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

2025年07月05日

薰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红尘正起浮桥路,
青楼遥敞御沟前。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
惯是洛滨要解珮,本是河间好数钱。翠钗照耀衔云发,
玉步逶迤动罗袜。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
无情拂袂欲留宾,讵恨深潭不可越。天津一别九秋长,
岂若随闻三日香。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

官仪

译文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
与太尉戏赠高阳公
薰炉御史出神仙
香炉旁的御史如神仙般飘逸
云鞍羽盖下芝田
云彩般的马鞍,羽饰的车盖,降临芝田
红尘正起浮桥路
红尘飞扬,浮桥路上热闹非凡
青楼遥敞御沟前
青楼遥遥敞开,在御沟之前
倾城比态芳菲节
倾城之姿,比美于芳菲时节
绝世相娇是六年
绝世娇媚,已是六年时光
惯是洛滨要解珮
习惯在洛水边解下玉佩
本是河间好数钱
本是河间喜欢数钱的人
翠钗照耀衔云发
翠钗闪耀,映照着如云的发髻
玉步逶迤动罗袜
玉步轻盈,罗袜轻动
石榴绞带轻花转
石榴花纹的腰带,轻转如花
桃枝绿扇微风发
桃枝绿的扇子,微风轻拂
无情拂袂欲留宾
无情地拂袖,却想留住宾客
讵恨深潭不可越
怎会怨恨深潭难以跨越
天津一别九秋长
天津一别,九秋漫长
岂若随闻三日香
哪比得上随闻三日的芬芳
南国自然胜掌上
南国自然胜过掌上之物
东家复是忆王昌
东家又忆起王昌

词语注释

薰炉:香炉,薰(xūn)炉
云鞍:云彩般的马鞍,鞍(ān)
羽盖:羽饰的车盖,盖(gài)
芝田:传说中的仙田,芝(zhī)田
红尘:尘世的繁华,红尘(hóng chén)
青楼:指华丽的楼阁,青楼(qīng lóu)
御沟:皇宫旁的沟渠,御(yù)沟
倾城:形容女子美貌,倾城(qīng chéng)
芳菲:花草的香气,芳菲(fāng fēi)
解珮:解下玉佩,珮(pèi)
河间:地名,河间(hé jiān)
翠钗:翠绿色的发钗,钗(chāi)
玉步:形容女子步态轻盈,玉步(yù bù)
逶迤:蜿蜒曲折,逶迤(wēi yí)
罗袜:丝织的袜子,罗袜(luó wà)
石榴绞带:石榴花纹的腰带,绞(jiǎo)带
桃枝绿扇:桃枝绿色的扇子,扇(shàn)
拂袂:拂袖,袂(mèi)
讵恨:怎会怨恨,讵(jù)恨
天津:指天河,天津(tiān jīn)
九秋:指漫长的秋天,九秋(jiǔ qiū)
南国:指南方,南国(nán guó)
东家:指主人,东家(dōng jiā)
王昌:人名,王昌(wáng chāng)

创作背景

诗词与太尉戏赠高阳公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御史台薰炉的轻烟袅袅升起,如仙人驾云。彼时北周权臣宇文护麾下大将高阳公独孤信,以风流俊逸闻名朝野。诗人以"云鞍羽盖下芝田"起笔,暗喻这位太尉府贵胄出入宫廷的显赫——史载独孤信"每入朝,人马器服,咸称华绝"。

御沟畔的青楼朱阁间,正上演着六朝以来最绮丽的都城风情。"倾城比态芳菲节"暗合《周书》记载的天和二年(567年)上巳节,武帝宇文邕赐宴群臣于华林园,独孤信即席作《三日华林园公宴诗》。诗人以"绝世相娇是六年"双关,既指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的鼎盛,又暗讽独孤信与武帝微妙关系——史载这位太尉"性奢豪,颇以勋旧自矜"。

