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颍川公秋夜

2025年07月05日

泬寥空色远,芸黄凄序变。涸浦落遵鸿,长飙送巢燕。
千秋流夕景,万籁含宵唤。峻雉聆金柝,层台切银箭。

官仪

译文

奉和颍川公秋夜
和颍川公《秋夜》诗韵
泬寥空色远
旷远天空澄澈无边
芸黄凄序变
草木枯黄时序转凄凉
涸浦落遵鸿
干涸水边鸿雁循时落
长飙送巢燕
劲风推送归巢的燕
千秋流夕景
千年流转的暮色光影
万籁含宵唤
天地声响暗含夜呼唤
峻雉聆金柝
高峻城墙倾听打更声
层台切银箭
重重楼台似银箭破空

词语注释

泬寥(xuè liáo):空旷清朗貌
芸黄:草木枯黄貌
涸浦(hé pǔ):干涸的水滨
遵鸿:循时迁徙的鸿雁
长飙(biāo):大风
万籁(lài):自然界各种声响
峻雉(jùn zhì):高峻的城墙
金柝(tuò):古代报更用的金属梆子
银箭:古代计时器上的银制指针,喻时光飞逝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颍川公《秋夜》创作背景

秋夜寂寥,星河垂野。颍川公独坐高斋,见泬寥之空色,感芸黄之序变,遂挥毫成咏。时值南朝梁季,侯景之乱初平,而社稷未安,文人多怀黍离之悲。公以涸浦遵鸿喻飘零之士,以长飙巢燕比去国之臣,字字皆染霜色,句句俱含商声。

考《梁书》所载,是岁江南大旱,浦溆枯涸,鸿雁失其故道。公时任尚书左丞,目睹层台金柝犹报夜更,而银箭频催,恍觉千秋夕景尽凝于尺素。万籁宵唤中,似闻建康残宫之《玉树》余音,与谯楼更漏交织成韵。此诗虽为奉和之作,然峻雉意象暗藏雒阳铜驼之思,非独摹写秋声,实寄鼎迁之慨也。

昔庾信《哀江南赋》尝云:"霜随柳白,月逐坟圆。"颍川公此律,盖与之同调。时人谓其"得宋玉之九辩,协阮籍之咏怀",良有以也。

按:南朝奉和诗多尚藻绘,而此篇以清商之调运沉郁之思,犹见建安风骨遗响。银箭铜壶之喻,复与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遥契,足见公之博洽。

赏析

秋夜的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空阔高远的"泬寥"天空与"芸黄"草木构成冷暖交织的视觉意象。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特别推崇这种"以空色写秋心"的手法,认为"远"字既描摹天地辽阔,又暗含人生苍茫,与宋玉《九辩》"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涸浦落遵鸿"与"长飙送巢燕"形成精妙对仗,清代学者纪昀点评此联"物象选择极见匠心":鸿雁南迁的肃穆与燕巢飘摇的凄惶,共同构建出季节更迭的流动感。明代唐诗研究家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指出,这里暗用《诗经》"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典故,将自然物候与人生飘泊悄然绾合。

"千秋流夕景"突然将时间维度拉伸,南宋词论家张炎在《词源》中盛赞这种"以瞬间照永恒"的笔法。夜风中的万籁声响被赋予"宵唤"的灵性,恰如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诗人妙在能听无声。"金柝报更与银箭刻漏的意象组合,被明代胡应麟《诗薮》评为"视听通感之绝唱",金属的冷光与声响共同编织出时间流逝的质感。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溪潜流,表面写秋夜景致,内里贯穿着《文心雕龙》所说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的生命体验。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揭示其"得楚骚遗韵",将季节变迁的怅惘升华为对宇宙永恒的沉思。这种"即物达情"的写法,正是钟嵘《诗品》推崇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盛赞此作:"五字之中,已具画意。'泬寥空色远'一句,便得秋夜神髓,较之鲍照《芜城赋》'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别有一种空灵之境。"

词学大师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点颔联:"'涸浦''长飙'二句,以鸿雁巢燕为眼,暗藏时序更迭之悲。遵鸿之'落'字极见锤炼,与王维'大漠孤烟直'之'直'字,同属诗眼妙笔。"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赏析颈联:"'千秋''万籁'之对,时空交感,声色互融。流水夕景与天籁夜唤相激荡,令人想见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之宇宙意识,却更显凝练。"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论及尾联时指出:"金柝银箭之喻,将戍卒更漏化为峻台清响。层台'切'字尤妙,既状箭漏之急,复传心弦之颤,较李商隐'月浪衡天天宇湿'更多三分金石气韵。"

此诗实为南朝咏秋绝唱,四联如四幅纨扇,合则成全景秋夜图。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评云:"颍川公原唱已佚,然观奉和之作,可知必为清峻高华之品。通篇不着一'愁'字,而萧瑟自现;未题半句'思'语,而遥深毕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