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咏应制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启重帷,重帷照文杏。翡翠藻轻花,流苏媚浮影。
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
戏蝶流莺聚窗外。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
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
入丛台,丛台裛春露。滴沥间深红,参差散轻素。
妆蝶惊复聚,黄鹂飞且顾。攀折殊未已,复值惊飞起。
送影舞衫前,飘香歌扇里。望望惜春晖,行行犹未归。
暂得佳游趣,更愁花鸟稀。
且学鸟声调凤管,方移花影入鸳机。

官仪

译文

启重帷,重帷照文杏。
掀开层层帷幔,帷幔映照着文杏的光彩。
翡翠藻轻花,流苏媚浮影。
翡翠般的花饰点缀轻花,流苏摇曳生姿媚影浮动。
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
玉笙声中燕子刚归来,华堂上晨露初干。
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
微风伴着少女而来,彩虹与美人一同归去。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
丝罗被褥已铺开鸳鸯绣被,华美衣裳又系葡萄纹腰带。
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
残花艳影映在帘中,嬉戏的蝴蝶与黄莺聚在窗外。
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
洛水边春雪消融,巫峡傍晚云雾缭绕。
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
雪花飘落在玉辇上,云霞光辉映照着玉台。
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
一同等待新妆美人出现,清越歌声送别凋落的梅花。
入丛台,丛台裛春露。
步入丛台,丛台上沾满春日的露水。
滴沥间深红,参差散轻素。
露珠滴落间深红的花色,参差散布着淡雅的素白。
妆蝶惊复聚,黄鹂飞且顾。
妆扮的蝴蝶惊飞又聚拢,黄鹂边飞边回望。
攀折殊未已,复值惊飞起。
攀折花枝还未停歇,又见鸟儿受惊飞起。
送影舞衫前,飘香歌扇里。
舞袖前送别花影,歌扇里飘来花香。
望望惜春晖,行行犹未归。
望了又望珍惜春光,走走停停仍未归去。
暂得佳游趣,更愁花鸟稀。
暂时享受游玩乐趣,却更忧愁花鸟渐稀少。
且学鸟声调凤管,方移花影入鸳机。
暂且学鸟鸣调弄凤箫,才将花影移入织锦机。

词语注释

文杏:杏树的美称,象征华美。
裛(yì):沾湿。
滴沥:形容露水滴落的声音或样子。
擘(bò):分开,铺开。
蒲萄带:绣有葡萄花纹的衣带。
璧台:玉台,华美的楼台。
凤管:指笙箫一类乐器。
鸳机:织有鸳鸯图案的织机。

创作背景

诗词八咏应制二首创作背景

南朝梁代宫廷的雕梁画栋间,袅袅升腾着文墨的芬芳。此二首《八咏应制》诗,正是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502—549年),文士沈约奉诏所作的宫体诗典范。时值梁朝文化鼎盛之际,建康城中"宫阙参差落照间",武帝雅好诗文,常于华林园、重云殿召集群臣赋诗,开创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文学沙龙。

诗中"瑶笙金堂""璧台洛滨"之景,暗合梁武帝崇佛尚雅之风。据《梁书·武帝纪》载,大同年间(535—546年)宫廷盛行"以诗代佛"的雅集,沈约作为竟陵八友之一,以"四声八病"的音律理论,将春帷、流苏、惊鸿等意象编织成格律精严的锦绣图卷。"残红艳粉映帘中"的绮丽,恰是梁代宫体诗"情必极貌以写物"的典型笔法。

"丛台春露""巫峡暮云"的时空交错,折射出南朝文人独特的审美范式。《南史》记载沈约晚年"每以清怨为工",此诗在应制之作的华美外衣下,"暂得佳游趣,更愁花鸟稀"二句,隐约透露出文人在宫廷盛宴中对春光易逝的感怀。那些翻飞的妆蝶与惊起的黄鹂,既是梁代宫廷"五言争价"文学盛况的隐喻,亦暗藏著"夕阳无限好"的惆怅。

当玉辇碾过香尘,笙歌惊落梅瓣,这两首诞生在六朝金粉中的诗作,最终成为南朝"文章之盛,焕乎俱集"的历史注脚,在《玉台新咏》的绢帛上永远定格了那个"彩毫偏擅美"的黄金时代。

赏析

这两首应制诗以宫廷游宴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声色交融的笔法,展现了南朝宫廷文学的典型风貌。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其"藻绘纷披,音韵谐婉",恰道出了诗人对视觉与听觉艺术的双重追求。

第一首以"重帷""文杏"开篇,构建出华美深邃的空间层次。翡翠般的花影与流苏浮光形成质感对比,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指出:"'藻轻花'三字极妙,既状物象之轻盈,复见雕饰之工巧"。中段转入动态描写,"瑶笙燕归"与"风随少女"的意象交织,学者叶嘉莹认为此处"将自然物象与人世欢愉浑然相融,体现宫体诗'以物喻情'的特质"。末段"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的描写,钱钟书《谈艺录》称其"虚实相生,以天象喻人事,尽显皇家气象"。

第二首聚焦春景细节,"滴沥间深红,参差散轻素"二句尤为精警。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赞曰:"状物如在目前,'滴沥'拟声,'参差'绘形,六朝人工笔也"。诗中"妆蝶惊聚""黄鹂飞顾"的描写,近人闻一多解析为:"物态与人情互映,蝶怯如佳人惊鸿,鸟顾似游子徘徊"。结尾"暂得佳游趣,更愁花鸟稀"二句,王夫之《姜斋诗话》评点:"乐极生悲之转,看似突兀,实乃宫体诗'以乐景写哀'之常法"。

两首诗均体现"声色大开"的创作特征。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总结:"诗人通过'罗荐鸳鸯被''绮衣蒲萄带'等富丽意象,将感官体验推向极致,而'清歌送落梅''飘香歌扇里'等句,更实现听觉、嗅觉、视觉的通感转换"。这种艺术表现,正是南朝宫廷文学"争价一字之奇"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盛赞此二首:"六朝绮丽之极,而气韵生动,转觉唐贤工丽处未免滞相。'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十字,可抵一幅游春图。"

词学大家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曰:"'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梁陈小赋中此种意境,后唯温飞卿能得其神韵。"

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艺苑卮言》特别推崇其声律:"'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双声叠韵,天然妙对。宫体诗至此,已开近体先河。"

近现代诗词学家钱仲联先生指出:"二首实为宫体诗巅峰之作。'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十字,将空间拓展千里,顿破宫廷局促之态,此乃江总匠心独运处。"

台湾学者叶嘉莹教授从意象组合角度分析:"'妆蝶惊复聚,黄鹂飞且顾',以动态生物点缀静态园林,使画面顿生情致。此种手法,后为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所本。"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评价:"第二首结句'且学鸟声调凤管,方移花影入鸳机',将人工与自然完美融合,体现六朝文人'物我合一'的审美理想,较之单纯咏物更显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