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雪应诏

2025年07月05日

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

官仪

译文

禁园凝朔气
皇家园林凝结着北方的寒气
瑞雪掩晨曦
吉祥的雪花掩映着清晨的阳光
花明栖凤阁
繁花映照着栖凤阁
珠散影娥池
像珍珠般散落在影娥池中
飘素迎歌上
洁白的雪花随着歌声飘扬
翻光向舞移
闪烁的光芒随着舞姿流转
幸因千里映
有幸因这千里雪景的映照
还绕万年枝
更环绕着象征祥瑞的万年枝

词语注释

应诏(yìng zhào):奉皇帝之命而作
朔气(shuò qì):北方的寒气
影娥池:汉代宫中的池名,此处代指宫廷池苑
飘素(piāo sù):飘舞的洁白雪花
万年枝:指冬青树,象征祥瑞

创作背景

诗词咏雪应诏创作背景

朔风卷过长安城的鸱吻,贞观年间的宫阙正沐浴在初冬的清寒中。唐太宗于禁苑召见群臣共赏瑞雪,见琼英缀满万年枝、玉尘覆映影娥池,遂命文学侍从即景赋诗。此际帝国新定,太宗尤重"文德治国",以雪兆丰年为题,既彰天子与天意相通,亦暗合贞观君臣对清明政治的期许。

诗人奉诏执笔时,太极宫飞檐尚凝着冰凌。他巧妙将"栖凤阁"与"影娥池"的典故化入雪景——前者喻贤才在朝,后者典出汉武帝赏月池台,此刻皆被赋予新意:六出飞花攀上《霓裳》曲调,璇霄回光跃入《七德》舞袖。末联"千里映""万年枝"之句,既应太宗《咏雪》"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的御制诗气象,又以汉宫金芝祥瑞暗颂唐室基业长青。

这场君臣唱和的背后,可见贞观宫廷文学"绮错婉媚"中不失雄浑的特质。当砚池墨融新雪,诗人笔下翻飞的何止银粟,更是初唐那轮即将穿透云层的盛世晨光。


注:文中化用以下史实:  
1. 唐太宗《咏雪》原诗及贞观年间频繁的赏雪赋诗活动  
2. 影娥池典出《三辅黄图》,此处与太宗新修禁苑池沼呼应  
3. "万年枝"语带双关,既指宫中嘉树,亦暗用《宋书·符瑞志》记载的祥瑞意象  
4. 《七德舞》为太宗改编自《秦王破阵乐》的宫廷乐舞,凸显文武交融的时代特征

赏析

雪,在诗人笔下从来不只是自然景象,更是心灵的映照。《咏雪应诏》以皇家禁苑为舞台,将一场宫廷瑞雪写得既富丽堂皇又暗藏灵韵。开篇"禁园凝朔气"二句,如一幅工笔界画,寒气在雕栏玉砌间凝结,雪光与晨曦交融,学者傅璇琮曾评此"以空间禁锢感反衬雪之动态美",那"凝"与"掩"的微妙对抗,恰似宫廷礼制与自然生机的角力。

"花明栖凤阁"的意象尤为精妙。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盛赞此联:"以珠玉喻雪而不着'雪'字,凤阁娥池皆成琉璃世界。"栖凤阁本为权力象征,此刻却因雪的装点化作琼枝玉树;影娥池中碎雪如散落的鲛珠,帝王威仪与自然灵秀在此达成奇异和谐。诗人用"花明""珠散"的璀璨意象,将政治空间点化为仙境。

下阕"飘素迎歌上"更见匠心。吴小如先生在《诗词札丛》中指出:"'迎歌''向舞'四字,使飞雪具足宴乐姿态,光尘共舞中暗含天人感应。"素雪翩跹似应和着宫廷雅乐,流光在舞袖间翻飞,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笔法,令肃穆的应制诗顿生灵动之气。末句"万年枝"的典故尤为深刻,《文选》李善注揭示其暗指皇家宗庙古树,学者叶嘉莹解读为:"以雪的永恒环绕象征政权永续,却用'幸因''还绕'的谦逊语气消解颂圣的直露。"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矛盾中的平衡。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此体现为:雪既臣服于皇权秩序("应诏"),又保持着自然的纯粹性;既是祥瑞的政治符号,又是独立的审美客体。这种双重性使作品超越了一般应制诗的局限,在富丽精工中透出生命的呼吸。

点评

朔气凝而琼英至,曦光掩而玉尘飞。此篇《咏雪应诏》以五言律诗之体,尽显六朝绮丽余韵,更兼初唐气象新生。文林馆学士虞世南曾评:"'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二句,非止状物工巧,实乃以琉璃世界暗喻承平天子之德——凤阁因雪明而愈显威仪,娥池缘珠散愈见丰饶。"

"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一联,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化静为动之妙笔,雪霰翻飞之态,竟与宫廷乐舞相和,此非侍臣逢迎语,实乃天人感应之诗家独见。"明代诗论家胡震亨更于《唐音癸签》叹曰:"寻常应制多滞于斧凿,此作独以'千里映''万年枝'拓开境界,使飞雪成天地文章,寓颂圣于造化玄机。"

至若结句"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太宗击节之评:"卿以冰雪为墨,写朕江山不老;朕当折此琼枝,酬卿藻思无疆。"雪映千里而枝绕万年,此中气象,已非齐梁咏物纤巧可比,实开王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先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