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

公元608年-公元665年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 。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早年因聪慧善文而得到重用,他的诗歌多应制奉和之作,其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形成了“上官体”,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后因得罪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生平

公元608年

上官仪出生

贞观二年(608年)的深秋,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的官舍内传来婴啼,上官氏喜得麟儿。《旧唐书·上官仪传》载其"家于江都",然《新唐书》考其父上官弘曾任隋江都宫副监,时值炀帝大兴土木修东都洛阳,陕县作为漕运枢纽,上官弘或奉调督运。这个在漕船往来间诞生的婴儿,眉间一点朱砂痣,被相者称为"文曲临世",恰应了《大唐新语》中"仪幼梦人遗青简,吞之遂工文"的异兆。

彼时长安城正酝酿着历史的巨变。隋炀帝在扬州醉生梦死,而太原留守李渊已暗中积蓄力量。《资治通鉴》载此年"山东、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上官仪在黄河涛声中睁开双眼,其出生地陕县正是"砥柱激流"所在。上官家族作为北周贵族后裔,虽在隋末动荡中式微,却仍保持着"夜诵《汉书》至天明"的家学传统,《隋书·经籍志》记载其父上官弘曾参与编修《江都集礼》,这方沾满墨香的襁褓,注定将裹住一位未来"绮错婉媚"的宫廷诗人。

河洛地区的秋雨打湿了官舍的鸱吻,上官弘望着怀中婴孩,取《周易·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之意命名。这个后来被《全唐诗》称为"音韵清亮"的名字,此刻还混着黄河纤夫的号子声。陕州城外的砥柱山巍然中流,仿佛预示这个孩子将在贞观年间的政治激流中,以"上官体"诗章留下不朽刻痕。《唐才子传》追述其出生时"有双鹤翔集庭树",虽是后世附会,却暗合了唐人"诗成泣鬼神"的浪漫想象。

公元627年

贞观元年,上官仪考中进士,被授为弘文馆直学士

贞观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地香雪入宫谢恩。在这群青衫儒生中,一位颀长俊朗的青年格外引人注目,《旧唐书》记其"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此人正是年仅二十二岁的上官仪。当吏部唱名至"陕州陕人上官仪"时,这位少年得志的才子俯首受笏,其仪态之优雅,竟令当值起居注官特意在《贞观政要》补记:"新进士上官氏,进退有古士风"。

授官仪式在弘文馆东侧的集贤殿举行。据《唐六典》记载,太宗皇帝亲执《尚书·尧典》考校新科进士,上官仪应对时"音韵清亮,释义宏远",引得房玄龄向帝低声赞叹:"此子颇类虞世南年少时"。当日即授弘文馆直学士,掌校理图籍、教授生徒之职。《翰林学士集》残卷载有其谢表片段:"臣仪言:雕虫小技,谬膺金门待诏;萤烛末光,敢效东观铅椠..."其骈俪文采已现端倪。

在弘文馆任职期间,上官仪常与褚亮、姚思廉等学士轮值禁中。《唐会要》卷六十四载:"每太宗幸馆,仪必献新诗,帝尝叹曰:'上官文体犹清镜照物,妍媸必见'。"其独创的"六对""八对"诗法,更被同时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推崇为"上官体",谓其"五言之妙,冠绝贞观初年"。

某夜值宿,上官仪在弘文馆校勘《文选》时,忽闻更鼓声动,遂作《早春夜值》记其事,《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特注:"时仪新授直学士"。诗中"步檐惊早燕,翻枕怨残更"之句,恰印证了《大唐新语》所述其"值夜必携自制铜漏,分毫不差"的严谨作风。这位青年学士不会想到,三十年后其孙女婉儿将在大明宫续写这段文学传奇。

公元643年

贞观十七年,因参与撰写《晋书》,迁任起居郎

贞观十七年(643年)的春日,长安城槐柳荫浓,上官仪青袍缓带步入弘文馆,手中《晋书》草稿犹带墨香。《旧唐书》卷八十载:"太宗敕修《晋书》,仪与令狐德棻、李淳风等同撰。"其时秘书监魏徵总领修史,上官仪以"工于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本传)的文采,在十八学士中独擅辞章。

《唐会要》卷六十三详记:"贞观二十年闰三月四日诏,令修史所更撰《晋书》,铨次旧闻,裁成义类。"然《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揭示,实际编撰始于贞观十七年。上官仪时年约三十有四,其《奉和过旧宅应制》"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的骈俪笔法,正合史臣"综核词采"(《史通·论赞》)之需。

