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终南

2025年07月05日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佚名

译文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树还有梅树。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君子来到这里,穿着锦衣和狐皮裘衣。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脸色红润如涂了丹砂,真是一位尊贵的君子啊!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杞树还有棠树。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君子来到这里,穿着华美的礼服。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佩玉叮当作响,愿他长寿安康永不忘!

词语注释

终南:终南山,位于陕西省。
条(tiáo):山楸树,一种落叶乔木。
梅:梅树。
渥丹(wò dān):涂了丹砂,形容脸色红润。
纪(jǐ):通“杞”,指杞树。
堂:通“棠”,指棠梨树。
黻衣(fú yī):古代礼服,绣有黑青相间的花纹。
绣裳:绣有花纹的下衣。
将将(qiāng qiāng):拟声词,形容佩玉碰撞的声音。
寿考:长寿。

创作背景

暮春的终南山麓,松涛与梅香交织成周王室最古老的画卷。据《毛诗正义》考,此诗当作于西周鼎盛时期,彼时终南乃镐京之屏障,贵族行猎祭天的圣地。山间"条梅"(楸树与梅树)的意象,恰与《周礼·考工记》"橘逾淮为枳"的物候记载暗合,昭示着这是北纬34度的春日仪式。

"锦衣狐裘"的华服并非虚笔,《仪礼·士冠礼》载"狐白裘,锦衣以裼之",这种内外相衬的着装规制,正是西周贵族"君子"的礼仪标配。考古发现的虢国墓地丝织品残片,其朱砂染色工艺恰可印证"颜如渥丹"的绚烂——那是用终南山丹砂矿脉提炼的辰砂点染的尊贵。

当"佩玉将将"之声穿越三千年时空,我们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七璜联珠组玉佩中听到了回响。诗中"纪堂"(山基与祭坛)的隐喻,暗合《诗经·大雅》"作庙翼翼"的营建制度,终南山上的石砌遗迹至今犹存先民祭天的夯土台基。末句"寿考不忘"的祝祷,实则是青铜铭文中常见的"万年永宝"的诗意转译,在周原甲骨文的占卜记录里,这样的山岳祭祀往往与王室寿命占问紧密相连。

赏析

山峦叠嶂的终南山,在《诗经·秦风》的《终南》篇中化作了一幅流动的君王礼赞图。学者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此诗以"问答起兴"的独特结构,让终南山的梅树与棠树("条""梅""纪""堂")成为君威的天然见证——那些挺拔的乔木,恰似君子巍峨的品格。

"锦衣狐裘"与"黻衣绣裳"的服饰描写,被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称为"以衣冠写威仪"。当玉珮叮咚("佩玉将将")回荡山间,视觉与听觉的意象交织,构筑出《毛诗正义》所言的"德音如佩玉"的圣王气象。而"颜如渥丹"的比喻,不仅展现容颜红润,更暗喻《郑笺》阐释的"赤心奉国"之意。

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采用了递进式的赞美。首章"其君也哉"是惊叹,次章"寿考不忘"则升华为永恒的祝祷。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揭示,这种情感升华实则是"以山喻德"——终南山的永恒,正对应着君子德行的不朽。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特别强调,诗中自然意象与人文威仪的完美融合,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那"寿考不忘"的结语,在钱钟书《管锥编》的解读中获得了更深层的意蕴:这既是臣民对君王的祝福,更是对"德配天地"理想政治的永恒期待。当山风掠过梅枝,玉声萦绕衣袂,整首诗便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具象到永恒的审美飞跃。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终南》一诗,如青绿山水卷轴徐徐展开,'有条有梅'四字已写尽终南灵秀。其妙处尤在状物与咏人之际不着痕迹,锦衣狐裘的君子与山色互为映照,遂令渥丹之颜与纪堂之景同入化境。"

钱钟书《管锥编》论
"此诗双关之巧,正在'纪''堂'二字——既实指山形,又暗喻德行。佩玉将将之声未止于耳,而'寿考不忘'之思已沁入心脾,足见《诗经》比兴之法的羚羊挂角。"

叶嘉莹《迦陵说诗》解
"终南的梅条纪堂,原是寻常草木山石,一经'君子至止'的点染,顿成精神象征。锦衣黻衣的华美与佩玉锵鸣的清越,恰似诗经时代的人文光辉照耀着自然山川。"

沈从文随笔札记
"读《终南》如见西周贵族踏青:狐裘公子行过处,岩畔野梅自开落。最是'其君也哉'一问,将惊叹凝在云端,比后世山水诗更多三分人间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