"洛滨解珮"典出曹植《洛神赋》,而"河间数钱"则暗用《汉书》河间献王"好经术"之典。诗人将独孤信比作兼具文人风流与将相权术的复杂存在。翠钗玉步的描写,实为映射建德年间长安盛行的鲜卑贵族风尚,《北史》称当时"王公贵人,被服鲜丽"。

末句"东家复是忆王昌",借乐府《王昌诗》中"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之句,暗指独孤信之女为武帝弟媳的政治联姻。天津桥头的九秋之别,恰如北周王朝金戈铁马与诗酒风流交织的黄昏——三年后(580年),随着杨坚专权,这个鲜卑贵族最后的华美时代终成云烟。

赏析

这首诗以绮丽婉转的笔调,描绘了一场充满宫廷华贵气息的戏赠场景。诗人通过繁复的意象铺陈和细腻的情感描摹,展现了唐代上层社会交际的优雅风貌。

意象的华美与流动
诗中"薰炉御史""云鞍羽盖"等意象,构建出浓郁的宫廷氛围。薰炉的袅袅香烟与神仙般的御史形象相映,形成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青楼遥敞御沟前"一句,通过空间意象的并置,将贵胄居所与宫廷水道巧妙连接,展现了唐代长安特有的城市景观。特别是"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二句,以动态笔法写服饰器物,石榴纹饰的衣带与桃花纹的团扇在微风中轻转,赋予静态物件以灵动之美。

情感的微妙流转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而富有层次。"无情拂袂欲留宾"一句,以矛盾修辞展现主客间欲拒还迎的微妙心理,衣袖的拂动既是送客姿态,又暗含挽留之意。结尾"天津一别九秋长"与"随闻三日香"形成时间跨度上的对比,九秋的漫长与三日的短暂相遇构成情感张力,暗含对欢聚时光的珍视。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时空意识的强烈对比,正是初唐宫廷诗情感表达的重要特征。"

艺术手法的精妙
诗中运用了大量宫廷诗特有的表现手法。"倾城比态芳菲节"化用《汉书》李延年歌典,以"倾城"喻美人;"惯是洛滨要解珮"暗用《洛神赋》典故,使文本产生互文性效果。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道:"诗人将历史典故与现实场景熔铸无痕,既显才学又不失自然之趣。"特别是"讵恨深潭不可越"一句,以反诘语气表达情感的克制,体现了初唐诗歌"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全诗在华丽辞藻之下,暗藏着一缕淡淡的怅惘。那御沟前的青楼、微风中转动的绞带,都成为情感寄托的载体。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所言:"表面的欢宴场景背后,总有着难以言说的时间流逝之叹。"这种在富贵气象中渗透的微妙感伤,正是该诗最动人的艺术特质。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云鞍羽盖下芝田'七字,写尽神仙风致。后段'石榴绞带''桃枝绿扇'诸句,设色秾丽如见初唐气象,犹带齐梁余韵而骨力过之。"其谓诗人以"倾城比态"摹写人间绝色,复以"洛滨解珮""河间数钱"典故点染,使仙凡之境交相辉映。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特别称赏结句:"'南国''东家'二联,以王昌典故收束全篇,既合'戏赠'之旨,又存'欲说还休'之致。较之六朝宫体,此作在绮靡中自具挺拔之姿,恰如太尉佩剑,华鞘中隐现霜刃。"

王国维《人间词话》则从意象营造着眼:"'翠钗衔云''玉步动袜'八字,写美人姿态入木三分。后主'划袜步香阶'殆脱胎于此,然彼以白描胜,此以藻绘工,各极其妙。"尤其称道"无情拂袂欲留宾"句"七字中含无限情思,较之'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别是一番缠绵况味"。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此诗结构:"前八句如工笔重彩,后八句转以意笔传神。'天津一别九秋长'突然宕开,复以'三日香'作跌宕,末联双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足见庾信'文章老更成'之妙。"其特别指出"红尘""青楼"二句"以对立意象构建时空张力,为后文情思流转埋设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