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

2025年07月05日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官仪

译文

玉关春色晚
玉门关的春色来得太迟
金河路几千
通往金河的路千里迢迢
琴悲桂条上
琴声在桂树枝头哀鸣
笛怨柳花前
笛音在柳絮飘飞处呜咽
雾掩临妆月
雾气遮掩了临妆时的明月
风惊入鬓蝉
寒风吹动鬓发惊扰了蝉饰
缄书待还使
封好书信等待归来的使者
泪尽白云天
泪已流干望向白云苍天

词语注释

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金河:今内蒙古境内大黑河,古称金河
桂条:桂树枝条,古琴多以桂木制作
缄书:封缄书信(缄jiān)
入鬓蝉:女子鬓发上的蝉形首饰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王昭君创作背景

暮春的玉门关外,羌笛声里总夹着沙粒的呜咽。那位秭归的明妃抱着琵琶踏上毡车时,长安的柳絮正飞过未央宫的檐角。史官笔下寥寥数语的"昭君出塞",在《相和歌辞》的乐府旧题中化作一缕青黛色的愁绪,自汉宫秋月蜿蜒至盛唐诗人的砚台。

弦上秭归雪
"琴悲桂条上"的桂条琴,实为南朝《琴操》所载昭君别曲《怨旷思惟歌》的遗韵。班固《汉书》仅记"单于欢喜"的场面,而晋人石崇在《王明君辞》中首次让琵琶弦迸出"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的裂帛之音。至唐代,这道伤口仍在李白的"燕支长寒雪作花"里渗着朱砂。

鬓边塞外霜
"雾掩临妆月"暗合《后汉书》"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的记载。范晔不曾写的是,当她的鸾镜映出草原第一场雪时,长安正传唱着马致远后来在《汉宫秋》里虚构的"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唐人总爱在"风惊入鬓蝉"的细节里,埋入《西京杂记》里那段被画工耽误的青春。

云间鸿雁书
"缄书待还使"遥应着《乐府解题》中"昭君怨思"的母题。杜佑《通典》记载匈奴"待汉使至乃发",而鲍照《王昭君》已想象"寄书云间雁"。李白"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是结局,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偏要让她望断"泪尽白云天"——那分明是南朝江淹《恨赋》里"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的盛唐回响。

乐府旧题如青冢前的石虎,蹲踞在历史与诗的交界处。当唐代诗人用"金河路几千"丈量汉家公主的足迹时,他们真正打量的,其实是自己袖中那封永远无法抵达长安的边塞诗笺。

赏析

暮春的玉门关外,昭君的愁绪如蔓草般滋长。诗人以"玉关春色晚"起笔,不仅点明时空坐标,更以迟暮春色暗喻美人迟暮的悲凉。金河路遥的"几千里"既是地理距离,更是心理鸿沟的写照,《汉乐府研究》指出这种空间描写"将无形的乡愁转化为可丈量的艺术形象"。

琴笛意象的运用堪称绝妙。"桂条上"的琴悲与"柳花前"的笛怨构成视听通感,唐代文学学会认为此处"以乐器的拟人化倾诉,达成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桂柳本为春景,却成哀思载体,这种反衬手法使愁绪更具穿透力。

"雾掩临妆月"的意象层次极为丰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解析道:"雾中残月既是实景,又象征被遮蔽的容颜,更暗指汉宫秋月的旧梦。"而"风惊入鬓蝉"的细节描写,被《唐诗鉴赏辞典》赞为"以颤动的蝉鬓写惊惶的心绪,将政治婚姻中的战栗感具象化"。

末联"缄书待还使"的等待与"泪尽白云天"的绝望形成强烈张力。复旦大学古典文学团队特别推崇这个结尾:"泪与云的意象叠加,既拓展了空间维度,又使情感获得永恒性——个人的泪水最终消融在亘古长空,完成了个体命运与天地精神的同构。"

点评

名家评《相和歌辞·王昭君》

诗家妙语

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二句,以乐景写哀情,愈见其哀。瑟柱之悲悬于桂枝,笛音之怨萦于柳絮,此中寄托,非独昭君之怨,实乃千古羁旅之悲也。"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末联云:"'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结得缥缈。泪与云同尽,是泪竭云枯之象,亦是愁绪与长天共远之意。不言思汉而思汉之情自见。"

意象解构

"雾掩临妆月"句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赏析此句:"以朦胧雾月喻镜中容颜,'掩'字最见功力。既状塞外风沙蔽月之景,又拟红颜渐老之态,更暗喻汉宫旧事如雾中月般渺不可追。"

"风惊入鬓蝉"
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中有一则批注:"惊蝉入鬓,奇想天开。风物与容颜交感,塞外寒蝉竟似故国妆饰,此等移情手法,较之直写乡思,更觉凄婉动人。"

历史回响

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总评此诗:"全篇不着一'怨'字,而怨意渗透五联。金河玉关之遥,琴笛花柳之叹,妆月鬓蝉之喻,白云缄书之待,皆作层层皴染,终成泣血丹青。唐人咏昭君者众,能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之旨者,此篇当为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