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长安,菊蕊初黄。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重阳佳节,御驾亲临慈恩寺的盛况,在群臣的恭迎中徐徐展开。这座由高宗为追念文德皇后而建的皇家寺院,此刻梵呗声声,浮图巍巍,正见证着一段融汇佛缘与诗情的雅事。
据《唐诗纪事》记载,是日中宗登临大雁塔极目远眺,但见终南烟岚与长安城阙交相辉映。侍从们将祛邪的茱萸佩于君王衣袂,更有尚食局以金盘承托着应节的黄菊——那原是陶渊明采撷东篱的隐逸之物,此刻却成为君臣唱和的诗媒。上官婉儿手捧鎏金酒樽,将浸着菊香的寿酒敬献天子,塔檐铜铃在风中清响,恍若梵音应和着御制新诗。
大雁塔七级浮屠拔地参天,诗人宋之问以"承天涌"喻其接引佛法之姿。当朱漆寺门在晨光中缓缓开启时,群臣但见御笔题写的塔额墨迹未干,日光月华般照耀着琉璃瓦顶。这场融合了佛教仪轨与重阳民俗的盛宴,最终化作"睿词悬日月"的千古绝唱,让后世得以窥见盛唐气象中,那庄严而不失风雅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