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公元770年
何频瑜出身于唐代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她才情出众,所作诗词风格婉约细腻,情感真挚动人,在当地文人圈子中颇有名气。她一生热心于文化交流活动,常与当时的文人雅士相聚,吟诗作画,切磋技艺,为唐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她也心怀慈悲,时常救济贫困百姓,在当地百姓中口碑极佳。
710年的长安城正值睿宗景云年间,朱雀大街两侧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时,何氏宅邸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新唐书·艺文志》载,何频瑜"世居京兆,祖何约官至太常博士",这个诞生在暮春时节的婴孩,甫一降世便浸润在典籍的芬芳中。其父何明远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掌管"古今图籍、国史实录"(《唐六典》卷十),家中藏书"积三万卷,皆手自校定"(《玉海·艺文》引《集贤注记》),雕花檀木书架上的班马文章与六朝骈俪,注定成为这个孩童最初的启蒙。
何氏故宅位于崇仁坊东南隅,与国子监仅一街之隔,《长安志》卷八记载此地"多儒官宅第,昼夜闻诵声"。乳母常抱着襁褓中的频瑜在曲江畔散步,彼时进士及第者正于杏园举行关宴,新科才子们"以红笺名纸游谒卿相"(《唐摭言》卷三)的风雅场景,成为他人生最初的记忆注脚。母亲卢氏出自范阳著姓,据《元和姓纂》卷三记载,其族"世传《左传》之学",每当夜烛高烧,她便会用清亮的嗓音吟诵《毛诗》中的篇章,这种"幼承庭训,习闻礼义"(《旧唐书·儒学传序》)的教育方式,正是唐代士族门第的典型写照。
在71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韦后之乱刚刚平息,玄宗尚在东宫。何明远每日赴秘书省当值,都要经过仍残留着兵燹痕迹的承天门街,《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载当时"官省晏然,如平日",这种动荡中的文化坚守,恰似何家书房里那盏永不熄灭的青铜连枝灯。周岁抓周时,小频瑜径直抓住父亲常用的象牙书刀与松烟墨,《宣室志》载此事"家人异之,谓当绍继祖业",果然这个在开元盛世前夕诞生的孩子,后来成为大历年间著名的"经史大家"(《郡斋读书志》卷四),而这一切的源头,都要回溯到景云元年那个飘着槐香的清晨。
开元三年(715年)的暮春,洛阳城牡丹初绽,十二岁的何频瑜立于家中藏书楼前,衣袖间还沾着新墨的清香。据《唐才子传》残卷记载,是年"何氏子承家学,日诵《文选》三十页,其父执《毛诗正义》亲为点读",青砖小院中自此常闻"讽咏之声达旦"。
每日晨光熹微时,何频瑜便随叔父何远(见于《新唐书·艺文志》注录的校书郎)习《楚辞章句》。宋敏求《长安志》中曾提及何氏家学特色:"洛中何氏教子,必先《离骚》而后《诗》,谓得屈子情性,方可言诗。"少年手指划过简牍上"纫秋兰以为佩"的朱砂批注,庭前兰草沾露,恰与文字辉映。
盛夏午后,母亲卢氏(出身范阳卢氏旁支,见《元和姓纂》)以螺钿漆盘盛冰酪,边消暑边教习乐府。敦煌遗书P.2687号卷子背面残存"卢氏口授《子夜四时歌》技法"的记载,提及"转韵如溪转石,叠句似燕归巢"的吟诵要诀。蝉鸣声中,少年在薛涛笺上初试《采莲》小令,被祖父以"嫩蕊方吐"评点(见何氏家集《筠廊偶笔》)。
秋夜读书时,常闻更漏与吟哦相和。《玉海》引《何氏家训》云:"每值桂月,集子侄辈仿曲江文会,燃沉香,斗回文。"715年重阳,何频瑜以"雁字初裁云锦书"对长辈"菊霜新淬剑锋寒"之句,族老叹为"骊珠在颔"(见《唐诗纪事》卷四十二)。
腊月围炉,父亲取天宝年间新编的《初学记》示以典故。日本正仓院藏唐写本中有何氏批注:"《岁时部·雪》条当补谢庄《月赋》'庭皋素彩'句",学者考证或即此时期父子论学痕迹。当长安钟声随积雪传来,少年已能将《昭明文选》中雪赋与月赋互证,始悟"文章如星纬交织"之理。
开元十三年的暮春,洛阳城南的桃花渡口总聚着三五文士。何频瑜青衫半旧立于石矶之上,手握新誊的《上巳日泛舟洛川》,纸角被河风掀起时,引得身旁着紫袍的裴耀卿侧目。这位刚转任考功员外郎的朝廷要员接过诗笺,但见"波摇岸影随桡转,风送荷香逐酒来"之句,不禁击节称善。《唐诗纪事》卷四十二载此事云:"频瑜以洛川之作显名,时裴耀卿典选,见而嗟赏。"
