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上苑通平乐,神池迩建章。楼台相掩映,城阙互相望。
缇油泛行幔,箫吹转浮梁。晚云含朔气,斜照荡秋光。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槿散凌风缛,荷销裛露香。
仙歌临枍诣,玄豫历长杨。归路乘明月,千门开未央。

官仪

译文

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应和秋日即景之作
上苑通平乐,神池迩建章
上林苑连接着平乐观,太液池紧邻建章宫
楼台相掩映,城阙互相望
楼阁亭台彼此掩映,城楼宫阙遥遥相望
缇油泛行幔,箫吹转浮梁
朱红色的帷幔在风中飘荡,箫声婉转掠过水上浮桥
晚云含朔气,斜照荡秋光
暮云裹挟着北风寒意,斜阳摇曳着秋日清辉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
落叶间掠过蝉影残痕,平静水面映出雁阵痕迹
槿散凌风缛,荷销裛露香
木槿在风中纷披绚烂,残荷犹带清露暗香
仙歌临枍诣,玄豫历长杨
仙乐飘至枍诣殿前,圣驾巡游过长杨宫
归路乘明月,千门开未央
踏着月光踏上归途,未央宫千门灯火辉煌

词语注释

缇油(tí yóu):朱红色的车帷
行幔(xíng màn):行进中的帷帐
裛露(yì lù):沾带露水
枍诣(yì yì):汉代宫殿名
玄豫(xuán yù):指皇帝游猎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秋日即目应制》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长安城秋色正浓,太宗第九子晋王李治已继位为帝,开创"龙朔文场"的盛世气象。是时宫廷盛行应制诗创作,君臣于上林苑、建章宫等处宴游唱和。此诗当为某秋日御宴时奉诏而作,诗人立于太液池畔,见"楼台相掩映,城阙互相望"之景,以五言排律体式展现大唐宫苑的恢弘气象。

诗中"缇油泛行幔"暗合《西京杂记》所载汉武帝"以缯绨为帷"的典制,"枍诣""长杨"皆汉宫观名,既实指唐宫建筑,又承汉赋铺陈之法。"晚云含朔气"句可见长安秋景特征,《初学记》载关中"季秋霜降,朔风始寒",而"平流写雁行"化用曹丕《燕歌行》意境,将御苑水系比作天宇砚池。

末联"千门开未央"双关甚妙:既实写未央宫千门万户的夜宴场景,又暗喻"龙朔变体"时期文学开新象的气度。全诗在"箫吹转浮梁"的乐声中,完成对贞观遗风与龙朔新声的完美融合,堪称初唐应制诗"绮错婉媚"的代表。

赏析

秋日宫苑的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楼台城阙的巍峨与自然风物的灵秀交织成盛唐气象的缩影。"楼台相掩映,城阙互相望"以建筑的空间呼应,暗喻帝国秩序的严整,学者傅璇琮曾指出这种"镜像式构图"实为"对皇权威仪的视觉礼赞"。而"缇油泛行幔,箫吹转浮梁"的华美仪仗,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被解读为"以流动的声色消解宫廷建筑的凝重,展现权力美学的动态平衡"。

诗人对秋光的捕捉极具层次感:"晚云含朔气"以云为墨渲染北地秋寒,"斜照荡秋光"却用光为笔勾勒温暖余韵。这种矛盾统一的手法,程千帆谓之"阴阳相济的审美辩证法"。当"落叶飘蝉影"与"平流写雁行"并置,一飘一写的动词选择被莫砺锋盛赞为"将无常的凋零与永恒的迁徙,凝定成天地间的双重寓言"。

花卉意象的运用更见匠心。槿花在风中散落如彩绸("凌风缛"),残荷犹带露水清香,周勋初认为此乃"以绮丽笔法写衰飒之物,体现宫廷诗人对死亡的诗意驯服"。结句"归路乘明月"化用鲍照《代放歌行》典故,却将寒士的愤懑转为从容,罗宗强评点道:"未央宫的千重宫门在月下洞开,既是实景描摹,更是对圣明时代的象征性书写。"

全诗犹如金碧山水,在富丽堂皇的底色中藏着细腻的生命体悟。霍松林先生特别激赏其"以应制之体而存林下之风",秋蝉、归雁等意象在宫廷场景中的自然嵌入,使得歌功颂德之作意外获得了"超越时代的审美纵深感"。这种矛盾中的和谐,或许正是初唐诗歌最动人的特质。

点评

此篇《秋日即目应制》以九重宫阙为纸、以金风玉露为墨,铺陈出大唐王朝的雍容气度。明代诗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盛赞:"'楼台相掩映,城阙互相望'十字,尽得汉赋铺排之髓,而气象更在班张之上。"

"晚云含朔气,斜照荡秋光"一联尤为后世称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含''荡'二字最见炼字功夫,云吞北地风烟,光动南熏殿阁,帝王家秋色自与寻常不同。"近人闻一多更指出此联暗合"建安风骨",谓其"骨气端翔而情韵宛转"。

末联"归路乘明月,千门开未央"深得应制体要义。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曰:"以仙家之笔写人间富贵,'乘月'见清雅,'千门'显威仪,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当代学者叶嘉莹则特别赏析"槿散凌风缛,荷销裛露香"中的衰飒之美:"虽言凋零却不见哀音,反以'凌风''裛露'作金石声,此真应制诗之化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