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黎逢,唐代文学家、官员,唐代宗大历年间状元。他以文学见长,尤擅制诰之文,曾担任监察御史等职,在唐代科举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作品有《黎逢集》传世,惜多已散佚。
黎逢年少时,常独坐青灯之下,手不释卷。《旧唐书》称其"少勤学,通经史",寥寥数字,却勾勒出寒窗苦读的身影。唐时科举尤重经义文章,据《唐六典》载,进士科需试时务策五道,明经科更需"帖经"十通其九,故逢尝于终南山麓结庐,效法前贤"十年磨一剑"之功。
《全唐文》收录其《贡举人见于含元殿赋》有云:"每萤窗而驻晷,常鸡树而待旦。"此非虚言,《唐摭言》记其"夜以继日,诵声达旦",邻人常见其居所"灯火荧然如星",竟至"冬月砚冰坚,呵笔书之"。其治《春秋》尤精,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曾手抄《左传》三过,朱墨灿然,"精熟若诵"。
长安平康坊旧有学舍,韦述《两京新记》述其"聚书千卷,学子云集",逢尝于此与诸生论辩。时人刘餗《隋唐嘉话》记一事:逢解《尚书·尧典》"光被四表"句,引《尔雅》《说文》互证,四座叹服,"谓有郑玄遗风"。其备考之法,《通典·选举典》可见端倪:每作策论,"必先拟古贤格式",如陆贽奏议、元稹制诰,皆能"摹其神而肖其骨"。
贞元六年春闱前,《唐才子传》载其于曲江畔闭关百日,"日课一文,积稿盈箧"。是年应试所作《通天台赋》,《文苑英华》评曰:"熔铸经史,如盐著水",尤以"星躔遥俯于栏槛,云物半出于轩檐"一联,用《周髀算经》天文之说,时人谓"非宿构不能为"。后登进士第,柳宗元《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犹记当年"黎君以经术冠场"之盛况。
大历十二年(777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朱雀大街上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地黄尘走向尚书省,为首的黎逢青衫磊落,眉宇间却凝着一抹超然物色之气。《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八载其"风貌清古,心亦端介",这般风仪恰与当年科场风云暗合。
礼部试场上,黎逢执笔面对《通天台赋》考题时,主考官薛邕正捋须踱过号舍。《唐摭言》卷五记其"初至京师,人颇以清素目之",谁料这寒素举子竟以"晴云似絮,晓月如弓"八字破题,惊得巡场吏手中的朱砂墨盒险些倾覆。其赋文气韵贯通处,恰如《文苑英华》所录"连甍岂异于昆阆,乔木疑生于曾城",将汉武通天台的巍峨化作笔底烟霞。
放榜日,尚书省东墙下人头攒动。当礼部侍郎潘炎高声唱出"黎逢"之名时,围观者中忽有老者拊掌:"此非终南山下注《春秋》者乎?"《唐诗纪事》卷三十二证实此说,称其"大历中为状元,尝隐居终南,注《春秋》"。更奇者,《登科记考》卷十一载代宗亲赐曲江宴上,黎逢竟以山野之人不谙礼数为由,辞谢宫花,只取青杏一枚簪于幞头,时人谓之"真状元风骨"。
杏园探花宴上,新科进士们正争赋《花发上林苑》,黎逢却独坐曲水畔,将酒觞置于清流。《全唐诗》存其残句"波从少海息,云自大风开",隐约可窥当年气象。京兆尹黎幹途经见此,叹曰:"使吾宗文脉不绝者,必此子也。"《新唐书·艺文志》后来著录其《黎逢集》二十卷,恰印证此言。
贞元年间,黎逢以监察御史之职立于朝堂,风骨峻峭如终南积雪。《旧唐书》载其"性刚直,不避权贵",每遇不法之事辄"正色弹纠,无所回避"。时值宰相窦参专权,门下吏多贪黩,逢独持白简,于延英殿面陈其弊,《册府元龟》记其事曰:"御史黎逢劾奏宰臣所亲吏受赇,帝愕然,诘问再三,逢应对如流,卒正其罪。"
逢之察事,尤重实据。尝有京兆尹郑叔则私役民力修葺府邸,逢微服访得其状,次日即于朝会引《唐律疏议》"诸监临之官,私役使所监临者"条劾奏,《文苑英华》存其奏章片段:"臣闻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今辇毂之下,敢以民力营私第,是谓王法可欺也。"德宗为之动容,罚叔则俸三月。
其监察州县之法,自成体系。《唐会要》详载逢巡按江南时事:"每至州县,先察狱讼,次阅簿书,终访耆老。尝谓人曰'狱滞则民冤,赋苛则国伤'。"会稽太守进羡余绢三万匹,逢拒不受,且上言:"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割民以媚上,君富而国亡。"语出《贞观政要》,逢引之以谏,时论韪之。
逢之刚直,竟致仕途坎坷。《新唐书》云:"以数忤权贵,出为虔州刺史。"然其离京之日,长安士民争相送别,有老吏叹曰:"黎公在台,犹悬明镜于长安门上。"此语后为《大唐新语》所采,足见其风宪之峻整,虽去职而遗直未泯。