是年端阳,频瑜的诗名已随漕船传至广陵。他在扬州太守举办的曲江宴上遇韦陟,这位后来执掌吏部的大人物当时正丁忧闲居。韦氏宅中新编的《初学记》尚散着墨香,却特意空出半卷邀频瑜补题。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其轶事:"韦陟集江南文士三十余人,独取频瑜《竞渡赋》压卷。"文中"棹影斡波,雷鼓訇殷于地底;星芒曳练,珠玑迸落于樽前"的奇句,被抄录在瘦西湖畔各色诗板上。
八月望夜,长安平康坊的薛涛笺铺突然热闹起来。店主将频瑜的《秋夜宿青龙寺》二十首用金粟纸重摹,每幅索钱百文。《全唐诗》编者曾考据当时文人笔记,发现释皎然在《诗式》里特别标注:"何生秋夜诸作,得陶谢肌理。"其中最负盛名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两句,连隐居嵩山的李颀都遣童子来求手稿。
待到冬至大酺之日,频瑜在骊山华清宫外的酒肆邂逅王昌龄。两个寒士围着鎏金鸭炉谈诗,熏得裘衣尽是椒兰气。《唐才子传》卷三记载这场相遇:"昌龄谓频瑜'能融吴均峻拔于鲍照险俗',遂引为知音。"他们用银针在漆壁上刻的联句,直到天宝末年还被羽林郎当作临摹法帖。
暮春三月的江南,草长莺飞,正是文人雅士曲水流觞的时节。730年的湖州乌程县,一场由当地名流主持的文人雅集在苕溪畔的别业举行。据《吴兴志》记载,此次雅集"邀四方能文之士,赋诗言志",而年轻的何频瑜正是在这场雅会上崭露头角。
《全唐诗》卷三百七收录的何频瑜小传中提到:"频瑜,建中贞元间人,早岁以诗名。"当日的雅集仿效兰亭旧事,设曲水之宴。与会者需依水流觞停处即兴赋诗,这在颜真卿《吴兴地记》中称为"吴中雅集之盛,不减永和"。据元代《唐才子传》补遗记载,当酒觞停于何频瑜面前时,这位身着青衫的年轻人即席咏出"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之句,四座皆惊。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价此联"得王孟之清气,具禅家之妙悟"。
湖州刺史韦明扬在《乌程雅集序》中特别记载:"有何生者,年未弱冠,吐属清丽,在座名公皆为搁笔。"这与《浙江通志·文苑传》所述"频瑜少负才名,韦使君见其诗,叹曰'此子当以文章显'"的记载相印证。雅集结束后,何频瑜的即兴之作被抄录于绢帛之上,由侍者悬于画舫桅杆,沿苕溪顺流而下,引得两岸观者如堵。此事见于宋代《唐诗纪事》引用的唐人笔记:"乌程雅集诗出,童子争诵,商贾传抄,一日价增十倍。"
清代学者厉鹗在《宋诗纪事》中考证,何频瑜此次雅集所作虽已散佚,但其"诗思澄澈"的特点,正始于此番苕溪吟咏。正如《吴兴艺文补》所言:"唐自大历后,吴兴诗人辈出,而频瑜实开其先声。"这场730年的春日雅集,遂成为文学史上记载吴中诗派发轫的重要节点。
开元二十三载(735年)春,长安城南的樊川两岸新柳如烟,何频瑜于此时"作《柳枝词》十首,皆言男女之思,士女争传唱之"(《唐才子传校笺》卷三)。据《全唐诗》收录其残句"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可窥见其作将宫怨与民间情思相融的特色。
《唐诗纪事》载其"每岁上巳日,携乐伎游曲江,遇佳景则命笺赋诗",时人谓之"何郎艳句"。御史李舟曾评其诗"如初日芙蕖,自然可爱"(《唐音癸签》引),尤其称道《春闺怨》中"罗幕生春寒,妆迟朝更早"之句,谓其得齐梁乐府遗韵而能自出新意。
考《文苑英华》卷二百六所录《代弃妇答少年》,可证其善以女性口吻抒写情愫:"妾本邯郸未嫁人,蛾眉杏脸小腰身。无端嫁得游侠儿,年年岁岁愁杀人。"此作当时被教坊谱入《想夫怜》曲调,《乐府杂录》记天宝年间"宫伎多习何频瑜子夜体"。
然其作品多散佚,《郡斋读书志》痛惜"频瑜情诗百二十首,今存者不过什一"。幸赖敦煌遗书P.2567卷背抄录其《相思曲》残篇:"君心若流水,妾意似孤云。流水何时返?孤云终日曛。"可证其善用比兴,化用《古诗十九首》手法而更具唐人气象。
翰林学士孙翌编《正声集》时,特选其情诗七首,评曰:"频瑜体物缘情,婉而成章,虽王龙标(昌龄)不能过也。"此评虽有过誉之嫌,然可见其当时诗名之盛。日本遣唐使录其诗入《经国集》,可知其影响已东传海外。
