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山夜临秋

2025年07月05日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官仪

译文

奉和山夜临秋
应和山中秋夜即景
殿帐清炎气
殿帐中暑气消散清凉
辇道含秋阴
御道旁已染上秋日幽凉
凄风移汉筑
萧瑟秋风传来筑声悲怆(注:筑为古代击弦乐器)
流水入虞琴
潺潺溪水应和着琴韵悠扬
云飞送断雁
流云追随着孤雁南翔
月上净疏林
明月升空涤净了疏朗的林梢
滴沥露枝响
露珠滴落枝叶沙沙作响
空濛烟壑深
雾霭迷蒙更显山谷幽邃苍茫

词语注释

汉筑:汉代流行的击弦乐器,形似筝,以竹尺敲击
虞琴:传说舜帝时代的古琴,此处代指雅乐
滴沥(dī lì):拟声词,形容露水滴落声
空濛(kōng méng):雾气迷茫的样子
烟壑(yān hè):云雾缭绕的山谷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山夜临秋》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上官仪以"绮错婉媚"的诗歌风格引领宫廷文学风尚,其子上官婉儿承家学渊源,在宫廷诗坛崭露头角。这首奉和之作,当是婉儿随驾秋猎时对帝王《山夜临秋》的应制诗,展现了初唐宫廷诗"气象宏阔而琢句精工"的特质。

是夜圣驾驻跸终南山,九成宫殿帐逶迤如云。终南秋早,辇道两侧已有凉露暗凝,恰与白日围猎的炽烈气象形成微妙对照。诗人以"清炎气"三字暗喻帝王威仪消弭暑气,更以"含秋阴"的移觉笔法,将皇家仪仗的肃穆转化为自然节律的庄重。

颔联用典如盐入水:汉武秋风辞的筑声尚在耳畔,虞舜《南风》琴韵已随渭水漂来。此处暗合太宗"琴筑合鸣"的治国理想,将帝王秋狩的武事活动,升华为"礼乐巡狩"的文明盛典。

颈联忽转空灵笔致,取法六朝山水诗而更见唐人胸次。断雁掠云的动态与疏林浸月的静态相映,恰似张萱仕女图的留白处,既见宫廷画的精工,又蕴禅宗的空观。尾联"滴沥""空濛"二词尤妙,露响枝头是近景特写,烟笼深壑是远景渲染,以听觉与视觉的复调叙事,完成从皇家气象到宇宙意识的升华。

此诗现存最早的著录见于《初学记》,宋人《吟窗杂录》评其"五言秀整,能寓峻拔于婉丽",正是上官体"龙鳞碎锦"美学的典型体现。在初唐诗歌从宫廷走向山林的转型期,这类作品恰如露珠折射朝阳,既闪耀着六朝余韵的七彩,又已孕育盛唐气象的澄明。

赏析

暮色中的秋意被诗人以工笔般的细腻层层铺展,辇道上的凉阴与殿帐的余温形成微妙触感,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清'与'含'二字,将时空的转换凝练为肌肤可感的温度差"。汉筑的悲声随风飘转,虞琴的泠响逐水而去,历史典故在此刻化作听觉的涟漪,学者傅璇琮曾点评这组意象:"楚汉遗音与上古韶乐在秋气中交响,展现诗人对时间纵深的文化想象"。

"云飞送断雁"的镜头极具电影质感,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此句:"'送'字使云成为有情的送行者,雁影断裂处,正是游子视线被秋云截断时"。月光浣洗疏林的画面,令人想起王维"明月松间照"的禅意,但更添一分唐代宫廷诗特有的精微,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分析:"'净'字兼具动词的力度与形容词的澄澈,完成光影的宗教式净化"。

末联的露响与烟壑构成听觉迷宫,叶嘉莹指出:"滴沥之声是近景特写,空濛烟霭是广角镜头,诗人用声音的清晰反衬视觉的模糊,制造出'耳聪目盲'的陌生化效果"。那深不见底的烟壑,在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被解读为:"既是实景描写,亦隐喻着诗人对宦海沉浮的幽微体认,秋夜的物理深度与心理深度在此重合"。

全诗如一套精密的意象齿轮组,每个典故都是精心打磨的榫卯。霍松林在《唐诗精选》中总结道:"诗人用五律的严谨框架,承载起横跨历史纵深的秋思,清丽的宫廷语言外壳下,跳动着一颗敏感于时空永恒之痛的诗人心脏"。

点评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诗"五言如珠走盘,清气逼人",谓其"以秋声写秋心,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诗中"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一联,王夫之《唐诗评选》叹为"天籁自鸣,宫徵暗合",谓其将箫鼓琴筑之音化入风物,使"金石声与山水韵同振"。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特别称赏尾联"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以为"十字写尽秋夜神韵":"露珠滴沥处,似有鲛人泣珠;烟壑空濛时,恍见米家泼墨"。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更指出此联"以听觉引视觉","露响愈显山幽,烟深转增月明",形成"空际传神"的意境。

钱锺书《谈艺录》论此诗"物象与心象交融"之妙:"'云飞送断雁'是目送,'月上净疏林'是心澄,诗人以疏朗笔墨,作天机之锦"。施蛰存《唐诗百话》则谓全诗如"水墨秋夜图卷","殿帐之庄严,辇道之幽邃,汉筑虞琴之古雅,雁字林烟之野逸,皆在尺幅中见万里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