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时分,鸡群敛翅归巢,牛羊踏着斜阳从山坡缓缓而下。柴门边的妇人倚望远方,将一缕愁思织进《诗经·王风》的竹简里。这便是《君子于役》诞生的时刻——西周晚期的烽火撕裂了宁静的农耕文明。
周王室式微的阴影下,诸侯征伐渐成常态。青铜戈矛征调农夫,将"如之何勿思"的叹息钉在每户的窗棂上。考古发现的虢国墓地车马坑中,那些与兵器同葬的年轻骸骨,或许正是诗中"不日不月"的注脚。农事历法被战事打乱,妇人只能以"鸡栖于埘"的自然节律丈量离别。
黄土高原的窑洞考古显示,西周晚期聚落规模骤减。那些突然废弃的灶台,与"苟无饥渴"的祈祷形成时空回响。当青铜鼎上的饕餮纹逐渐被战火熏黑,这首最早的反战诗篇却在炊烟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落日、归禽、思妇,三种意象在竹简上凝固成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