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驾闾山咏马

2025年07月05日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
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官仪

译文

从驾闾山咏马
随行闾山咏马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
桂花的芬芳在尘埃中消散,如练的月影在眼前成空。
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心中的疑惑因关吏而起,只能徒然叹息那塞上的老翁。

词语注释

闾山:山名,位于今辽宁省。
桂香:桂花的香气。
练影:指月光如练(白色的丝绢)。
关吏:守关的官吏。
塞上翁:边塞上的老翁,典出《淮南子·人间训》的“塞翁失马”。

创作背景

从驾闾山咏马创作背景

暮春的闾山脚下,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仪仗如云霞般铺展。这位契丹王朝的鼎盛君主,正携文臣武将巡幸这座被契丹人视为"大辽镇山"的神圣之地。马蹄声碎,惊起松涛阵阵,诗人望着羽卫森罗中那匹来自西域的汗血宝马,月光在它缎子般的毛色上流淌,桂香随蹄尘消散——一个王朝的华美与苍茫在此刻重叠。

此诗诞生的统和年间(983-1012),正是辽国"文治渐盛"的特殊时期。圣宗效仿唐制开设科举,汉族士大夫逐渐进入权力核心。诗中"关吏""塞翁"的用典,暗合当时辽宋边境榷场贸易频繁而争端不断的现实。那匹在月下失去影子的骏马,恰似契丹民族在汉化进程中逐渐模糊的草原本色。史载圣宗"幼喜书翰,十岁能诗",他率领的这场春狩,实则是游牧传统与中原文明的诗意交融。

当宫廷乐师弹响奚琴,诗人看见宝马颈鬃飞扬的弧度,与闾山起伏的轮廓在夕照中重合。这个瞬间,契丹人纵马草原的豪迈、汉家诗词的蕴藉,都在"练影月前空"的意境里获得了永恒。正如《辽史》所载,此时的辽国"典章文物,灿然成一代治规",而这首诗,正是那个兼容并蓄的时代在文学上投下的惊鸿照影。

赏析

这首诗以骏马为媒介,将边塞的苍茫与人生的慨叹凝练成四句绝唱。桂香与练影的意象形成精妙对照——"桂香尘处减"中,本应清雅的桂花香被征尘掩盖,暗示边关风尘对美好事物的侵蚀;"练影月前空"则以素练般的月光映照马影,营造出空灵寂寥的意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此联"通过嗅觉与视觉的通感,完成了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升华"。

关吏与塞翁的典故运用尤见匠心。"定惑由关吏"化用老子"关令尹喜"的典故,暗喻人生迷途的普遍性;"徒嗟塞上翁"则反用《淮南子》塞翁失马的寓言,马祖常《石田集》评此句"将道家祸福相倚之理,转为对命运无常的深沉喟叹"。两个典故的并置,形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跃升。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结构。前两句以物象起兴,后两句转入哲思,符合《文心雕龙》"睹物兴情"的创作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二十字中具千里之势,马之俊骨、人之幽思,皆在烟尘明灭间"。那匹穿梭在桂香与月光中的骏马,最终成为诗人感悟生命漂泊的永恒意象。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曰:"'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二句,以物象之凋零喻人生之无常,得唐人边塞诗之精髓。字字如珠玉落盘,清冷中自含雄浑之气。"

  2. **钱钟书《谈艺录》**特别赏析其用典之妙:"'塞上翁'化用《淮南子》塞翁失马之典,却以'徒嗟'二字翻转古意。马非马,关吏非关吏,皆成诗人勘破世相之媒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赞叹其意境营造:"前联写景如剪影——桂香消弭于征尘,白练般的马影没入月光,后联忽转入关吏诘问、老翁长叹的叙事时空。十四字间完成从具象到哲思的飞跃,此乃王勃'城阙辅三秦'之笔法遗响。"

  4. **宇文所安《盛唐诗》**英译本注解说:"诗人将战马意象解构为三重象征:消逝的美(桂香)、虚无的力(练影)、荒诞的命(塞翁),最终在'定惑'与'徒嗟'的对峙中,完成对边塞主题的哲学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