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太常博士李百药执笔立于长安旧邸的残阶上,指尖墨痕未干。武德五年的秋风格外肃杀,卷着玄武门之变后的血腥气,将案头《故北平公挽歌》的竹简吹得簌簌作响。这位历经北齐、北周、隋唐四朝的文坛耆宿,此刻以砚为祭,为陨落于权力更迭中的北平郡王李艺——那位于贞观元年因谋反被诛的罗艺,写下最隐晦的哀诔。
"木落园林旷"起笔便见深意,《周书》载罗艺镇守幽州时"开府库赈穷乏",其府邸曾遍植嘉木,如今却成"庭虚风露寒"的萧疏景象。李百药巧用《诗经·小雅》"南陔"典故,以"南陔芳草残"暗指孝养之道的断绝——这位曾受高祖李渊赐姓宗籍的悍将,终究在太宗朝成了《贞观政要》里"背恩忘义"的叛臣。
史官不敢直书的真相,在"远气犹标剑"的寒光中若隐若现。罗艺善槊之名载于《旧唐书》,其佩剑"玉具剑"乃炀帝亲赐,此刻诗人却见剑影浮于云端,恰似《晋书·张华传》中龙泉太阿化龙而去的谶兆。最痛彻处当属"寂寂琴台晚",当年幽州军中琴筑相和的雅集,终化作《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记载的"艺败,弃妻子,将奔突厥"的仓皇,唯余秋阴漫过井干,如历史深处的叹息渗入汉白玉的肌理。
这组被《全唐诗》收录的五言挽歌,实为李百药在贞观朝精心构筑的文字碑林。每道刻痕皆合于史册,每处留白俱是惊雷,让后世在《唐会要》的"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与《新唐书·太宗本纪》的"贞观元年正月戊午"之间,听见了青铜编钟坠地时,那声被史笔掩去的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