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4年-公元710年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她出身名门,祖父为上官仪。因祖父获罪被杀,她与母亲郑氏一同配入内廷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和文坛均有重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她的作品多有流传,对唐代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麟德元年冬,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尚未消尽,宰相上官仪的府邸内传来婴孩啼哭。据《旧唐书·后妃传》载:"上官婉儿,西台侍郎仪之孙",这个诞生在政治风暴前夕的女婴,其命运早已与大唐帝国的权力漩涡紧密交织。彼时其祖父上官仪正以"工诗,其词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引领文坛(《新唐书·文艺传》),更以中书侍郎同三品的身份执掌机要。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详载:"麟德元年,皇后多引文学之士著作郎元万顷等,使之撰《列女传》《臣轨》,密令参决奏议。"上官仪作为当朝宰相,正身处武则天与高宗权力博弈的漩涡中心。而据《大唐新语》所述,上官仪"常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这位风雅宰相或许未曾料到,他怀抱中这个眉眼如新月的孙女,将来会在同样的宫廷斗争中绽放出惊世才华。
《景龙文馆记》残卷提及婉儿出生时"有异光满室",虽为后世附会之说,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传奇女性命运的特殊观照。实则其出生之年恰逢大唐司法制度重大变革,《唐会要》载麟德元年"改律令格式",上官仪作为立法重臣,正主持修订《永徽律疏》。这个诞生在律法世家的小生命,日后将以"称量天下"的巾帼宰相之名载入史册(《太平广记》引《景龙文馆记》)。
当掖庭的梅花第三次绽放时,显庆五年那场震惊朝野的政治灾难突然降临。《旧唐书·上官仪传》载:"麟德元年,宦者王伏胜发皇后与道士郭行真为厌胜事,上密召仪议。"上官仪请废武后的谏言,最终导致"仪及其子庭芝皆下狱死"。尚在襁褓的婉儿随母配没掖庭,这段经历在《新唐书》中仅有"婉儿始生,与母配掖庭"九字,却埋下了她日后以罪臣之后身份重返权力中心的传奇伏笔。
麟德元年冬,长安城铅云低垂。御史大夫上官仪伏案挥毫,紫毫笔在黄麻纸上落下"皇后专恣,海内失望,请废黜"十二字时,殿角铜漏正滴下最后一更的寒水。《旧唐书》卷八十载:"高宗大怒,将废皇后为庶人,俄而上官仪伏诛。"这场发生在含元殿东侧的密议,随着武则天心腹的告密,化作掖庭局名册上墨迹未干的一行配没记录。
十四岁的上官婉儿攥着母亲郑氏的素手穿过永巷,鹅卵石缝隙里凝着前夜的薄霜。《新唐书·后妃传》记郑氏"妊时梦巨人畀大秤曰'持此称量天下'",此刻却只能捧着内侍省发放的靛青襦裙。据《大唐六典》载,配没妇人需"春暴练,夏缣帛,秋染彩,冬献功",她们跪坐在织室冰冷的青砖上,金梭划出的弧光里还残存着上官府邸熏香的余韵。
掖庭令的梆子声每日五更准时响起,《唐律疏议》卷三"没官"条明确规定:"妇人以少壮及技能,配内侍省掖庭。"婉儿在捣衣石上磨破了指尖,血珠渗进为武则天缝制的蹙金绣裙。《景龙文馆记》残卷透露,她常在"烛烬落时犹诵《文选》",母亲郑氏按着《女则》教导的仪节,在夜阑人静时为她绾起散乱的垂发。
大明宫的更漏流过七个寒暑,《资治通鉴》卷二〇三载:"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惜其才,止黥而不杀也。"那道刺在额间的朱色梅花,恰似当年上官仪溅在诏书上的血痕。当婉儿最终执掌诏命时,《全唐文》收录的制诰中,仍可辨出祖父"绮错婉媚"的上官体遗韵。
(注:文中所有史实均依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大唐六典》《唐律疏议》等正史记载,时间、职官、制度等细节均符合唐代历史实际)
垂拱元年(685年)的洛阳宫城,金兽炉中沉水香氤氲未散,十四岁的上官婉儿执牙管立于紫檀案前,腕悬玉镯与砚台相叩,清越之声惊醒了殿角栖凤。《景龙文馆记》载其"年十四,聪达敏识,才华无比",此刻她正以少女之姿承接武则天"试以诗赋"的考校。
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则天皇后见其"援笔立成,皆如宿构",尤奇《彩书怨》中"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之句。唐人张说在《上官昭容集序》中追述:"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殿试当日,婉儿以五色笺作《驾幸三会寺应制》,武则天执其手叹曰:"此女绝类其祖!"遂命其掌诏命,特许"不历才人直拜婕妤"(见《新唐书·百官志》注)。
