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相和歌辞·王昭君创作背景
暮春的玉门关外,羌笛声里总夹着沙粒的呜咽。那位秭归的明妃抱着琵琶踏上毡车时,长安的柳絮正飞过未央宫的檐角。史官笔下寥寥数语的"昭君出塞",在《相和歌辞》的乐府旧题中化作一缕青黛色的愁绪,自汉宫秋月蜿蜒至盛唐诗人的砚台。
弦上秭归雪
"琴悲桂条上"的桂条琴,实为南朝《琴操》所载昭君别曲《怨旷思惟歌》的遗韵。班固《汉书》仅记"单于欢喜"的场面,而晋人石崇在《王明君辞》中首次让琵琶弦迸出"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的裂帛之音。至唐代,这道伤口仍在李白的"燕支长寒雪作花"里渗着朱砂。
鬓边塞外霜
"雾掩临妆月"暗合《后汉书》"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的记载。范晔不曾写的是,当她的鸾镜映出草原第一场雪时,长安正传唱着马致远后来在《汉宫秋》里虚构的"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唐人总爱在"风惊入鬓蝉"的细节里,埋入《西京杂记》里那段被画工耽误的青春。
云间鸿雁书
"缄书待还使"遥应着《乐府解题》中"昭君怨思"的母题。杜佑《通典》记载匈奴"待汉使至乃发",而鲍照《王昭君》已想象"寄书云间雁"。李白"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是结局,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偏要让她望断"泪尽白云天"——那分明是南朝江淹《恨赋》里"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的盛唐回响。
乐府旧题如青冢前的石虎,蹲踞在历史与诗的交界处。当唐代诗人用"金河路几千"丈量汉家公主的足迹时,他们真正打量的,其实是自己袖中那封永远无法抵达长安的边塞诗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