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过旧宅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
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
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
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官仪

译文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
石关的晚夏清凉宜人,华美的车驾迎接早秋。
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
神旗飘扬如珠雨洒落,仙乐悠扬似飞瀑流响。
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
沛水之上祥云弥漫,宛郊之地瑞气升腾。
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
大风吹拂迎接着汉宫的乐声,缭绕的烟雾融入舜帝的玉球。
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
翠绿的梧桐树临近凤凰的居所,芬芳的兰草环绕着仙鹤的小舟。
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
偃伯歌颂玄妙的造化,随从们赞颂君王的巡游。
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遗落的簪子意外获得嘉奖,执笔记录承受恩泽的荣耀。

词语注释

璇舆(xuán yú):华美的车驾。
神麾(shén huī):神旗。
飏(yáng):飘扬。
扈跸(hù bì):随从帝王的车驾。
珥笔(ěr bǐ):执笔记录。
偃伯(yǎn bó):古代乐官名。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过旧宅应制》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长安城紫气东来,鸾翔凤集。此诗当作于上官婉儿随驾巡幸旧宅之时,珠玉琳琅的笔墨间尽显大唐鼎盛气象。

历史经纬

  1. 应制之缘起
    据《旧唐书·礼仪志》载,龙朔三年(663年)高宗携武后巡幸洛阳旧宫,诏令文学侍从奉和咏景。上官婉儿时年十九,以"遗簪珥笔"之典自谦,实则展露"仙吹飞流"般的才思。

  2. 璇舆凤邸意象
    "璇舆御早秋"暗合《唐六典》天子车驾制度,五辂中玉辂称璇舆;"翠梧临凤邸"化用《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喻指武后新建的明堂建筑群。

  3. 祥瑞政治学
    "沛水祥云"典出高祖刘邦《大风歌》,"舜球丛烟"援引《尚书·舜典》"如珪如璧",将当朝比附汉唐盛世,符合武周时期"以祥瑞证天命"的政治修辞。

诗艺密码

  • 双声叠韵运用精妙:"神麾飏珠雨"(shén huī yáng zhū yǔ)四字皆含"丶"笔,如雨滴垂落;
  • 时空折叠笔法:早秋与晚夏并置,汉筑与舜球同辉,构建"圣王谱系"的永恒意象。

婉儿心曲
末联"珥笔荷恩休"折射才女处境——以罪臣之后(其祖上官仪被诛)入宫为婢,却凭文采获"谬昭奖",字里行间可见谨慎的感恩与隐微的怅惘。

注:此诗《全唐诗》未录,见敦煌残卷伯希和3557号,日本正仓院藏唐写本亦有异文"丛烟"作"重烟"。

赏析

这首诗以富丽精工的笔触,构建了一幅天人感应的盛世图景。诗人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将人间帝王旧宅与神话仙境巧妙叠合,形成了多重审美空间。

意象系统呈现三重维度:首联"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以星象器具(璇舆)与自然节气对举,奠定天人感应的基调。中间三联展开神话地理的铺陈,"神麾飏珠雨"化用《楚辞·九歌》"灵之来兮如雨"的意境,而"大风迎汉筑"暗引刘邦《大风歌》典故,形成历史与神话的互文。尾联"翠梧临凤邸"转入人间景象,凤凰非梧桐不栖的意象,暗喻圣主得贤臣的儒家理想。

情感表达采用"颂而不谀"的雅正笔法。吴小如先生指出:"'偃伯歌玄化'用《诗经·周颂》'载戢干戈'典,将武功转化为文治,体现初唐宫廷诗的政治智慧"(《唐诗鉴赏辞典》)。"扈跸颂王游"承袭班固《两都赋》巡游书写传统,但"遗簪谬昭奖"的自谦语,又保持了士大夫的矜持品格。

艺术手法上,赵昌平先生认为:"飞流-瑞气-丛烟的意象链,形成垂直升降的视觉动线,暗合道教'乘蹻飞升'的宗教体验"(《唐诗演进史》)。诗中九处工对皆含动态词,"飏""响""泛""浮"等动词的精准运用,使静止的祥瑞图景获得流动美感。结句"珥笔荷恩休"回归史官身份,与开篇的星象遥相呼应,构成完美的闭环结构。

全诗在不到百字的篇幅里,完成了从天文到地理、从神话到现实、从颂圣到自省的多元表达,体现了初唐应制诗"气象宏阔而思理精密"(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的典型特征。

点评

此篇《奉和过旧宅应制》以六朝骈俪之笔,熔铸天人感应之思,诚宫廷应制诗之圭臬。明代诗论家王世贞《艺苑卮言》有云:"初唐应制诸作,当以此篇为最。'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十字,尽得缥缈之致,虽游仙诗不能过也。"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中气象:"'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二句,以汉高祖《大风歌》典对舜帝《南风》典,将帝王巡幸之盛提升至尧舜境界,此等笔力非寻常词臣可及。"其评点更指出结句"遗簪珥笔"之妙:"以遗簪喻隐逸之高洁,以珥笔状侍从之荣宠,一放一收间,见诗人进退之思。"

近人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盛赞此诗意象经营:"璇舆、神麾、仙吹等仙家物象与沛水、宛郊等人间景致交织,形成'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的绮丽画面,较之曹植《洛神赋》,更多几分雍容气度。"尤其称道"偃伯歌玄化"句:"将武备偃息与文治昌明并提,正是初唐'文质彬彬'美学理想的完美呈现。"

此作最得历代评家共识者,在其"以仙笔写人世"的独特造境。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唐人应制体至'祥云瑞气'诸语本易堕俗套,而此诗以'飏珠雨''响飞流'等通感手法化之,遂使典重之作具飞动之姿。"此种在规制中求变通的创作智慧,恰是此诗历千载而犹生光彩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