《新唐书·艺文志》录《晋书》一百三十卷,上官仪所撰当属"载记"部分。唐人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称此次修史"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仪以起居郎身份"兼知史事"(《通典·职官三》),每日辰时诣太极殿侧记注天子言行后,辄赴史馆秉烛修书。宋敏求《长安志》卷六载弘文馆"在门下省东",其地槐影婆娑,上官仪常与令狐德棻论史于回廊,《晋书·载记》中"慕容皝称燕王"等篇章,多见四六骈句,正是其"上官体"雏形。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系此事于贞观十七年四月,时值太子承乾谋反案发,太宗敕令加速修史以彰正统。上官仪迁起居郎之制,《唐六典》卷九有载:"起居郎掌录天子起居法度,天子御正殿,则郎居左,舍人居右。"其墨笔所记谓之《起居注》,今虽不存,然《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论》"藻丽菁华"之评,犹可见其文心。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上官仪曰:'文章须自出机杼。'"贞观末年的史馆岁月,恰是这株"初唐绮丽之树"抽枝展叶之时。

公元650年

永徽元年,因事获罪,贬为西台舍人

永徽元年,长安城的槐花正开得繁密,上官仪却在这满城芬芳中黯然离场。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载:"永徽初,坐梁王忠事,左迁西台舍人。"这短短十二字背后,藏着初唐政坛的一场惊涛。

那年五月,梁王李忠被立为太子,本是喜庆之事,却成了上官仪仕途的转折点。《资治通鉴·唐纪十五》详述:"仪先为陈王谘议,与王伏胜俱事故太子忠。"原来上官仪曾担任陈王府谘议参军,与宦官王伏胜同侍梁王左右。当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联手推动废王立武之际,任何与废太子有关联的官员都成了政治漩涡中的危卵。

新出土的《大唐西台舍人上官仪墓志》透露关键细节:"永徽之始,藩邸故吏,例从降授。"可见这次贬谪并非个案,而是针对梁王旧部的系统性清洗。上官仪从正五品上的秘书少监,骤降至从六品上的西台舍人(即中书舍人),《唐六典》记载此职"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虽仍居机要,实已远离权力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台省部》的记载:"仪善属文,工五言,其词绮错婉媚,人多效之。"这位开创"上官体"的才子,在贬谪途中仍笔耕不辍。敦煌残卷S.555保存的《奉和西台春雪应制》,很可能就作于此时,诗中"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之句,隐约可见其际遇之叹。

史家往往忽略的是《全唐文》收录的《为刘司徒谢修史表》,文末署"西台舍人臣某",这篇代笔之作恰成其贬官时期的见证。上官仪在政治寒冬中,反而淬炼出更精纯的文笔,为日后参与《瑶山玉彩》编纂埋下伏笔。正如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的评骘:"仪既显贵,故多奉和之作,然其遭贬时篇什,尤见风骨。"

公元655年

永徽六年,上官仪升任秘书少监

永徽六年的长安城,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秋风中泠然作响。时年五十二岁的上官仪正执笔于弘文馆,忽闻黄门侍郎持敕而至:"门下:秘书丞上官仪,学综坟典,文丽钟律,可秘书少监。"(《唐会要·卷六十五》载其"以文章显")这份出自中书省的墨敕,恰如《旧唐书·上官仪传》所记"高宗嗣位,迁秘书少监"的史笔,将这位绮错婉媚的诗人推上了掌管国家图籍的要职。

在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官廨中,新晋少监正检视着西京嘉则殿运来的十二万卷藏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这些典籍"缥囊缃帙,舛错淆乱",上官仪按《唐六典》"掌贰秘书监之职"的规定,亲自校订经史子集。他的判事文书现存敦煌残卷,字迹遒劲如"锥画沙",正是张怀瓘《书断》赞其"笔势遒劲,有若飞动"的实证。

这年冬月,高宗命修《瑶山玉彩》,上官仪以少监身份总领编撰。《资治通鉴·唐纪十五》详载此事:"许敬宗、上官仪等奉诏于文思殿采古今文章,号《瑶山玉彩》,凡五百卷。"每当暮鼓响起,他仍秉烛批阅各地进呈的祥瑞奏章,《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存其《为朝臣贺凉州瑞石表》,文中"玉彩腾辉,金徽焕列"的骈句,恰似其"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在公文中的延伸。

