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建康城,烟雨迷离中传来宫漏声声。江王太妃的薨逝,为南朝梁代的宫廷蒙上一层哀婉的轻纱。据《梁书·武帝本纪》所载,这位出身兰陵萧氏的贵胄女子,其生平虽未详载于史册,却在庾肩吾的笔下化作永恒的诗意存在。
诗人以"黄鹤悲歌"起兴,暗合《列仙传》中王子乔乘鹤仙去的典故,将太妃之逝比作羽化登仙。椒花颂的意象源自晋代刘臻妻陈氏《椒花颂》的典故,既喻太妃德行之馨香,又暗含对宫廷女性命运的慨叹。铜镜生尘、蛛网结扉的细节,令人想起潘岳《悼亡诗》中"遗挂犹在壁"的凄清,南朝宫廷的雕梁画栋,此刻都化作悼亡的注脚。
"银消""珠灭"二联,以风烛夜轮为喻,道尽人生无常。庾肩吾作为"宫体诗"代表,在此却突破绮丽窠臼,将齐梁体诗的修辞技巧与深沉的生命意识交融。末句"南陵路"的意象,既实指建康城南的陵墓区,又虚化为《楚辞·九章》中"深林杳以冥冥"的幽冥之境,疏叶幽丛间,仿佛可见太妃素衣飘举的背影。
这首挽歌诞生于梁代中期文风变革之际,既有宫体诗"情必极貌以写物"的特质,又透露出后来阴铿、何逊悼亡诗的清峻之气。在珠玉琳琅的南朝文学星空中,它如一颗温润的夜明珠,照亮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映的贵族女性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