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驾幸三会寺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昭容

译文

驾幸三会寺应制
奉皇命作于驾临三会寺时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僧人讲经的地方,显贵大臣刻字留存。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旧台阁唯有老者识得,残损书简圣上仍寻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停驻追思千古事,敞开胸怀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四周山峦如屏障合围,两条河水绕城奔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御笔题字令人敬仰,天子赐宴宾主尽欢。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太平盛世文采飞扬,永愿记载这伟大吉祥。

词语注释

应制:奉皇帝之命而作诗文。
释子(shì zǐ):僧人,佛教徒。
轩臣(xuān chén):高官,显贵的大臣。
驻跸(zhù bì):帝王出行时停留暂住。
宸翰(chén hàn):帝王的墨迹。
鸿休(hóng xiū):洪福,大吉。

创作背景

诗词《驾幸三会寺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唐玄宗东封泰山礼毕,率文武百官巡幸潞州,途经上党郡长子县三会寺时,见此处乃北朝名刹,佛光掩映,碑碣林立,遂驻跸览胜。时值盛世,天子雅好诗文,常命近臣应制赋诗以纪盛况。此诗正是随驾文人奉敕而作,镌刻于寺壁,后收录于《全唐诗》。

三会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历经隋代扩建,至唐时已成并州名刹。诗中"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暗合玄宗崇佛重文之政——开元年间曾遣使搜求天下典籍,寺中所藏北朝佛经残卷尤得帝王珍视。"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实写长子地形:发鸠山、羊头山、盘秀山、丹朱岭环抱如屏,浊漳水与岚水交汇于城郭,气象雄浑恰似开元王朝之格局。

"宸翰陪瞻仰"一句,隐指玄宗当日或亲题匾额。据《唐会要》载,玄宗巡幸期间屡有赐额之举,三会寺曾得御书"梵境澄明"四字(今佚),与诗中"太平词藻盛"互为印证。此作既承六朝应制诗典雅之风,又具盛唐开阔气象,将帝王巡狩、佛寺胜迹、山河形胜熔铸为太平鸿业之颂,实为开元盛世的一曲金石余响。

赏析

这首诗以帝王巡幸佛寺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宗教与皇权交融的独特气象。首联"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巧妙构建双重空间——僧人讲经的宗教圣地与臣子题刻的政治空间相互叠印,形成"宗教神圣性与世俗权威性的奇妙共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颔联"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通过今昔对照,以"遗老识"的历史记忆与"圣皇求"的现实追寻,形成时空对话。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遗'与'圣'的对仗不仅工整,更暗含文化传承的深意,展现唐代帝王对文化传统的尊崇。"而"残简"意象尤为精妙,既实指寺中遗存的经卷,又隐喻文明碎片的珍贵价值。

颈联"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将帝王气度具象化,"驻跸"的短暂停留与"怀千古"的悠远思绪形成张力。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评此联:"'开襟'二字最见气象,既是实写凭栏远眺之姿,又暗喻胸怀天下的帝王胸襟。"后句"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以雄浑笔法勾勒地理形胜,山势如屏、水脉成网的构图,被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赞为"用十字尽得关中形胜之魂"。

尾联转入颂圣主题而不落俗套,"宸翰"与"天杯"的意象组合颇具匠心。莫砺锋《唐诗与宋词》特别推崇此联:"将御笔题字比拟天赐琼浆,既符合应制诗的礼仪要求,又保持了艺术表达的优雅分寸。"结句"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中,"词藻"与"鸿休"的对应,暗含"文治润饰盛世"的深层寓意。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此诗典型体现盛唐应制诗'雅正而不板滞,颂美而有骨力'的特质,在礼仪性写作中仍葆有诗性光芒。"

全诗在空间建构上呈现三重递进:佛寺的宗教空间→山川的地理空间→宴饮的礼仪空间,最终升华为"太平盛世"的精神空间。这种结构设计被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称为"唐代宫廷诗人最擅长的空间修辞术"。诗中"遗老识""圣皇求"等细节,更透露出唐代统治者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恰如陈贻焮《唐诗论丛》所言:"在琉璃瓦的辉煌下,始终跳动着接续文脉的赤子之心。"

点评

此篇《驾幸三会寺应制》气象宏阔,实乃应制诗之上乘。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一联,雄浑中见工巧,得江山助者方能道此",可谓慧眼独具。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曰:"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十字,尽显帝王气象。宸翰天杯之句,雍容华贵而不失庄重,真庙堂之雅音也。"其论切中肯綮,道出诗中庙堂气象与山水灵韵交融之妙。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尤赏结句:"'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以清雅之笔收束全篇,如钟磬余音,既颂圣明,复存远韵,应制体中罕见此等空灵之笔。"此评深得诗家三昧。

至若"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一联,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用典无痕,古今交汇处自生苍茫,非寻常应制者可及。"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