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

2025年07月05日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昭容

译文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
九月九日皇帝驾临慈恩寺登上佛塔,群臣献上菊花酒祝寿。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京城重阳佳节,御花园中皇帝车驾来临。
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佩戴茱萸驱邪避灾,传递菊花酒杯共祝长寿。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
佛塔高耸仿佛承接天意,寺门似在等待佛祖开启。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皇帝智慧的话语如同日月高悬,长久地照耀让人仰望。

词语注释

萸(yú):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睿(ruì)词:指皇帝的话语,睿意为明智、智慧。
昭回:光辉照耀。

创作背景

金秋长安,菊蕊初黄。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重阳佳节,御驾亲临慈恩寺的盛况,在群臣的恭迎中徐徐展开。这座由高宗为追念文德皇后而建的皇家寺院,此刻梵呗声声,浮图巍巍,正见证着一段融汇佛缘与诗情的雅事。

据《唐诗纪事》记载,是日中宗登临大雁塔极目远眺,但见终南烟岚与长安城阙交相辉映。侍从们将祛邪的茱萸佩于君王衣袂,更有尚食局以金盘承托着应节的黄菊——那原是陶渊明采撷东篱的隐逸之物,此刻却成为君臣唱和的诗媒。上官婉儿手捧鎏金酒樽,将浸着菊香的寿酒敬献天子,塔檐铜铃在风中清响,恍若梵音应和着御制新诗。

大雁塔七级浮屠拔地参天,诗人宋之问以"承天涌"喻其接引佛法之姿。当朱漆寺门在晨光中缓缓开启时,群臣但见御笔题写的塔额墨迹未干,日光月华般照耀着琉璃瓦顶。这场融合了佛教仪轨与重阳民俗的盛宴,最终化作"睿词悬日月"的千古绝唱,让后世得以窥见盛唐气象中,那庄严而不失风雅的吉光片羽。

赏析

秋日的长安城被金风点染出庄严与诗意,帝王仪仗踏着落叶的脆响来到慈恩寺,这场重阳盛典在历史与佛光的交汇处绽放出独特的美学光华。茱萸的紫红与菊花的金黄构成视觉上的双重奏——"却邪萸入佩"暗合《风土记》中"折茱萸插头,辟除恶气"的古老习俗,而"献寿菊传杯"则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意象转化为殿堂上的祥瑞符号。诗人用器物之雅驯化解了宗教仪轨的肃穆,使御宴氛围在神圣与世俗间取得精妙平衡。

大雁塔的雄姿被赋予"承天涌"的动势,这既是对印度窣堵坡建筑美学的诗意转译(参见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又暗含"天子受命于天"的政治隐喻。当"门疑待佛开"的悬想升起时,慈恩寺山门化作《法华经》中"开权显实"的宗教象征,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以实景入虚境"的笔法。诗人将建筑空间转化为精神攀登的阶梯,使物质存在的佛塔与抽象概念的皇权在垂直维度上达成同构。

尾联"睿词悬日月"的比喻令人想起《文心雕龙》"镌刻乎日月之表"的赞语,帝王墨宝在此既获得书法艺术的永恒性,又具备《尚书》"昭回于天"的宇宙维度。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指出,唐代宫廷诗的这种双重属性,实则是"政教传统与审美传统的完美合流"。当群臣仰观御笔时,他们不仅在欣赏书法,更在参与一场以艺术为媒介的权力展演——那些凝固在绢帛上的笔画,最终化作照亮大唐文化宇宙的星辰。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应制诗之正声也。'塔类承天涌'五字,写尽慈恩寺浮图雄姿,有擎天捧日之气象。"其评点着眼于诗人将皇家仪仗与佛门圣境交融的笔力,谓"万乘来"与"待佛开"之对仗,暗含"人天共庆"的深意。

文坛巨擘纪昀于《阅微草堂笔记》中独赏"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二句:"化俗为雅,寻常茱萸菊花,经'却邪''献寿'点睛,便成帝王家重阳典仪之瑰丽图卷。"更指出"睿词悬日月"之妙:"以日月喻帝王诗文,既合登高望远之实景,又暗颂圣明如日月经天。"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剖析此诗结构:"首联以'帝里''万乘'立骨,中二联分写登塔、献酒,尾联'昭回'二字收束全篇——既指塔上所见天宇澄明,复喻君王德辉普照,双关之妙,尽得应制体要义。"

艺术特色

  • 意象经营:塔门、萸佩、菊杯等物象经"承天涌""待佛开"等动态修辞点化,形成"天人感应"的壮阔意境
  • 声律考究:"来""开""回"押平水韵十灰部,音韵朗畅如钟磬和鸣
  • 用典无痕:化用《楚辞》"佩茱萸以却老"与《西京杂记》"饮菊酒延寿"典故而不露斧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