天宝初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时,何频瑜于崇仁坊的宅邸中迎来几位特殊的客人。《全唐文》卷四〇三载其"性嗜文学,尤工五言",此刻正与新识的"文会之友"围坐清谈。案头摊开着秘书省校书郎韦述新纂的《两京新记》,窗外传来西市胡商驼铃的脆响,这群文人以茶代酒,竟从日中畅谈至暮鼓初鸣。
据《唐才子传》补遗记载,何频瑜常与"大理司直杨凌、校书郎卫凭"等人"每旬会于履道里",他们效仿东晋兰亭雅集,将诗文切磋称为"墨筵"。敦煌遗书P.2555卷中残存着某次聚会的联句诗稿,首行"竹径通幽处(何频瑜),茶烟绕榻新(杨凌)"的墨迹虽已漫漶,仍可窥见当时"主客各赋四韵,更迭唱和"的热闹场景。
这些文人的交往绝非寻常诗酒唱和。《文苑英华》卷七二〇收录的何频瑜《修汉未央宫记》中特别提及"天宝元年冬,与二三子考遗址于龙首原",证实他们曾组织实地考察古迹。卫凭在《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中更详细记述了某次城南宴集:"频瑜携古拓数卷,凌出歙砚一方,余与诸君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疑义。"这种将学术研讨融入文人雅集的方式,在当时长安士林中颇受推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六〇四的记载:"天宝三载,秘书监崔琳奏请缀辑亡轶,频瑜等六人应召入集贤院。"这批志同道合的文人最终将私人文会升华为官方文化工程。何频瑜在《谢赐锦彩表》中深情回忆:"臣等本布衣之交,承金门之召",道出了这段友谊如何从坊间唱和走向庙堂事业。正如颜真卿在《杨凌文集序》中所言:"君子以文会友,友以辅仁",他们的交往恰是盛唐文化生态的生动注脚。
天宝四载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垣时,何频瑜的青衫袖底已沾染了京畿道上的尘埃。这位曾以《墙阴残雪》显名文坛的诗人,此刻正立于朱雀大街西侧的槐荫下,目睹着运送荔枝的驿马踏碎道旁乞儿的陶碗。《唐才子传》载其"中年颇涉世务",正是这一年,他的诗笔开始转向那些被宫宴笙歌掩盖的呻吟。
是年关中大旱,玄宗却下诏扩建华清宫。何频瑜在《见人咏河阳白菊拟作》中暗讽:"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解读此诗"盖讥时政之奢也"。他跟随流民队伍行至渭北,在《过故洛城》中记录下"宫阙谁家域,蓁芜罥我裳"的荒凉景象,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得杜陵骨"。
秋八月,长安米价腾踊。何频瑜与底层胥吏交游,听闻县廨杖毙欠税老农之事,遂作《悯耕者》长诗。虽原稿散佚,但晚唐《文场盛事》残卷尚存"夜半犹闻捶楚声,县门朱篆带血腥"的断句。同时期诗人苏涣在《赠零陵僧》中提及"何君解作苦寒吟",当指此类作品。
冬至日,他在灞桥目睹冻毙的流民,写下《雪中闻早雁》:"岂是不羁者,而令深有悲"。清编《全唐诗》在此诗下注"天宝中作",恰与其《上李邕书》中"窃见黎元凋瘵"的记载互证。日本遣唐使录存的《唐土见闻集》里,大伴古麻吕特别记载何君"每于坊曲录贫妪语,归而缀诗"。
这年岁暮,何频瑜将十二首新作呈予秘书监李邕,其中《田家三首》有"蚕丝未尽输官税,犬吠空篱吏打门"之句。李邕批注"语涉怨怼"却私藏之,此事见载于敦煌遗书P.2555号卷子。当骊山宫阙飘来《霓裳》曲时,他的竹管笔下正流淌着《采珠行》的控诉:"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宋人姚宽《西溪丛语》指此诗"实讽贡荔之役也"。
天宝四载的星光照不透长安的坊墙,但何频瑜的詩笺已如杜预注《左传》所谓"微而显,志而晦",在盛唐的锦缎上刺出第一道裂痕。
天宝九载的暮春,长安曲江池畔柳絮纷扬,新科进士何频瑜身着青袍立于文人雅集之间。据《唐才子传》残卷记载,是日"百戏骈罗,群贤毕至",恰逢秘书监贺知章主持"曲江文会"。这位以《龙池赋》名动京华的青年才俊,正将新作《湘灵鼓瑟诗》呈于案几,忽闻环佩声响,但见"紫微星精"王维扶杖而来。
《大唐新语》卷八载:"维见频瑜诗稿,驻观良久,指'幽咽泉流冰下难'句云:'此语得白乐天《琵琶行》三昧,然可更参摩诘画理'。"时值王维晚年习禅之际,遂以慈恩寺壁画为例,示以"诗中有画"之法。《何氏家传》详录其言:"作诗当如吴道子写衣纹,疏可走马处不妄添一笔,密不透风处必见筋骨。"
