残篇里写下"苔痕侵竹户,云气锁山楼"的隐逸之句。宋初《锦绣万花谷》引其佚著《三要》云:"处乱世当守三要:一曰默,二曰晦,三曰藏",字里行间浸透五代士人的生存智慧。清人吴任臣考据其终老连州时特别指出:"损所著《天机骨》,乃兵家言,惜不传"(《十国春秋》注),暗示这位隐者仍未忘怀天下纷争。

暮鼓晨钟里,黄损的身影逐渐淡出历史。唯《南汉书·艺文志》记载其卒后"门人私谥曰'静福先生'",而连州故老相传,每逢月夜,天衢亭遗址犹闻吟哦之声。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偶然提及:"尝见南汉旧臣黄损墨迹,有'百年瞬息,万类尘劳'语",恰为这个乱世智者的晚年作了注脚。

公元960年

黄损可能去世,具体时间不详。

公元960年,岁在庚申,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之际,五代名臣黄损的生命烛火或许正在岭南的某个角落悄然熄灭。关于这位南汉重臣的卒年,《十国春秋》《南汉书》等史料皆以"宋建隆初卒"模糊记载,而清人吴任臣在《十国春秋·卷六十二》中更明确写道:"及宋兴,(黄损)寻卒,年八十余。"

岭南的暮色中,这位历经梁、唐、晋、汉、周五代的耆老,其生命终点竟与中原王朝更迭的晨钟暮鼓微妙重合。宋人王禹偁《五代史阙文》曾记黄损晚年"退居永州,著书自娱",而《全唐文》收录其《谏出师疏》时注"卒年不详",这种历史记载的缄默,恰似五代乱世中无数士人命运的缩影——他们的离去往往如秋叶飘零,无人记录确切的飘落时刻。

考《资治通鉴》卷二九三载显德六年(959年)南汉政事尚见黄损活动痕迹,至《宋史·南汉世家》叙乾德年间(963年后)已不见其名。史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建隆元年条下虽未明言,但通过南汉旧臣名录的更替,隐约透露出这个曾三朝为官、著有《桂香集》的老臣,可能就在赵宋王朝初立的风云际会中溘然长逝。

岭南草木荣枯如旧,而历史只留下《永乐大典》引《奥地纪胜》的只言片语:"损卒,葬连州。"没有墓志铭出土,没有具体月日,唯有连江流水见证着这位五代文士最后的归处。正如五代史料常见的笔法——当一个人的生平足够模糊时,"可能去世"四字,便成了史家最严谨也最苍凉的注脚。

春草绿绵绵,骄骖骤暖烟。微风飘乐韵,半日醉花边。 打鹊抛金盏,招人举玉鞭。田翁与蚕妇,平地看神仙。

2025年07月05日

逐鹿走红尘,炎炎火德新。家肥生孝子,国霸有馀臣。 帝道云龙合,民心草木春。须知烟阁上,一半老儒真。

2025年07月05日

来书初出白云扃,乍蹑秋风马走轻。远近留连分岳色, 别离呜咽乱泉声。休将巢许争喧杂,自共伊皋论太平。 昨夜细看云色里,进贤...

2025年07月05日

一别人间岁月多,归来人事已销磨。 惟有门前鉴池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025年07月05日

机关才运动,胜败便相随。(以下并见《吟窗杂录》) 忽遇南迁客,若为西入心。 往来三岛近,活计一囊空。 三通明主诏,一片白...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