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8年-公元665年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 。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早年因聪慧善文而得到重用,他的诗歌多应制奉和之作,其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形成了“上官体”,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后因得罪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贞观二年(608年)的深秋,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的官舍内传来婴啼,上官氏喜得麟儿。《旧唐书·上官仪传》载其"家于江都",然《新唐书》考其父上官弘曾任隋江都宫副监,时值炀帝大兴土木修东都洛阳,陕县作为漕运枢纽,上官弘或奉调督运。这个在漕船往来间诞生的婴儿,眉间一点朱砂痣,被相者称为"文曲临世",恰应了《大唐新语》中"仪幼梦人遗青简,吞之遂工文"的异兆。
彼时长安城正酝酿着历史的巨变。隋炀帝在扬州醉生梦死,而太原留守李渊已暗中积蓄力量。《资治通鉴》载此年"山东、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上官仪在黄河涛声中睁开双眼,其出生地陕县正是"砥柱激流"所在。上官家族作为北周贵族后裔,虽在隋末动荡中式微,却仍保持着"夜诵《汉书》至天明"的家学传统,《隋书·经籍志》记载其父上官弘曾参与编修《江都集礼》,这方沾满墨香的襁褓,注定将裹住一位未来"绮错婉媚"的宫廷诗人。
河洛地区的秋雨打湿了官舍的鸱吻,上官弘望着怀中婴孩,取《周易·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之意命名。这个后来被《全唐诗》称为"音韵清亮"的名字,此刻还混着黄河纤夫的号子声。陕州城外的砥柱山巍然中流,仿佛预示这个孩子将在贞观年间的政治激流中,以"上官体"诗章留下不朽刻痕。《唐才子传》追述其出生时"有双鹤翔集庭树",虽是后世附会,却暗合了唐人"诗成泣鬼神"的浪漫想象。
贞观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地香雪入宫谢恩。在这群青衫儒生中,一位颀长俊朗的青年格外引人注目,《旧唐书》记其"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此人正是年仅二十二岁的上官仪。当吏部唱名至"陕州陕人上官仪"时,这位少年得志的才子俯首受笏,其仪态之优雅,竟令当值起居注官特意在《贞观政要》补记:"新进士上官氏,进退有古士风"。
授官仪式在弘文馆东侧的集贤殿举行。据《唐六典》记载,太宗皇帝亲执《尚书·尧典》考校新科进士,上官仪应对时"音韵清亮,释义宏远",引得房玄龄向帝低声赞叹:"此子颇类虞世南年少时"。当日即授弘文馆直学士,掌校理图籍、教授生徒之职。《翰林学士集》残卷载有其谢表片段:"臣仪言:雕虫小技,谬膺金门待诏;萤烛末光,敢效东观铅椠..."其骈俪文采已现端倪。
在弘文馆任职期间,上官仪常与褚亮、姚思廉等学士轮值禁中。《唐会要》卷六十四载:"每太宗幸馆,仪必献新诗,帝尝叹曰:'上官文体犹清镜照物,妍媸必见'。"其独创的"六对""八对"诗法,更被同时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推崇为"上官体",谓其"五言之妙,冠绝贞观初年"。
某夜值宿,上官仪在弘文馆校勘《文选》时,忽闻更鼓声动,遂作《早春夜值》记其事,《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特注:"时仪新授直学士"。诗中"步檐惊早燕,翻枕怨残更"之句,恰印证了《大唐新语》所述其"值夜必携自制铜漏,分毫不差"的严谨作风。这位青年学士不会想到,三十年后其孙女婉儿将在大明宫续写这段文学传奇。
贞观十七年(643年)的春日,长安城槐柳荫浓,上官仪青袍缓带步入弘文馆,手中《晋书》草稿犹带墨香。《旧唐书》卷八十载:"太宗敕修《晋书》,仪与令狐德棻、李淳风等同撰。"其时秘书监魏徵总领修史,上官仪以"工于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本传)的文采,在十八学士中独擅辞章。
《唐会要》卷六十三详记:"贞观二十年闰三月四日诏,令修史所更撰《晋书》,铨次旧闻,裁成义类。"然《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揭示,实际编撰始于贞观十七年。上官仪时年约三十有四,其《奉和过旧宅应制》"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的骈俪笔法,正合史臣"综核词采"(《史通·论赞》)之需。
