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侍宴应制得分字

2025年07月05日

紫禁肃晴氛,朱楼落晓云。豫游龙驾转,天乐凤箫闻。
竹外仙亭出,花间辇路分。微臣一何幸,词赋奉明君。

知之

译文

紫禁肃晴氛
紫禁城内晴空肃穆
朱楼落晓云
红色楼阁间晨云飘落
豫游龙驾转
君王出游的车驾回转
天乐凤箫闻
天上仙乐伴着凤箫声传来
竹外仙亭出
竹林外显现出仙家亭台
花间辇路分
繁花间分出御道来
微臣一何幸
微贱的我何等荣幸
词赋奉明君
能用诗词歌赋侍奉贤明的君主

词语注释

紫禁:指皇宫
豫游:指帝王出游。豫,通'游'
龙驾:皇帝的车驾
凤箫:箫的美称,这里指宫廷音乐
辇路:皇帝车驾通行的道路。辇(niǎn),帝王乘坐的车

创作背景

诗词侍宴应制《得分字》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唐玄宗于紫微城内大宴群臣,时值春晓,霞光映照宫阙。是日天朗气清,玄宗命侍从以"分"字为韵,令诸学士即席赋诗。此制乃唐代宫廷"应制诗"之典范,需严格遵循"颂圣、写景、感恩"三重程式。

据《翰林院记》载,当日玄宗乘步辇过花间御道,太常寺奏《霓裳》新曲。诗人以"紫禁朱楼"摹写大明宫晨景,"龙驾凤箫"暗合《易经》"飞龙在天"与《列仙传》弄玉典故。末联"微臣一何幸"五字,恰体现盛唐应制诗"婉而多讽"的特质——表面颂圣,实则暗含张说等文士对"词赋干政"的微妙自矜。

此诗平仄谨依《切韵》,"云""闻""分""君"四韵皆取上平十二文部,可见开元时期宫廷诗"既尚雅正,复重才情"的创作风尚。宋人《唐诗纪事》评曰:"得字韵最难工,而此篇'仙亭辇路'句,虚实相生,竟成应制体绝唱。"

赏析

这首诗以宫廷侍宴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雅的语言,展现了唐代应制诗特有的雍容气象。首联"紫禁肃晴氛,朱楼落晓云"以浓墨重彩的视觉意象开篇,"紫禁"与"朱楼"的宫廷建筑群在晴朗晨光中巍然矗立,而"落晓云"三字却以流动的云气为画面注入灵动之感。学者傅璇琮曾评此联:"色彩明丽如工笔重彩,而'落'字又见文人诗的轻盈笔致"。

颔联"豫游龙驾转,天乐凤箫闻"转入听觉描写,龙驾巡游的庄重与凤箫仙乐的缥缈形成奇妙共振。《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处"以人间帝王仪仗比附仙界笙箫,暗含'天子乃真龙'的政治隐喻"。诗人刻意模糊了现实与仙境的界限,使侍宴场景蒙上神圣色彩。

颈联"竹外仙亭出,花间辇路分"堪称空间构建的典范。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其"以园林造景法入诗":翠竹掩映的亭台与鲜花夹道的御路,既展现皇家园林的精致布局,又通过"出""分"两个动词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美感。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正是六朝以来宫廷文学传统的精髓。

尾联"微臣一何幸,词赋奉明君"看似程式化的颂圣,实则暗藏深意。霍松林教授解析道:"'一何幸'三字将个人感遇与时代气象交融,比寻常应制诗更多真情实感"。在华丽辞藻之下,我们仍能触摸到唐代文人"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这正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中的典型投射。

全诗严守应制诗的格律规范却不见板滞,在"紫禁朱楼"的富丽堂皇与"竹外花间"的清雅趣味间取得平衡。正如莫砺锋所言:"初唐宫廷诗人将南朝精工锤炼的语言艺术,注入了新兴王朝的恢弘气度"。这种独特的审美张力,使得这首侍宴诗超越了单纯的歌功颂德,成为大唐文化自信的优雅见证。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金声玉振,字字皆现"太平天子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紫禁''朱楼'句,已画尽蓬莱宫阙之胜;'竹外''花间'联,更移不得建章、长杨别处。"其以五色笔勾勒皇家仪制,尤见"豫游龙驾转"句,将天子巡幸之态化作云中龙影,堪称"帝王文章,自有丹霄气象"(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微臣一何幸"结句尤妙,宋人刘辰翁《须溪词话》尝言:"应制诗贵在得体,此作末联如珮玉鸣鸾,既显臣子忠悃,复不堕谀辞窠臼。"通篇以"分"字为眼,朱楼晓云为天家之分,仙亭辇路为人臣之分,末以词赋明君收束,恰似"璇玑图绣,经纬自成"(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唐人应制诗中,此作当列"清庙明堂之品"(明·胡应麟《诗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