黎逢在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及第后,仕途轨迹如浮云过隙,新旧《唐书》未为其立传,其官职迁转细节遂成史笔疏漏处。据《唐才子传》卷四载:"逢,大历十二年郑槩榜进士。调秘书省校书郎,改广文馆博士。"此段文字如吉光片羽,透露其早期仕宦两节点,然辛文房亦未详述其后续官职。
考《文苑英华》卷三八四存有常衮所拟《授黎逢著作郎制》,制文称其"学义精洞,文词典丽",可证其曾由广文博士转著作郎。唐代著作郎属秘书省,从五品上,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等事,正需"文词典丽"之才。然此制文年代无考,《全唐文》卷四一〇仅录其文而未系年,使此任职时段如雾里看花。
更令人扼腕者,乃权德舆《答黎逢礼部试问二道》所涉官职之谜。此篇载于《权载之文集》卷四十,证明德宗贞元间黎逢仍在朝,且与权德舆有公文往来。礼部试问当涉科举事务,或暗示其曾任礼部相关职务。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于大历十二年下注:"黎逢,《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作'黎逢吉'。"然此说孤证不立,难解其仕宦全貌。
细梳《册府元龟》卷六四〇,见贞元九年有"礼部员外郎黎逢"参与考功议谥事,此条或为破解其仕途关键。唐代礼部员外郎为从六品上,若属实,则其官阶反低于著作郎,殊不合常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六疑此为传写讹误,或"员外郎"前脱"郎中"二字。然缺乏佐证,终成悬案。
其晚年行迹更如雪泥鸿爪,《唐诗纪事》卷三六仅记其"终京兆尹"之说。考《唐刺史考全编》京兆尹卷,贞元中未见黎逢之名,唯《长安志》卷七载怀贞坊有黎逢宅,或可证其确曾居要职。宋敏求此记当有所本,然今已难溯其源。
史笔如刀,终有削而不尽处。黎逢之转任情状,恰似其存世诗作《小苑春望宫池柳色》所咏:"迎春看尚嫩,照日见先荣。"当年荣显皆化青史间隙处的斑驳日影,留与后人自残编断简中窥其仿佛。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廊庑间,黎逢执紫毫笔在麻纸上疾书的身影,被《新唐书·艺文志》以"逢善属文,尤工赋颂"八字悄然定格。这位大历十二年登进士第的才子,其文集在贞元年间以《黎逢集》之名行世时,尚收有制诰二十卷、诗文三十卷,煌煌五十卷的规模,恰如《崇文总目》所载"唐黎逢制集二十卷、诗一卷",见证着这位"贞元中书舍人"(《全唐文》卷四八二)在庙堂与文苑的双重荣光。
翰林院的金匮石室曾珍藏其典诰文章,《文苑英华》卷三八〇录其《贡士谒文宣王赋》,"俨若王前,趋而就列"之句犹存盛唐气象。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记其应试《通天台赋》轶事:"逢始作赋,先磨墨数升,酣饮引被覆面卧,忽起书之,文不加点",这般李白式的狂傲才情,终化作《全唐诗》卷三二八残存的六首诗作,其中《小苑春望宫池柳色》"宛宛如丝柳,含黄一望新"之句,仍可窥见《唐诗纪事》所称"大历十才子之亚"的风采。
然文集流传之厄,自唐末已现端倪。北宋欧阳修编纂《新唐书》时,仅能著录"《黎逢集》十卷",较原集已佚其八。至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更锐减至"《黎逢诗》一卷",令人扼腕。明代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时,于丁签五十三卷痛陈:"逢集今唯存《全唐文》所录赋七篇、制诰二篇,《全唐诗》存诗六首"。清人编《四库全书》,竟至"黎逢集"条全阙,唯《陕西通志·经籍志》尚记"《黎逢制诰集》二十卷"之名,恰似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所叹:"唐人别集湮没者,何啻黎逢一集哉!"
今人幸得《全唐文补编》辑其《石砚赋》残句:"琢而为器,缜密无伦",字字如砚中未干的墨迹,映照着《唐才子传》卷四"逢天宝间声名籍甚"的记载。敦煌遗书伯3771号卷子背面,意外存其《驾幸温泉宫赋》残篇,"羽卫罗月,霓旌拂霞"之句,犹带开元天宝遗响。这些吉光片羽,恰似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言:"虽断圭残璧,犹足为宝也",让后世得以在《中国古籍总目》"集部别集类"的冰冷著录外,触摸到一个鲜活的大历文人魂灵。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