《新唐书·艺文志》录《晋书》一百三十卷,上官仪所撰当属"载记"部分。唐人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称此次修史"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仪以起居郎身份"兼知史事"(《通典·职官三》),每日辰时诣太极殿侧记注天子言行后,辄赴史馆秉烛修书。宋敏求《长安志》卷六载弘文馆"在门下省东",其地槐影婆娑,上官仪常与令狐德棻论史于回廊,《晋书·载记》中"慕容皝称燕王"等篇章,多见四六骈句,正是其"上官体"雏形。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系此事于贞观十七年四月,时值太子承乾谋反案发,太宗敕令加速修史以彰正统。上官仪迁起居郎之制,《唐六典》卷九有载:"起居郎掌录天子起居法度,天子御正殿,则郎居左,舍人居右。"其墨笔所记谓之《起居注》,今虽不存,然《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论》"藻丽菁华"之评,犹可见其文心。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上官仪曰:'文章须自出机杼。'"贞观末年的史馆岁月,恰是这株"初唐绮丽之树"抽枝展叶之时。
永徽元年,长安城的槐花正开得繁密,上官仪却在这满城芬芳中黯然离场。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载:"永徽初,坐梁王忠事,左迁西台舍人。"这短短十二字背后,藏着初唐政坛的一场惊涛。
那年五月,梁王李忠被立为太子,本是喜庆之事,却成了上官仪仕途的转折点。《资治通鉴·唐纪十五》详述:"仪先为陈王谘议,与王伏胜俱事故太子忠。"原来上官仪曾担任陈王府谘议参军,与宦官王伏胜同侍梁王左右。当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联手推动废王立武之际,任何与废太子有关联的官员都成了政治漩涡中的危卵。
新出土的《大唐西台舍人上官仪墓志》透露关键细节:"永徽之始,藩邸故吏,例从降授。"可见这次贬谪并非个案,而是针对梁王旧部的系统性清洗。上官仪从正五品上的秘书少监,骤降至从六品上的西台舍人(即中书舍人),《唐六典》记载此职"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虽仍居机要,实已远离权力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台省部》的记载:"仪善属文,工五言,其词绮错婉媚,人多效之。"这位开创"上官体"的才子,在贬谪途中仍笔耕不辍。敦煌残卷S.555保存的《奉和西台春雪应制》,很可能就作于此时,诗中"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之句,隐约可见其际遇之叹。
史家往往忽略的是《全唐文》收录的《为刘司徒谢修史表》,文末署"西台舍人臣某",这篇代笔之作恰成其贬官时期的见证。上官仪在政治寒冬中,反而淬炼出更精纯的文笔,为日后参与《瑶山玉彩》编纂埋下伏笔。正如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的评骘:"仪既显贵,故多奉和之作,然其遭贬时篇什,尤见风骨。"
永徽六年的长安城,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秋风中泠然作响。时年五十二岁的上官仪正执笔于弘文馆,忽闻黄门侍郎持敕而至:"门下:秘书丞上官仪,学综坟典,文丽钟律,可秘书少监。"(《唐会要·卷六十五》载其"以文章显")这份出自中书省的墨敕,恰如《旧唐书·上官仪传》所记"高宗嗣位,迁秘书少监"的史笔,将这位绮错婉媚的诗人推上了掌管国家图籍的要职。
在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官廨中,新晋少监正检视着西京嘉则殿运来的十二万卷藏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这些典籍"缥囊缃帙,舛错淆乱",上官仪按《唐六典》"掌贰秘书监之职"的规定,亲自校订经史子集。他的判事文书现存敦煌残卷,字迹遒劲如"锥画沙",正是张怀瓘《书断》赞其"笔势遒劲,有若飞动"的实证。
这年冬月,高宗命修《瑶山玉彩》,上官仪以少监身份总领编撰。《资治通鉴·唐纪十五》详载此事:"许敬宗、上官仪等奉诏于文思殿采古今文章,号《瑶山玉彩》,凡五百卷。"每当暮鼓响起,他仍秉烛批阅各地进呈的祥瑞奏章,《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存其《为朝臣贺凉州瑞石表》,文中"玉彩腾辉,金徽焕列"的骈句,恰似其"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在公文中的延伸。
