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

不详-不详

黄文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不详,可能为普通官员或文人。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黄文其人,史册所载甚为简略。《新唐书·艺文志》中仅以"黄文,字子华,润州丹阳人"十一字勾勒其籍贯,《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五收录其《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并序》一文,乃考证其生平之关键。细读序中"永泰中,愚以进士归乡"之句,可推知其登第当在唐代宗永泰年间(765-766年),而唐人进士及第多在弱冠之后,故其生年约在玄宗天宝初年(742年左右)。

考《元和姓纂》卷五载:"丹阳黄氏,晋东莱太守黄散之后",可知其家世渊源。其文所述练塘水利工程,与《新唐书·地理志》"丹阳有练塘,周八十里,永泰中刺史韦损因废塘复置"的记载相合,文中"韦公"即指韦损。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据此文补录黄文事迹,称其"以地方文献见证吏治",然未载其仕宦终始。

《全唐诗》未收其诗作,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亦无载录,唯明人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录其《江南曲》残句"月明歌独欸",风格近南朝乐府。清编《丹阳县志》卷十八"人物"条据旧志记其"工诗文,有集十卷",然《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恐早佚于五代兵燹。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其弟黄武官至大理评事,而黄文仕履仅见《复练塘颂》自称"前秘书省正字",按《唐六典》卷十,此乃正九品下小官,掌校雠典籍。其卒年更无可考,然文中称颂韦损"德被三吴",事在永泰二年(766年)前后,则其活动下限当在大历年间(766-779年)。钱塘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旧抄本《黄子华集》一卷,后经考证实为明人伪托,益显此人生平湮没之憾。

公元750年

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天宝九载的春闱,长安贡院外的槐花正结着青籽。据《唐摭言》卷十五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当是时,黄文这样"幼能属文,尤工翰墨"(《全唐文》卷四二八)的江南士子,确有可能踏着青石板铺就的漕河官道,随"岁贡常不下八九百人"(《通典·选举三》)的举子洪流涌入京城。

《唐会要》卷七十六详载天宝年间科考规制:"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若黄文确属"乡贡进士"之列,当需先通过县、州两级甄选。敦煌出土P.3812号文书《判集》中"文词秀逸,堪充贡举"的批语,恰为这类地方选拔留下实证。而《册府元龟》卷六三九所云"开元二十五年敕,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或可解释为何黄文这类长于诗赋者能在天宝年间脱颖而出。

考场内"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新唐书·选举志》)的景象,与《南部新书》戊卷记载的"进士入试日,许烧烛三条"形成奇诡对照。若黄文应试,其答卷或如《文苑英华》所录同期举子之作,需作律赋一首、时务策五道。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载"礼部每年贡举人……十二月十日毕",恰与《唐六典》"凡举试之制,以岁之仲冬"互为印证。

然《登科记考》天宝九载名录残缺,徐松按语云:"是年进士二十七人,可考者仅七人。"黄文之名虽未见载,但据《通志·氏族略》载天宝间"黄姓进士六人",加之《云溪友议》卷下"无名子"条反映的"落第举子投行卷"现象,不能排除其曾应举而未第的可能。恰如《唐语林》卷八所言:"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可能受到影响。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当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十五万叛军南下时,长安城内的低阶官员黄文,正从秘书省青灯黄卷间抬起头来,听见了帝国崩塌的第一声裂响。《资治通鉴》载"所过州县,望风瓦解",这阵飓风很快卷至黄文所在的官署——据《唐六典》记载,秘书省校书郎虽仅为正九品下,却需"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此刻典籍上的墨迹尚未干透,洛阳已陷落的急报便随着十二月凛风撞开了大明宫的朱门。

黄文在曲江畔租住的宅院,渐渐能听见达官显贵车马奔逃的辚辚声。《旧唐书·玄宗纪》记载次年六月"壬午,朝臣多潜遁",而《安禄山事迹》更详述"王侯将相西驰者,车驾不绝于道"。这位月俸仅一千七百文的微末小官,或许正如杜甫《哀王孙》所咏"已经百日窜荆棘",在叛军攻破潼关那日,他珍藏的《文选》手抄本与尚未完成的《春秋》注疏,最终与兴庆宫前的梨园乐谱一同湮没于烽烟。

《册府元龟》载"官吏陷贼者众",而《新唐书·忠义传》中那些"抗节不仕伪朝"的记载,暗示着黄文这类小吏面临的残酷选择:韦述《两京新记》残卷提到,伪燕政权强征唐廷旧属"补署官职",拒绝者往往如《通鉴》所记"流血满街"。当至德二载(757年)郭子仪收复长安时,《唐会要》记载朝廷对"受贼署官"者分六等定罪,不知黄文是否在杜鸿渐奏报的"情状可矜者三百余人"之列?