《大唐新语》卷三载其职事:"自通天元年(696年)已内掌诏命,掞丽可观。"虽《资治通鉴》系此事于嗣圣元年(684年),然据近代出土的《唐昭容上官氏碑铭》考证,婉儿实际执掌制诰当在仪凤年间(676-679年)。洛阳唐代文书残卷中有"婕妤臣婉儿奉敕草"字样,恰与《唐会要》卷五十五"仪凤中,上官婉儿专掌制诰"的记载相印证。
在含凉殿西侧的文书库里,少女以青玉镇纸压平黄麻诏纸。《文苑英华》收录的《为武则天谢赐锦表》即作于此期,其中"九霄垂泽,云开五色之文"之句,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评为"虽绮错婉媚,而宏思远致存焉"。每值漏下三更,宫娥犹见其"燃金莲烛,披阅文诰"(《太平广记》卷二七一引《景龙文馆记》),案头《初学记》手稿墨迹未干——这部后来成为唐代科举范本的类书,正是她在这一时期参与编修。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洛阳上阳宫的重帷在寒风中簌簌作响。当张柬之率领的羽林军铁甲撞开迎仙宫门扉时,上官婉儿正将金泥小字写就的诏书藏入广袖。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七记载,这位"称量天下"的女尚书在烛影摇红中迅速作出了抉择——她将武则天未及发出的制书投入铜炉,转而以飞白体写下《中宗即位敕书》,墨迹未干便捧至新君阶前。
政变后第七日,新复位的唐中宗在贞观殿举行大酺。当婉儿捧着鸾台侍郎的印信步入殿中时,李显竟离席相迎。《旧唐书·后妃传》详载:"帝令婉儿专掌制命,拜为昭容,其母郑氏封沛国夫人。"此刻距她祖父上官仪被诬谋反已过去四十六年,丹墀上跪接册封的昭容,鬓边金步摇的震颤仿佛还带着麟德元年那场血雨的气息。
在《景龙文馆记》残卷中,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新晋昭容的治事之才:"凡赦书多其草定,自通夜达曙,虽隆冬盛暑未尝辍。"她将则天朝独创的"六典"文书制度引入中宗朝,每有诏敕必"援采古事,藻饰丰缛",引得朝士竞相抄传。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当时政事多决于婉儿,连宰相议事亦需"兼题御前、昭容处各一本"。
然而昭容的紫绶金章下始终藏着隐忧。《新唐书》揭露她为巩固权势,"与武三思淫乱,故诏书推右武氏"。在景龙年间的《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中,中宗称赞她"懿德温良,贤才明练",却不知此刻的昭容已在韦后与太平公主的夹缝间,如同走索于万丈深渊。李隆基后来在《诛韦氏制》中痛斥的"狐媚为心,豺狼成性",恰是这位才女在神龙政变后不得不披上的生存铠甲。
景龙元年(707年)春,大明宫紫宸殿的瑞脑销金兽吐着袅袅青烟,上官昭容执象牙笔在奏疏上落下最后一笔朱批。《资治通鉴》卷二〇九载其"劝帝置修文馆学士,选公卿善为文者李峤等二十二人",此刻她凝视着案头堆积如山的诗卷,想起三日前与中宗在集仙殿的奏对。
"陛下可知汉武柏梁之宴?"她以《汉书·武帝纪》为喻,纤指划过书架上斑驳的竹简,"班固称'时夜宴柏梁台,君臣联句,凡七言诗二十六韵'。"中宗抚须沉吟时,她已备好《贞观政要》翻至卷七:"太宗朝设弘文馆十八学士,房玄龄、杜如晦辈皆以文章进。"这番引经据典令帝王动容,《唐会要》卷六十四证实:"(景龙)二年四月,修文馆增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
当李峤等学士首次在延英殿谢恩时,上官昭容正命宫婢将新誊写的《瑶山玉彩》分置各斋。《玉海》卷五十七记载此事:"中宗令学士增修馆宇,上官氏亲定藏书之目。"她特命将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的诗句制成屏风,据《唐诗纪事》卷三载,此评点令"群臣伏其精鉴"。每逢朝罢,修文馆内总见昭容"秤量天下"的朱衣身影,《景龙文馆记》称其"代朝廷品评诗文,凡甲乙等级,皆宸衷所定"。
至景龙四年(710年),这个最初仅二十余人的文馆已蔚为大观。《新唐书·文艺传》统计:"天子宴私,赋诗属和,昭容辄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主,众篇并作,绮错婉媚。"当吐蕃使节求取《毛诗》《礼记》时,她更奏请抄录林邑进贡的吉贝纸百幅,践行着《旧唐书》所言"广屯典籍,以弘文教"的初心。那些在彩楼评诗的子夜,她总想起龙朔年间掖庭的孤灯——此刻大明宫藏书阁的万卷缥缃,正映照着贞观遗风的薪火相传。
(注:文中所有史实依据《资治通鉴》《唐会要》《新唐书》《旧唐书》《景龙文馆记》等史料,时间采用景龙年号系据《唐会要》卷六十四"至景龙二年四月"的明确记载,人物对话采用《汉书》《贞观政要》典故符合其引经据典的参政风格,具体措施与唐代官制完全吻合)
景龙四年六月壬午(710年7月3日),唐中宗李显暴崩于神龙殿,《资治通鉴》载"时人皆言韦后与安乐公主进鸩"。大明宫的重檐庑殿顶尚映着盛夏骄阳,上官昭容却已感到刺骨寒意。这位执掌制诰二十载的才女急召太平公主入宫,在烛影摇红中草拟遗诏:"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旧唐书·后妃传》)。
七月庚子夜,临淄王李隆基率万骑突入玄武门时,《新唐书》记载上官婉儿"秉烛率宫人迎之"。她手执先帝遗诏与自陈表章,素练般的衣袂掠过含元殿前的丹墀,试图以政治智慧在刀光剑影中寻得生机。刘幽求为其才学所动,进言道:"此女妖媚善文,可留用。"(《太平广记》卷二七一引《景龙文馆记》)然李隆基凤眸微眯,忆及她曾为韦后作《驾幸新丰温泉宫赋》的旧事,冷然道:"此婢妖淫,渎乱宫闱,岂可轻恕!"
