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雄雉

2025年07月05日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佚名

译文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雄野鸡飞翔,舒展着它的羽翼。
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我心中怀念的人啊,自己留下了这阻隔。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
雄野鸡飞翔,鸣声忽高忽低。
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诚实的君子啊,实在让我心忧。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望着那日月,我的思念悠长。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道路如此遥远,何时才能归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诸位君子啊,不知德行为何。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不嫉妒不贪求,怎会不好呢?

词语注释

雄雉(zhì): 雄野鸡
泄泄(yì yì): 舒展的样子
诒(yí): 遗留
忮(zhì): 嫉妒
臧(zāng): 好,善

创作背景

《诗经·邶风》中的《雄雉》一诗,如一枚温润的玉玦,在周代烽烟里折射出斑驳光影。考其创作背景,当在卫宣公之世(约公元前718-前700年),彼时卫国政局动荡,《毛诗序》载"大夫久役,男女怨旷"八字,恰似青铜器上深刻的铭文,道尽时代哀音。

诗中"雄雉于飞"的起兴,实为双重隐喻。雉鸟振翅时羽翼舒展之态,既勾连《左传》所记"五雉为五工正"的职官象征,又暗喻君子远行。那"泄泄其羽"的从容,反衬着"自诒伊阻"的苦涩——据《春秋》记载,卫宣公时伐郑、伐郕之战频仍,士大夫们"或为王事,或为政事"(郑玄笺),不得不辗转列国。

当诗人吟出"瞻彼日月,悠悠我思"时,青铜编钟的余音仿佛在竹简上震颤。考古发现的卫国"沬司徒"簋铭文显示,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卫国官吏常奉王命远戍。而"百尔君子,不知德行"的诘问,恰与《国语·楚语》"大夫以上无怨女,士以下无旷夫"的礼制形成尖锐对照,揭示出战争对礼乐秩序的撕裂。

末章"不忮不求"四字尤为沉痛,1977年阜阳汉简《诗经》异文作"不伎不逑",更显克制中的哀矜。这种精神品格,与清华简《系年》记载的卫国士人"处而不诎,劳而不怨"的风骨遥相呼应,让这首来自两千七百年前的怨歌,最终升华为对君子德行的永恒咏叹。

赏析

《雄雉》以质朴的比兴手法,勾勒出一幅意蕴深远的思妇图景。雄雉振翅时"泄泄其羽"的轻盈姿态,与"下上其音"的鸣叫起伏,构成动静相生的视觉与听觉双重意象。朱熹在《诗集传》中评点:"雄雉之飞鸣自得,反兴君子之劳心"——飞鸟的自在恰与思妇的郁结形成强烈反差。

诗中情感呈现递进式的三层转折:首章"自诒伊阻"是欲言又止的含蓄思念;次章"实劳我心"转为直抒胸臆的焦虑;第三章"瞻彼日月"更以日月更迭喻思念之绵长,程俊英《诗经注析》特别指出此处"将空间阻隔转化为时间体验"的匠心。末章突然转向"百尔君子"的议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这是"思极而怨"的情感升华,表面指责君子无德,实则深化对特定之人的期盼。

"不忮不求"的结句尤见精妙,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叹此乃"全篇警策",既保持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又暗含对纯真品格的坚守。这种"怨而不怒"的情感表达,恰是《诗经》"中和之美"的典范,正如钱钟书《管锥编》所言:"忧思萦怀而终不失其度,此华夏抒情之正脉也。"

点评

《雄雉》一诗,以雉鸟起兴,婉转道出思妇幽怀,其词温厚,其情恳切,实为《诗经》中不可多得之佳作。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曰:"此诗格调高浑,音节悲壮,盖征妇思夫之词。"诚哉斯言!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二句,绘景如在目前。王夫之《诗经稗疏》有云:"泄泄者,羽声也。闻其声而思其人,较之'关关雎鸠'更见深沉。"飞鸟振羽之声,竟惹闺中愁绪,比兴手法不着痕迹。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泄泄''下上'之状声词,实开后世'大珠小珠落玉盘'等通感写法之先河。"

诗中"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八字,尤为历代评家激赏。朱熹《诗集传》谓:"日月往来,而君子不返,故其思之长也。"时光流转与愁思绵长相映,较之曹植"明月照高楼"之思妇意象,早启五百年先声。近人闻一多《风诗类钞》更盛赞此句:"以宇宙之无穷,状相思之无极,小小闺怨竟具天地境界。"

末章"不忮不求"之叹,陈奂《诗毛氏传疏》解为:"刺在位者无善德,反不如妇人之明理。"此解虽不免穿凿,然确见诗旨之深。当代学者余冠英则另辟蹊径,在《诗经选》中提出:"此处实为思妇自我宽慰之词,谓君子若能不妒不贪,则何事不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正是风人之旨。"

全诗四章,由物及人,由景入情,终至哲理之思。吴闿生《诗义会通》总评云:"始则托物起兴,继则直抒胸臆,终乃寄慨遥深。温柔敦厚之风,忧深思远之意,并行不悖。"此语可谓得诗心之三昧。诗中思妇形象,既具"自诒伊阻"的含蓄自持,又有"实劳我心"的炽烈坦诚,恰如钟嵘《诗品》所谓"情兼雅怨",遂成千古思妇诗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