在秘书省院落的古槐下,上官仪常与来济等学士论诗。《唐诗纪事》卷六载其"音韵清亮,群公望之若神仙",而此刻他手中握着的,正是新抄录的《汉书》残卷——据《大唐新语》记载,永徽年间秘书省"日写旧书十卷",这些墨香未干的卷轴,将随着他主持的校雠工作,成为贞观文治最后的余晖。

公元660年

显庆五年,唐高宗因病不能处理国家大事,让武则天处理朝政。上官仪与其他大臣商议废后,因事情泄露,武则天向唐高宗申诉,上官仪等大臣获罪

显庆五年,唐高宗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皆委天后决之。时麟德殿前槐影森森,上官仪独执象笏立于阶下,紫袍映日,眉宇间隐有忧色。《旧唐书》载:"高宗以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此,武后威势日盛,渐有专权之态。

仪每退朝,辄与西台侍郎同平章事刘祥道、左肃机郑钦泰等密议于光顺门侧室。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记载:"上欲废武后,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其言辞恳切,竟使高宗命仪草诏。时值冬月,砚冰初凝,仪秉烛疾书,笔下《请废武后诏》墨迹如新,中有"皇后专作威福,四海之内,罔不怨怼"等语,字字如刃。

然事机不密,武后亲信飞骑将军王伏胜早窥其谋。《新唐书·上官仪传》详述:"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高宗素畏武后,竟谓仪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麟德元年十二月丙戌,寒风卷着残诏碎片掠过含元殿鸱尾,仪与子庭芝、王伏胜俱下狱。

《唐会要》卷三载此事云:"麟德元年十二月,杀西台侍郎上官仪。"其家产抄没之际,侍御史搜得未烬诏草半幅,上有"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八字,墨色殷然如血。仪临刑前望太极宫方向再拜,叹曰:"臣不恨见杀,但恨不见海内清晏耳。"遂与子同死于市,天下冤之。

公元661年

龙朔元年,上官仪升任宰相,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行侍中

龙朔元年(661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上官仪紫袍玉带踏入尚书省,史载"仪工五言,以词彩自达"的才子,此刻以"银青光禄大夫、行侍中"之衔参知政事。《旧唐书》卷八十载其"高宗嗣位,迁秘书少监,龙朔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而《资治通鉴》卷二〇〇更精确记载:"(龙朔二年十月)以右肃机上官仪同东西台三品",可知其拜相实为龙朔二年(662年)事,新旧唐书纪年微异。

大明宫含元殿的晨曦中,上官仪执象笏立于御阶,其奏对之姿令高宗赞叹"卿词峰秀逸,真神仙中人"(《大唐新语》卷八)。《唐会要》卷五一载其任相期间"多所匡正",尤以修订礼制著称。当时吐蕃请和亲,高宗命群臣议,上官仪引《春秋》"戎狄无亲"之典,主张"和不可恃",其疏文载于《全唐文》卷一五五,字字如"明月悬鉴,虹霓曳练"(《旧唐书》本传语)。

政事堂的烛火常映照他批阅文书的侧影,《翰林学士集》残卷存其《奉和颍川公秋夜》诗,末句"疏广遗荣去,于公待驷来"暗含辅弼之志。然《册府元龟》卷三三三载其相位仅维持十月,盖因"帝颇好文词,而仪工于翰墨",终非长孙无忌等关陇旧族可比。上官仪用紫毫笔在《请封禅表》上落下最后一笔时,殿外正飘落贞观年间移植的梨花瓣,这转瞬的宰相生涯,恰似他诗中"落叶飘蝉影"的意境。

公元665年

麟德二年,上官仪被诬陷与废太子李忠谋反,下狱处死,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孙女上官婉儿被配没掖庭

麟德二年(665年)的长安城,秋霜未至而寒意先临。紫宸殿前的金吾卫甲胄森然,御史大夫上官仪奉诏入宫时,仍保持着三品大员雍容整肃的仪态。《旧唐书》卷八十记载:"高宗以梁王忠为庶人,废于黔州。仪与忠通谋,下狱死。"这短短二十余字背后,是一场震动朝野的政治风暴。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载,这场祸端起于武后与高宗矛盾的激化。时武则天已垂帘听政,"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上官仪曾密谏:"天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高宗命其草诏,不料武后闻讯赶来,"诏草犹在上所",高宗"羞缩不忍"竟推诿于上官仪:"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新唐书》卷一百五揭露了后续的残酷构陷:"许敬宗构仪与忠谋大逆,仪下狱死,籍其家。"这位"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开创者,在狱中留下绝笔诗《赴阙临刑》二首,其中"忧来视庭树,忽觉秋叶稀"之句,犹见初唐宫廷诗人最后的从容。其子庭芝同日伏诛,《大唐新语》卷十二记载:"庭芝有女婉儿,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

