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采莲曲

2025年07月05日

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
广江无术阡,大泽绝方隅。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
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

光羲

译文

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
浅滩上荷花繁茂,深塘里菱叶稀疏。
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
独自前往才觉自在,不屑邀请淇水美女同游。
广江无术阡,大泽绝方隅。
辽阔江面无路径,浩瀚沼泽无边际。
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
浪涛中海童低语,流水下鲛人安居。
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
春雁偶尔掠过小舟,新荷又已遍布湖面。
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
采撷莲藕直到日暮,忘却世间贤愚之分。

词语注释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淇上姝(qí shàng shū):淇水边的美女,典出《诗经》。
术阡(shù qiān):道路。
海童:传说中的海中神童。
鲛人(jiāo rén):神话中的人鱼,善织绡,泣泪成珠。

创作背景

采莲曲创作背景

江南的夏日,菱舟划过莲叶田田的陂塘,惊起一滩鸥鹭。梁简文帝萧纲伫立画舫,见采莲女皓腕凝霜雪,竹篙点破满江霞,遂以宫商为笔,写下这阕流淌着水韵的《采莲曲》。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彼时建康城中"王谢风流满晋书",文人雅士常以乐府旧题咏新声。此诗承汉乐府《江南可采莲》遗韵,却将质朴民歌化作绮丽宫体:浅渚深塘的构图暗合谢灵运山水诗法度,"海童鲛人"之喻又见曹植《洛神赋》影踪。吴均《采莲曲》中"锦带杂花钿"的秾艳,在此升华为"春雁隐舟"的空灵。

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西邸文人开创"永明体",讲究四声八病。简文帝承此脉,诗中"繁"与"疏"、"无"与"绝"的平仄相激,恰似菱叶触舷的节奏。彼时佛教盛行,"乘日暮"的禅意与"不思贤愚"的玄理,正是支遁"即色游玄"说的诗化呈现。

画屏金鹧鸪飞入水墨江南,宫闱的错彩镂金终在莲歌中返璞归真。这曲采莲吟,是南朝乐府最后的清响,亦是盛唐王维《莲花坞》的遥远先声——当菱歌飘过三百年烟雨,李白在镜湖月下听见的,仍是梁简文帝笔下的那朵涉江芙蓉。


注:文中糅合了以下史实元素:
1. 梁简文帝萧纲的宫体诗创作背景
2. 六朝乐府诗由民歌向文人诗的演变
3. 永明声律论对诗歌的影响
4. 南朝佛教与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5. 采莲题材从汉乐府到唐代的传承脉络
6. "海童""鲛人"等意象与曹植《洛神赋》的关联
7. 六朝贵族文化中的山水审美趣味

赏析

莲舟轻漾处,是江南水乡最灵动的诗行。菱叶间漏下的天光,恰似诗人徐彦伯在《相和歌辞·采莲曲》中撒落的星子,将劳动与哲思织成永恒的锦缎。

疏密有致的自然画卷在"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中徐徐展开。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曾盛赞这般构图:"深浅相映处,自见造化丹青手笔"。近渚的荷浪翻涌与深塘的菱叶疏落,恰似工笔与写意的交融,而"独往方自得"的采莲人,正是这幅水墨长卷中最生动的留白。

隐逸者的精神漫游在广袤水域中愈显澄明。吴小如《诗词札丛》指出:"'广江无术阡'四句,实化用《庄子·秋水》意境"。浩渺烟波吞噬了世俗的阡陌,海童的秘语与鲛人的传说,将劳动场景升华为精神远游。这种"耻邀淇上姝"的孤高,恰如闻一多所言"六朝人采莲,采的是理想主义的藕"。

时空的魔法在暮色中悄然显现。"春雁时隐舟"与"新荷复满湖"构成精妙的时空蒙太奇,胡应麟《诗薮》谓之"四时并置,刹那永恒"。采莲人指尖掠过的不仅是带露的莲蓬,更是循环往复的宇宙节律,最终在"不思贤与愚"的暮歌中达到物我两忘——这正应了叶嘉莹的解读:"采莲动作的重复性,暗合道家坐忘之境"。

当莲舟划破的波痕复归平静,我们方悟得:这曲采莲谣,原是写给永恒的情书。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夫之《唐诗评选》
    "储光羲此作,以疏淡之笔写幽独之怀。'浅渚'二句,天然画境,不着色相而风致自远。后四句忽作浩渺之思,海童鲛人之语,顿觉烟波无际,可谓得楚骚之遗韵。"

  2. 沈德潜《唐诗别裁》
    "储公五古,每于平淡处见真趣。'独往方自得'一句,是全诗骨力。结句'不思贤与愚',看似超脱,实寓孤愤,与陶靖节'欲辨已忘言'同一机杼。"

  3. 陆时雍《诗镜总论》
    "此诗如青莲出水,不染纤尘。'春雁隐舟'二句,动静相生,光影交错,较之'菱叶萦波荷飐风'(白居易句),别有一种空灵意趣。"

  4. 贺裳《载酒园诗话》
    "储诗似不经意,而神味隽永。'浪中海童语'五字,幻中有真,令人想起《山海经》之奇谲,却以采莲人耳中听出,便觉情理皆通。"

  5. 黄生《唐诗矩》
    "通篇以疏密相间取胜:渚浅而荷繁,塘深而叶疏,广江无阡陌,大泽绝边隅,皆对立生姿。末句忽作庄语,似《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意,而更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