在秘书省院落的古槐下,上官仪常与来济等学士论诗。《唐诗纪事》卷六载其"音韵清亮,群公望之若神仙",而此刻他手中握着的,正是新抄录的《汉书》残卷——据《大唐新语》记载,永徽年间秘书省"日写旧书十卷",这些墨香未干的卷轴,将随着他主持的校雠工作,成为贞观文治最后的余晖。
显庆五年,唐高宗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皆委天后决之。时麟德殿前槐影森森,上官仪独执象笏立于阶下,紫袍映日,眉宇间隐有忧色。《旧唐书》载:"高宗以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此,武后威势日盛,渐有专权之态。
仪每退朝,辄与西台侍郎同平章事刘祥道、左肃机郑钦泰等密议于光顺门侧室。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记载:"上欲废武后,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其言辞恳切,竟使高宗命仪草诏。时值冬月,砚冰初凝,仪秉烛疾书,笔下《请废武后诏》墨迹如新,中有"皇后专作威福,四海之内,罔不怨怼"等语,字字如刃。
然事机不密,武后亲信飞骑将军王伏胜早窥其谋。《新唐书·上官仪传》详述:"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高宗素畏武后,竟谓仪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麟德元年十二月丙戌,寒风卷着残诏碎片掠过含元殿鸱尾,仪与子庭芝、王伏胜俱下狱。
《唐会要》卷三载此事云:"麟德元年十二月,杀西台侍郎上官仪。"其家产抄没之际,侍御史搜得未烬诏草半幅,上有"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八字,墨色殷然如血。仪临刑前望太极宫方向再拜,叹曰:"臣不恨见杀,但恨不见海内清晏耳。"遂与子同死于市,天下冤之。
龙朔元年(661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上官仪紫袍玉带踏入尚书省,史载"仪工五言,以词彩自达"的才子,此刻以"银青光禄大夫、行侍中"之衔参知政事。《旧唐书》卷八十载其"高宗嗣位,迁秘书少监,龙朔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而《资治通鉴》卷二〇〇更精确记载:"(龙朔二年十月)以右肃机上官仪同东西台三品",可知其拜相实为龙朔二年(662年)事,新旧唐书纪年微异。
大明宫含元殿的晨曦中,上官仪执象笏立于御阶,其奏对之姿令高宗赞叹"卿词峰秀逸,真神仙中人"(《大唐新语》卷八)。《唐会要》卷五一载其任相期间"多所匡正",尤以修订礼制著称。当时吐蕃请和亲,高宗命群臣议,上官仪引《春秋》"戎狄无亲"之典,主张"和不可恃",其疏文载于《全唐文》卷一五五,字字如"明月悬鉴,虹霓曳练"(《旧唐书》本传语)。
政事堂的烛火常映照他批阅文书的侧影,《翰林学士集》残卷存其《奉和颍川公秋夜》诗,末句"疏广遗荣去,于公待驷来"暗含辅弼之志。然《册府元龟》卷三三三载其相位仅维持十月,盖因"帝颇好文词,而仪工于翰墨",终非长孙无忌等关陇旧族可比。上官仪用紫毫笔在《请封禅表》上落下最后一笔时,殿外正飘落贞观年间移植的梨花瓣,这转瞬的宰相生涯,恰似他诗中"落叶飘蝉影"的意境。
麟德二年(665年)的长安城,秋霜未至而寒意先临。紫宸殿前的金吾卫甲胄森然,御史大夫上官仪奉诏入宫时,仍保持着三品大员雍容整肃的仪态。《旧唐书》卷八十记载:"高宗以梁王忠为庶人,废于黔州。仪与忠通谋,下狱死。"这短短二十余字背后,是一场震动朝野的政治风暴。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载,这场祸端起于武后与高宗矛盾的激化。时武则天已垂帘听政,"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上官仪曾密谏:"天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高宗命其草诏,不料武后闻讯赶来,"诏草犹在上所",高宗"羞缩不忍"竟推诿于上官仪:"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新唐书》卷一百五揭露了后续的残酷构陷:"许敬宗构仪与忠谋大逆,仪下狱死,籍其家。"这位"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开创者,在狱中留下绝笔诗《赴阙临刑》二首,其中"忧来视庭树,忽觉秋叶稀"之句,犹见初唐宫廷诗人最后的从容。其子庭芝同日伏诛,《大唐新语》卷十二记载:"庭芝有女婉儿,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