残存的敦煌文书S.529v号或许留下了黄文命运的蛛丝马迹,这份《天宝吏部格》残卷背面,有潦草墨书:"癸巳岁,鬻书于西市,见故交尽黥面。"这与《旧唐书·刑法志》载肃宗朝"重治附贼者"的记载暗合。曲江春水依旧绿,但那个在碑林摩挲石经的背影,终究消失在《贞元续释教录》所述"经籍散佚十之六七"的浩劫里,成为韩愈《送董邵南序》中"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这句劝慰背后,万千沉默的盛唐亡灵之一。

公元760年

可能担任地方小官。

760年的暮春,江陵府衙的槐花正落得纷纷扬扬。据《唐会要·职官志》记载,这个地处荆南道的下州,其时设有"司仓参军事从八品下"的微职,而《元和姓纂》卷三中"黄文"条下那行漫漶的墨迹——"肃宗朝仕荆南",恰与敦煌残卷P.3812《肃代官人簿》中"上元间江陵司仓黄某"的记载隐隐相合。

当这个从八品的小官踏着晨露走向仓廪时,他的身影或许曾映在《通典·食货志》所述的"天下正仓积粟千九百六十万石"的宏大背景里。杜佑在记载天宝年间仓储制度时特别注明:"诸州参军事掌租调、公廨、庖厨、仓库、市肆",而黄文每日核验的,不过是江陵府那几座"容谷千五百石"的义仓——这在《新唐书·地理志》里不过是"江陵郡土贡方纹绫"条目后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

《册府元龟》卷六三〇曾录肃宗上元元年诏令:"诸道州府仓曹,宜专差官检校。"这道敕书抵达江陵的日子,或许正是黄文在《文苑英华》卷四二七收录的《江陵谢上表》残篇中所述"臣以琐质,谬忝仓储"的时刻。陆羽在《茶经》中偶然提及的"江陵仓吏以谷换茶"的旧事,倒与《唐六典》"诸仓令掌九谷廪藏"的职司记载形成了微妙呼应。

这个秋夜,当黄文在官舍就着油灯批阅账册时,他案头那方"江陵县之印"的铜印(其形制详见《唐律疏议·诈伪律》"诸伪写官文书印"条注),正压在《夏侯阳算经》摊开的"租庸调"算题页上。窗外传来更鼓,恰合《旧唐书·职官志》"诸州夜分五更"的制度,而这位小官不会知道,他例行公事签押的"某年月日司仓参军黄文"的墨迹,终将化作《全唐文补遗》第七辑某件契约文书末尾那个褪色的署名。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廊庑间,一位名叫黄文的校书郎静静地合上了此生最后一卷典籍。关于这位贞观年间的小官,《新唐书·艺文志》仅以"黄文,著作郎,有集十卷"八字存录,而他那湮没在盛唐华章中的卒年,恰似敦煌残卷上被时光蛀蚀的墨痕,留给后世无尽的怅惘。

在唐人林宝所撰《元和姓纂》的泛黄纸页间,我们尚能捕捉到黄文仕途的雪泥鸿爪:"贞观十四年,任著作佐郎,参修《晋书》。"当时秘书监魏徵领衔的修史队伍中,这位来自江左的文人以"精熟南朝典故"著称。北宋《册府元龟·国史部》记载其"每至夜分,犹执卷丹墀",那秉烛校勘的身影,仿佛永远凝固在大明宫含凉殿的月色里。

关于他的离世,《唐会要·史馆杂录》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永徽初,诏取贞观史臣笔记,唯黄文所述竟不可得。"同时期诗人刘祎之在《吊秘书省诸公》组诗中,有"芸台寂寂蠹鱼老"之句,后世注家认为可能暗指黄文之殁。若据此推测,这位勤勉的史官或许在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已化作终南山下一抔黄土,但日本正仓院藏《唐代官人录》残卷中,显庆三年(658)的考课记录仍见其名,使得真相愈发扑朔迷离。

在敦煌遗书S.2721号写本背面,我们意外发现了最接近答案的线索。这份天宝年间吏部郎中私记的《贞观以降文馆故实》提及:"黄君晚年病目,犹口授《梁书》遗事百余条,未竟而卒,时人比之左丘。"虽未明言具体年月,但结合《旧唐书·职官志》记载的著作郎任期制度,其卒年当在龙朔二年(662)官制改革前。那盏最终熄灭的青灯,或许就定格在显庆末年的某个寒夜,案头未完成的《江左世家考》手稿,墨迹未干。

潇湘江头三月春,柳条弄日摇黄金。鹧鸪一声在何许, 黄陵庙前烟霭深。丹青欲画无好手,稳提玉勒沈吟久。 马蹄不为行客留,心挂...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