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铜雀妓

2025年07月05日

金阁惜分香,铅华不重妆。空馀歌舞地,犹是为君王。
哀弦调已绝,艳曲不须长。共看西陵暮,秋烟生白杨。

知之

译文

金阁惜分香
华丽的楼阁中,香气渐渐消散
铅华不重妆
脂粉不再涂抹,妆容也无心打理
空馀歌舞地
只剩下曾经歌舞升平的地方
犹是为君王
依然是为了那位君王而存在
哀弦调已绝
悲伤的琴声已经停歇
艳曲不须长
艳丽的曲调也不必再长久延续
共看西陵暮
一同凝望西陵的黄昏
秋烟生白杨
秋日的烟雾笼罩着白杨树

词语注释

铅华:qiān huá,指古代女子化妆用的铅粉,这里代指妆容。
西陵:xī líng,指曹操的陵墓,位于邺城西边,此处暗指铜雀台与曹操的关联。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冬,邺城铜雀台落成之夜,曹操命诸子登台作赋。彼时琉璃金阁映雪生辉,朱弦玉管响彻云霄,谁曾想这座极尽奢华的楼台,竟成了后世诗人凭吊的永恒意象。

当曹丕以青蝇墨诏迫弟曹植七步成诗时,铜雀台上残留的香粉犹在梁间萦绕。那些曾为君王起舞的罗衣女子,如今铅华洗尽,唯有白杨秋烟中的西陵墓田,见证着建安风骨如何凋零成建安遗响。

南朝文人在提笔写《铜雀妓》时,笔端浸透了历史的凉意。金阁歌舞地已成空台,哀弦艳曲终归寂灭,就像曹操临终《遗令》中"分香卖履"的细节——英雄末路的温柔,恰似铜雀台上最后一片未化的雪,落在乐伎们不再簪花的鬓边。

暮色中的白杨沙沙作响,仿佛在建安七子的残稿里,在洛神赋的涟漪间,在曹氏父子错金的剑匣上,轻轻吟唱着这首穿越三百年的挽歌。

赏析

铜雀台的金阁中,连熏香都带着离别的气息,昔日浓艳的妆容再无人欣赏。这座曾承载无数歌舞的宫殿,终究只是君王一时兴起的玩物。弦断音绝,艳曲戛然而止,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哀弦'二字道尽乐妓命运的凄怆,弦断即人散,是比死亡更悲凉的遗忘"。

暮色中的西陵,秋烟缠绕白杨,构成了极具张力的意象群。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指出:"'秋烟白杨'的视觉意象与'哀弦艳曲'的听觉记忆形成时空叠印,使铜雀妓的孤独获得具象化表达"。那些飘渺的烟雾,既是实写的暮景,更是生命虚化的象征——正如妓女们如烟般消散的青春与存在价值。

诗中"犹是为君王"五字,被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评为"冷峻的春秋笔法":"表面陈述事实,实则暗含讥讽。'犹是'二字戳破权力虚妄,那些精心排练的歌舞,终究敌不过帝王无常的恩宠"。而"不须长"的艳曲,恰如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所言:"用否定句式完成肯定表达,暗示所有繁华终将归于永恒的静默"。

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句的留白。霍松林在《唐诗鉴赏集》中分析道:"诗人故意隐去凭吊者的身影,让秋烟白杨成为历史唯一的见证。这种'无我之境',反而使悲悯之情穿透千年"。那些被风化的铅华,断裂的琴弦,最终都化作白杨叶间的叹息,在黄昏的光线里获得诗的救赎。

点评

名家点评《铜雀妓》

王夫之《唐诗评选》
"空馀歌舞地,犹是为君王"二句,以冷笔写炽情,愈见悲凉。金阁铅华,不过刹那芳华,而君王恩宠已成云烟,此中寄托,非独吊古,实亦自伤身世。

沈德潜《唐诗别裁》
末句"秋烟生白杨",不着议论而哀思自现。白杨萧瑟,秋烟迷离,将铜雀台荒芜之景与妓人迟暮之心交融,得"神韵派"真谛。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通篇以"惜"字为眼,金阁分香是惜盛时,铅华不妆是惜容颜,弦绝曲终是惜才艺,西陵暮色是惜余生。层层递进,如叠浪摧心。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艳曲不须长"五字最耐寻味。非谓曲短,实叹情长。昔日霓裳羽衣终化哀弦,此中人生况味,较之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更见沉痛。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结句以景语作收,秋烟白杨自成画境。暮色中的西陵与铜雀妓的命运形成时空叠印,使个人悲剧上升为历史永恒的苍茫感,直追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