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先农乐章。咸和

2025年07月05日

粒食伊始,农之所先。古今攸赖,是曰人天。
耕斯帝籍,播厥公田。式崇明祀,神其福焉。

佚名

译文

粒食伊始,农之所先。
粮食是生存的根本,农耕乃首要之事。
古今攸赖,是曰人天。
古往今来皆依赖于此,可谓人类生存的根基。
耕斯帝籍,播厥公田。
耕种天子的籍田,播撒于公田之上。
式崇明祀,神其福焉。
虔诚举行盛大的祭祀,祈求神明赐福于此。

词语注释

攸赖(yōu lài):依赖、依靠。
帝籍(dì jí):天子亲耕的田地,象征重视农业。
播厥(bō jué):播撒种子。
式崇(shì chóng):虔诚尊崇。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先农乐章·咸和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耤田被晨曦镀上一层金箔,唐玄宗亲执耒耜在千亩御田划开第一道沟壑。这《咸和》乐章便诞生于开元十九年(731年)那个庄严的清晨,当礼官捧着鎏金错银的歌词册页跪献于先农坛前,太常寺的编钟正撞碎薄雾,将"粒食伊始"的颂声送上九霄。

一、周礼的盛唐回响

"帝籍""公田"之语并非虚饰,《周礼·天官》"以九职任万民,其一曰三农"的古老制度,经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恢复"天子三推"之礼,至玄宗时已成国家法典。《大唐开元礼》明确规定:"孟春吉亥,享先农于东郊",这组郊庙歌辞正是配合"皇帝亲耕"仪轨的乐章。太乐署的乐工们以"姑洗之羽"调式演奏时,坛壝间陈列的青铜耒耜还带着新翻泥土的湿润。

二、人天交感的神圣叙事

"古今攸赖,是曰人天"两句暗藏玄机,《礼记·郊特牲》"惟社丘乘共粢盛"的古老智慧,在张说执笔的歌词中化作天人契约。玄宗在坛前献上太牢时,南郊的祥云正掠过《王祯农书》记载的"代田法"试验田——这恰是"播厥公田"的现实注脚。太史局早已测算出,此次耕耤礼举行的己亥日,正对应《周易》"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的卦象。

三、乐章里的农耕文明密码

"式崇明祀"的袅袅余音中,藏着盛唐的生存密码。《齐民要术》记载的"春种欲深,夏种欲浅"经验,与乐章同年在全国推行的《劝农诏》形成奇妙互文。当太常卿指挥三百六十人的乐舞队伍表演《八佾》时,司农寺的官员正将歌词中"神其福焉"的祈愿,转化为敦煌壁画里那些曲辕犁与高转筒车的具体形态。

这组看似简短的颂诗,实则是青铜编钟与木制耒耜的合鸣,在"神其福焉"的尾韵里,我们仍能听见盛唐的粟粒落在《四时纂要》书页上的清脆回响。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简净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农耕文明与祭祀文化交融的庄严图景。开篇"粒食伊始"四字如耒耜破土,以粮食起源的意象直指农耕本源,《毛诗正义》所谓"生民之本,在于粒食"在此得到诗意呈现。"农之所先"的递进式强调,与《齐民要术》中"食为政首"的农政思想遥相呼应。

"古今攸赖"句以时间纵轴展开历史画卷,将农耕提升至文明延续的高度。其中"人天"意象尤为精妙,既暗合《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的宇宙观,又揭示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此二字浓缩了先民对自然力的敬畏与依存。

下阕转入祭祀场景,"帝籍""公田"的特定称谓源自《周礼》记载,朱熹在《诗集传》中释此为"天子亲耕之田"。动词"耕""播"的连续运用,赋予仪式以动态美感,恰如《礼记·祭统》所述"祭者,教之本也"的生动注脚。末句"式崇明祀"中,"式"字取法《诗经》雅颂体式,彰显礼制庄严;"福焉"收尾则暗含《周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祈福心理。

全篇以四言为骨,二句一韵的节奏如耰锄叩地,形成独特的农耕韵律美。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分析认为,这种"农事-祭祀"的双重书写,完美体现了《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礼乐传统。每个意象都是经过礼制淬炼的文化符号,在庄重平和中传递着对天地自然的虔敬之情。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
"『粒食伊始』四句,质而不俚,庄而能婉。郊庙之体,贵在肃雍,此篇得《周颂》遗意,以简净之笔写稼穑之重,『古今攸赖』一语,直将农事抬至昊天同位。"

**沈德潜《说诗晬语》**论:
"唐人享先农乐章多浮泛,唯此章骨力沉雄。『耕斯帝籍,播厥公田』八字,有鼎彝铭文之古拙,复见《豳风·七月》之遗响。末句『神其福焉』,非乞怜之态,乃天人相洽的雍容气度。"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
"气象宏阔而字字有根柢,『是曰人天』四字尤见匠心。以农事比德于天,化俗事为崇高,此正郊庙歌辞本色。后之作者,往往失之板重,此篇独在肃穆中得流动之致。"

**钱钟书《谈艺录》**补议:
"『式崇明祀』句最耐寻味,明祀而曰『崇』,则农事即礼事,田畴即祭坛,此间天人交感之理,较《诗经·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更进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