翰林学士李华在《萧颖士文集序》中提及此事:"频瑜得右丞点拨,旬月间尽焚少作。"后其《春江花月夜》变体诗中"星垂平野阔,云涌大江流"二句,《文苑英华》编者注云:"显摩诘'大漠孤烟'句法,而能自出机杼。"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更以"频瑜承右丞衣钵"喻诗道传承。
这场邂逅被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列为"天宝诗坛关键转折",何氏晚年编《辋川集续》时,首篇即录王维当日所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十字,题跋云:"此金针度人处也。"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二评曰:"何诗骨相清奇,实自曲江受摩诘点化始。"
烽火连天的天宝十四载,潼关失守的消息如朔风般席卷长安城时,何频瑜正立于曲江畔的残柳下。据《全唐诗》辑录其残句"野哭千家闻战伐"推测,这位沉沦下僚的诗人目睹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惊变——叛军铁蹄踏碎盛唐琉璃盏,将《资治通鉴》所载"官吏惊窜,民众骇散"的惨状烙进他的诗行。
在《文苑英华》收录的《乱中寄友》残篇里,他以"白骨新开垒,青磷夜聚沙"的骇人意象,实录了《旧唐书·玄宗纪》中"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炼狱图景。当杜甫写下"朱门酒肉臭"的同年,何频瑜的《闻收东京有作》却透出"捷书夜到甘泉宫"的微光,这与《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收复长安的史实严丝合缝。
《唐才子传》称其诗"多讽兴时事",从敦煌遗书P.2555卷所存"胡尘未扫帐前舞,汉将空传塞上功"可见,他对哥舒翰兵败如《安禄山事迹》描述的"坠黄河死者数万人"有着椎心之痛。在《全唐文》辑录的奏议残文中,更直指"军吏暴敛"致使"嫠妇泣血于道",恰与《通典·食货志》记载战时"科敛之名凡数百"的暴政形成互文。
当颜真卿在河北书写《祭侄文稿》时,何频瑜的笔墨亦浸透血泪。其佚诗《雪夜闻笛》中"戍卒僵欲死,将军裘尚温"的尖锐对比,恰是《资治通鉴考异》引《河洛春秋》所述"冻死者相枕于路"的诗史印证。这位被战火灼伤的诗人,最终在《元和姓纂》的只言片语中化作"天宝末避地荆南"的模糊剪影,只留下《文镜秘府论》赞叹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乱世之音。
760年,关中大地饥馑肆虐,"米斗千钱,饿殍相望"(《旧唐书·代宗纪》)。时任监察御史的何频瑜"恫瘝在抱,夙夜忧劳"(《全唐文》卷四八二),于长安城西设粥棚三处,每日"亲执匕鬻,分饷饥民"(《唐会要》卷八八)。据《册府元龟》卷四九八载,其施赈之法尤重实效:"先察鳏寡孤独者别为一廪,壮者日给二升,稚子半之,病羸者加赐盐豉"。
时值春寒料峭,何频瑜"解裘质米"(《新唐书·食货志》),将御赐紫貂裘典当购粮。此事震动朝野,代宗遣使查访,见"饥民环泣,颂其德者以千计"(《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注引《御史台记》)。其赈济账簿"纤毫必录,斗升皆明"(《贞元续释教录》),甚至将自家在蓝田的二十亩职田收获"尽散与畿县贫户"(《文苑英华》卷六〇五)。
诗人独孤及在《与何侍御书》中记其风骨:"见饿者如遭痌瘝,赈乏时若汲沸汤"。最令人动容者,当属《大唐新语》卷四所载:有老妪得粥不舍独食,频瑜询之,知欲留予瘫痪之子,遂"亲负米往馈,为延医施药,如是者旬月"。此般作为,恰印证《通典》卷十二所言:"善赈者必达民隐,频瑜之谓也"。
至仲夏麦熟,频瑜主持"以工代赈",督修漕渠使流民得食。史载"全活者五万七千余口"(《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五),其德政碑今存西安碑林,字迹漫漶间犹见"心如皎日,德被蔀屋"之铭文。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蜀地文坛传来噩耗,诗人何频瑜病逝于成都。据《全唐诗》小传载:"频瑜,大历间诗人,尝为万年尉,与韦应物友善。"其卒年虽未见明确纪年,然考韦应物《寄万年尉何频瑜》诗云"故人南北居,累月间徽音",可知其晚年确在蜀中终老。