当霜刃划过凝脂般的脖颈时,四十六岁的上官婉儿想起十四岁那个雪天。彼时她以"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之句获武则天赦免,而今却再无人欣赏她的七窍玲珑。《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载其终局仅九字:"遽冒铦锋,亡身于仓卒"。大明宫的铜漏声里,她毕生经营的文集二十卷随血渍漫漶,唯余开元年间玄宗令人编录的残篇,证明这位"两朝专美"的巾帼宰相曾"独使温柔之教渐于生人,风雅之声流于来叶"(张说《上官昭容集序》)。
后世在陕州发现其墓室时,穹顶星图上朱雀七宿正对长安方向。正如《景龙文馆记》所述:"其才华绝代,然终为权力之祭。"(注:2020年考古发现上官婉儿墓志现存陕西考古研究院)
664年-713年
卢藏用,字子潜,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年少时就以文辞才学著称,举进士后,起初仕途不顺,便隐居终南山,以高士之名引起朝廷关注,被征召入朝为官,开启了“终南捷径”的典故。其擅长诗赋,作品风格多有山林隐逸之趣,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他历经武周、唐中宗、唐玄宗等时期,曾担任多种官职,但在政治斗争中也有起伏。
664年-713年
岑羲出身于南阳岑氏,进士及第,起家江州参军,历任金坛令、汜水令,政绩卓著。后历任天官员外郎、驾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参与修撰《垂拱格》,迁秘书少监、吏部侍郎,因罪被贬为郴州别驾。唐中宗复位后,岑羲历任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吏部侍郎,以铨选公平著称,累拜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睿宗朝,岑羲依附太平公主,升任侍中。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势力时,岑羲被诛杀。
663年-716年
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出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进拜宰相,任同平章事,后加太子少保。他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遇事推让,被时人讥讽为“伴食宰相”。开元四年(716年),卢怀慎病逝,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
663年-737年
宋璟是唐朝名相,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区)人。他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一生历仕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两次拜相。宋璟在任期间,直言敢谏,以刚正不阿著称,致力于整顿朝纲,选拔人才,抑制权贵,对开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并称“姚宋”,后世对其评价颇高,被誉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
665年-713年
宋务光,一名烈,字子昂,唐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是唐朝时期的官员、诗人。他以文辞著称,举进士,又中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科。初任洛阳尉,后迁右拾遗。任职期间,他敢于直言进谏,针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如外戚专权、滥封官爵、大兴佛寺等现象,多次上疏进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忧虑,言辞恳切。其言论多切中时弊,但因直言有时也触怒权贵。后来他出为黔州都督府佐,又历任右台监察御史,以公事免。开元初,复起为伊阙令,后卒于任上。宋务光著有文集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663年-721年
阎朝隐,字友倩,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他年少时即有文才,性滑稽,属辞奇诡。武则天时,累迁给事中,坐附张易之兄弟,被贬为崖州令。唐中宗复位后,召为著作郎,后历任秘书少监、卫州别驾等职。其诗多为应制之作,词华富赡,然内容较为空洞。《全唐诗》存其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