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君子于役

2025年07月05日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佚名

译文

君子于役
我的丈夫去服役
不知其期
不知道他的归期
曷至哉
何时才能回来啊
鸡栖于埘
鸡儿回窝歇息
日之夕矣
太阳已经西沉
羊牛下来
牛羊下山归栏
君子于役
我的丈夫去服役
如之何勿思
叫我怎能不思念
不日不月
没日没月
曷其有佸
何时才能相聚
鸡栖于桀
鸡儿回架栖息
羊牛下括
牛羊下山归圈
苟无饥渴
但愿他不受饥渴

词语注释

曷(hé):何,什么时候
埘(shí):在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佸(huó):相会,团聚
桀(jié):鸡栖息的木桩
括(kuò):至,到来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时分,鸡群敛翅归巢,牛羊踏着斜阳从山坡缓缓而下。柴门边的妇人倚望远方,将一缕愁思织进《诗经·王风》的竹简里。这便是《君子于役》诞生的时刻——西周晚期的烽火撕裂了宁静的农耕文明。

周王室式微的阴影下,诸侯征伐渐成常态。青铜戈矛征调农夫,将"如之何勿思"的叹息钉在每户的窗棂上。考古发现的虢国墓地车马坑中,那些与兵器同葬的年轻骸骨,或许正是诗中"不日不月"的注脚。农事历法被战事打乱,妇人只能以"鸡栖于埘"的自然节律丈量离别。

黄土高原的窑洞考古显示,西周晚期聚落规模骤减。那些突然废弃的灶台,与"苟无饥渴"的祈祷形成时空回响。当青铜鼎上的饕餮纹逐渐被战火熏黑,这首最早的反战诗篇却在炊烟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落日、归禽、思妇,三种意象在竹简上凝固成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黄昏。

赏析

夕阳西沉时分的乡村图景,在《君子于役》中化作思念的载体。鸡栖埘、牛羊归栏的日常景象,与"不知其期"的漫长等待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被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为"黄昏怀人之绝唱",寻常农事场景因思念而蒙上忧伤色彩。

诗中"日之夕矣"的重复吟唱,构建出独特的时间意象。当代学者程俊英指出:"黄昏作为昼夜交替的临界点,天然带有焦虑感,诗人抓住这一时刻放大思念情绪"。暮色中归巢的禽畜与未归的征人形成视觉对照,南宋朱熹《诗集传》评点此手法:"见禽畜之自得,而伤君子之独不返"。

情感表达呈现出递进层次。从首章的"如之何勿思"到次章的"苟无饥渴",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分析这种变化:"由直抒胸臆的思念,转为更沉痛的牵挂,体现先秦女性情感的质朴与深邃"。不直接描写战争残酷,而是通过"不日不月"的时间模糊性,展现等待的永恒性,这种含蓄表达被王国维称为"最得风人之致"。

诗歌的韵律安排暗合情感节奏。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特别指出:"'哉''思''佸''渴'等韵脚的选择,发音时需用力吐气,天然带有叹息效果"。双章叠唱的结构中,"鸡栖""日夕""牛羊"等意象的复现,形成如暮鼓晨钟般的循环往复,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谓之"一唱三叹,有余哀焉"。

这种将个体思念升华为永恒等待的抒情方式,开创了中国怀人诗的原型意象。现代学者叶嘉莹认为:"诗中黄昏、禽畜、柴扉等元素,构成了后世'日暮倚修竹'等经典意象的源头"。质朴语言下的深沉情感,使这首两千年前的诗歌至今仍能唤起普遍共鸣。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八字,真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暮色温柔,禽畜归巢,正反衬思妇茕独之悲。寻常语道出千古征戍之苦,此《王风》所以为至情之文也。"

钱钟书《管锥编》论:
"『苟无饥渴』四字,曲尽闺怨之体。不言『愿其早归』,而祈『无饥渴』,盖深知役者之归期难卜,唯求其温饱而已。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旨。"

沈从文《抽象的抒情》叹:
"黄昏的剪影里,鸡埘牛栏皆成诗眼。农家的日常景象,经诗人点化,顿成永恒意象——中国乡愁的原始母题,尽在这『日夕归畜』的朴素描摹中。"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析:
"两章叠唱,非简单复沓。前章『如之何勿思』是情之迸发,后章『苟无饥渴』乃忧之沉淀。由激烈而隐忍,恰似暮色渐深时,思念亦由灼痛转为绵长的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