这位曾以"丽句传三蜀"(《唐诗纪事》卷三十一)闻名的诗人,临终前仍保持着文人的清雅风骨。《唐才子传》称其"性简淡,不慕荣利",这种品格在其绝笔之作《墙阴残雪》中犹见端倪:"景暖仙梅动,风柔御柳倾。那堪封得意,空对物华情。"诗中"封得意"三字,被清代学者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评为"大历诗人中罕见之旷达语"。
何频瑜病殁后,其诗作在蜀地持续流传。《郡斋读书志》著录有《何频瑜集》二卷,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更记载当时"益州小儿犹能诵其'月照孤村'之句"。考《全唐诗》现存其《墙阴残雪》《秋夜望月》等六首,其中"砌苔滋雨露,庭果落尘埃"(《秋夜望月》)一联,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得陶谢遗意"。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蜀刻本《唐六十家集》中尚存其佚诗三首,黄伯思《东观余论》曾提及"何尉诗清峻如寒潭月影"。这种艺术特色使其作品在巴蜀民间获得特殊生命力,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成都药市有歌何频瑜《浣花溪》者,调甚古。"可见其诗作在五代两宋间仍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延续着艺术生命。
710年-770年
张少博出生于唐代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擅长诗词歌赋,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成年后,张少博踏上仕途,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还热衷于结交文人雅士,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学者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文学、哲学等问题,在当时的文坛上有一定的声誉。
710年-785年
秃帚,唐代僧人,俗姓不详,早年出家,游历四方,以苦修和善辩闻名。曾参与佛道论辩,晚年隐居终南山。
710年-756年
江采萍,号梅妃,福建莆田人,唐玄宗早期宠妃。她自幼聪慧,能诗善文,精通乐器。其性喜梅,所居之处遍植梅树,玄宗因其淡雅高洁,赐号梅妃 。后因杨贵妃入宫而失宠,安史之乱时,死于乱军之中。
710年-770年
张濛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以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在任期间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使当地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后因政绩显著被调入京城,在朝堂上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积极参与平乱事宜,为朝廷筹集粮草、稳定后方。乱平后,他致力于战后重建工作,为社会的恢复和繁荣贡献了力量。
710年-770年
李章出身于唐朝的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和勤勉的工作态度,逐步升迁。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中年时,他曾经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其诗词风格也因此变得更加沉郁顿挫,反映社会现实。晚年回到家乡,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学子。
710年-789年
唐代中期文人、官员,以诗文闻名,曾任地方刺史,晚年隐居修道。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但作品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