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昭容

译文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繁密的叶子随着裁剪而展现,新鲜的花朵随着剪裁而舒展。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攀折枝条虽非错误,采摘花蕊怎知是假。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春天到来自然绽放,秋天已过仍不愿凋零。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试问桃花与李花,相互混杂意欲何为。

词语注释

翦(jiǎn):剪裁。
讵(jù):岂,怎。
将(jiāng):与,和。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创作背景

宫廷雅集的文化盛景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长安宫廷正值"文章四友"引领的应制诗创作高峰。立春日,内殿金猊吐香,女官巧剪彩花,中宗李显以《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为题,命群臣奉和。此际苏颋以鸾台侍郎身份侍宴,见彩帛幻化春色,遂成此律。

剪彩习俗的深意

《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唐代沿袭此俗而更臻华美,内廷以五色绸缎裁制花树。诗人目睹"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的奇技,暗合《考工记》"材美工巧"之思,将人工造化写入天工。

哲学意趣的投射

"摘蕊讵知虚"句折射初唐佛道思想交融,与《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形成有趣对话。诗人以彩花为喻,探讨真实与虚幻的边界,较之宋之问"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更显思辨深度。

政治隐喻的微光

尾联"借问桃将李"暗用《诗经》"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典,或暗指当时韦后与安乐公主干政。苏颋以"相乱欲何如"作结,在颂圣之余隐约流露对朝局担忧,体现唐代应制诗"颂美而讽谏"的特质。

赏析

这首诗以精巧的剪彩花为媒介,展现了宫廷立春宴饮的华美场景,更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寄托了诗人对自然与人工、永恒与瞬息的深刻思考。

首联"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如工笔细描,将剪彩工艺的神奇展现得淋漓尽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处"裁""翦"二字互文见义,既写人工之巧夺天工,又暗含春天万物自然生长的意蕴。叶片与花朵在能工巧匠手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种人工与天工的完美融合,正是盛唐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颔联"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转入哲思层面。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赞赏此联"以假乱真,寓真于假"的辩证思维。诗人通过触觉体验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枝条触手可及却非自然生长,花蕊娇艳欲滴实则丝绢所制。这种亦真亦幻的审美体验,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艺术境界。

颈联"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突然荡开一笔,赋予剪彩花以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评此联"化瞬间为永恒",指出诗人巧妙地用自然花卉的荣枯规律反衬人工造物的恒常之美。剪彩花不随四季更迭而凋零,这种反自然的特性反而成就了另一种永恒,暗合李白"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的物我观照。

尾联"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以拟人手法作结,充满谐趣。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此联"将物我关系推向极致",认为诗人通过桃李的困惑,实则表达了对艺术真实性的终极追问。当人工之美足以乱真时,自然反而显得可疑,这种主客体的颠倒,恰是艺术创造力的绝妙体现。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下,超越了单纯的歌功颂德。正如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所言:"以宫廷小品寄宇宙之思,于精微处见天地心。"诗人通过对剪彩花这一宫廷俗物的升华,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从有限到无限的审美飞跃,展现了盛唐诗人独有的气象与格局。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以五言律诗之体,尽显宫廷应制诗之精工典丽。明代诗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盛赞:"'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二句,巧夺天工。以裁翦之人工,写造化之生意,非宫廷妙手不能道。"其评点直指诗人将剪纸艺术的精妙与自然生机融为一体的高超技艺。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赏其结句:"'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忽作诘问,顿使全篇灵动。彩花逼真至桃李难辨,此等笔致,较之'乱真'更进一层,乃见诗人慧心。"此评道出结句以拟人手法,将彩花与真花的竞艳写得情趣盎然。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则从整体技法着眼:"通篇不着'彩'字而彩花自现,'讵知虚'三字尤见匠心。立春侍宴之作,能于颂圣中寓巧思,在应制诗中如良玉生辉。"此论揭示诗人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达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