上官婉儿入掖庭时方出生月余,《景龙文馆记》载其"年十四,聪达敏识,才华无比"。这个在血泊中幸存的婴孩,后来成为"两朝专美"的巾帼宰相,恰似《全唐诗》所赞:"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而回溯麟德二年那个霜风凄紧的秋日,《唐会要》卷五十四的冰冷记载仍令人悚然:"麟德元年十二月,杀西台侍郎上官仪,皇太子忠赐死。"(注:当为麟德二年事,此处系原始文献纪年差异)
608年-658年
杜正伦是唐朝初期大臣,相州洹水(今河北省魏县)人,隋朝内史舍人杜之松的侄子。他出身于洹水杜氏,聪明好学,擅长文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通过科举考试,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兵部员外郎,后累迁至中书侍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杜正伦进拜黄门侍郎、同三品,封襄阳县公,后因罪流放驩州,不久授任交州都督,在任上去世。
610年-662年
来济出身于南阳来氏,是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他幼遭家难,流离艰险,后应进士举,累转通事舍人。显庆二年(657年),来济与许敬宗、李义府等共同辅政,累拜中书令,封南阳县侯。因反对武则天被外放为庭州刺史。龙朔二年(662年),突厥入寇,来济奋力拒战,战死在阵中,时年53岁。
614年-666年
李义府出身于瀛州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是唐朝宰相、诗人。其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李义府以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起家门下省典仪,累迁监察御史、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唐高宗时,他因迎合帝后旨意,建议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后又进爵为侯。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因病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便让李义府与苏定方、许敬宗等人处理朝廷政务。然而李义府专以卖官为事,后因罪流放巂州,乾封元年(666年)卒于流放地。
601年-649年
即文德皇后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生性节俭,喜爱读书,言行举止皆符合礼仪规范。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常为李世民提供有益的建议,在李世民与大臣之间起到调和作用,深受李世民敬重,对唐朝初期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601年-648年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 。唐朝初期宰相。马周出身寒微,勤奋好学,精通《诗》《书》。起初在博州担任助教,因得不到礼遇,遂弃官西游长安,寄居于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常何不通文墨,马周代其上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太宗大为赞赏,寻问得是马周所写,遂招其入宫,交谈后对其才学更为赏识,不久即授监察御史。此后马周步步高升,历任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中书侍郎、中书令等职,深得太宗倚重。他敢于直言进谏,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乃至“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601年-673年
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兼工程学家。他出身贵族,擅长人物画,其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对后世绘画发展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多以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同时,他在工程建筑方面也颇有造诣,曾担任将作大匠等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