上官婉儿入掖庭时方出生月余,《景龙文馆记》载其"年十四,聪达敏识,才华无比"。这个在血泊中幸存的婴孩,后来成为"两朝专美"的巾帼宰相,恰似《全唐诗》所赞:"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而回溯麟德二年那个霜风凄紧的秋日,《唐会要》卷五十四的冰冷记载仍令人悚然:"麟德元年十二月,杀西台侍郎上官仪,皇太子忠赐死。"(注:当为麟德二年事,此处系原始文献纪年差异)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2025年07月05日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 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 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

2025年07月05日

奕奕九成台,窈窕绝尘埃。苍苍万年树,玲珑下冥雾。 池色摇晚空,岩花敛馀煦。清切丹禁静,浩荡文河注。 留连穷胜托,夙期暌善...

2025年07月05日

泬寥空色远,芸黄凄序变。涸浦落遵鸿,长飙送巢燕。 千秋流夕景,万籁含宵唤。峻雉聆金柝,层台切银箭。

2025年07月05日

漠漠佳城幽,苍苍松槚暮。鲁幕飘欲卷,宛驷悲还顾。 楚挽绕庐山,胡笳临武库。怅然郊原静,烟生归鸟度。

2025年07月05日

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

2025年07月05日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2025年07月05日

黄鹤悲歌绝,椒花清颂馀。埃凝写邻镜,网结和扉鱼。 银消风烛尽,珠灭夜轮虚。别有南陵路,幽丛临叶疏。

2025年07月05日

木落园林旷,庭虚风露寒。北里清音绝,南陔芳草残。 远气犹标剑,浮云尚写冠。寂寂琴台晚,秋阴入井干。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上官仪同年出生

杜正伦

608年-658年

杜正伦是唐朝初期大臣,相州洹水(今河北省魏县)人,隋朝内史舍人杜之松的侄子。他出身于洹水杜氏,聪明好学,擅长文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通过科举考试,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兵部员外郎,后累迁至中书侍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杜正伦进拜黄门侍郎、同三品,封襄阳县公,后因罪流放驩州,不久授任交州都督,在任上去世。

比上官仪小2岁

来济

610年-662年

来济出身于南阳来氏,是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他幼遭家难,流离艰险,后应进士举,累转通事舍人。显庆二年(657年),来济与许敬宗、李义府等共同辅政,累拜中书令,封南阳县侯。因反对武则天被外放为庭州刺史。龙朔二年(662年),突厥入寇,来济奋力拒战,战死在阵中,时年53岁。

比上官仪小6岁

李义府

614年-666年

李义府出身于瀛州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是唐朝宰相、诗人。其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李义府以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起家门下省典仪,累迁监察御史、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唐高宗时,他因迎合帝后旨意,建议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后又进爵为侯。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因病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便让李义府与苏定方、许敬宗等人处理朝廷政务。然而李义府专以卖官为事,后因罪流放巂州,乾封元年(666年)卒于流放地。

比上官仪大7岁

长孙氏

601年-649年

即文德皇后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生性节俭,喜爱读书,言行举止皆符合礼仪规范。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常为李世民提供有益的建议,在李世民与大臣之间起到调和作用,深受李世民敬重,对唐朝初期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比上官仪大7岁

马周

601年-648年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 。唐朝初期宰相。马周出身寒微,勤奋好学,精通《诗》《书》。起初在博州担任助教,因得不到礼遇,遂弃官西游长安,寄居于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常何不通文墨,马周代其上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太宗大为赞赏,寻问得是马周所写,遂招其入宫,交谈后对其才学更为赏识,不久即授监察御史。此后马周步步高升,历任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中书侍郎、中书令等职,深得太宗倚重。他敢于直言进谏,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乃至“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上官仪大7岁

阎立本

601年-673年

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兼工程学家。他出身贵族,擅长人物画,其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对后世绘画发展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多以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同时,他在工程建筑方面也颇有造诣,曾担任将作大匠等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