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
此诗作于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时值骆宾王任道王府属吏。清都观为唐代长安著名道观,《唐会要》载其位于皇城西南隅永达坊,贞观二十二年(648)为太子李治追福所建。沈道士其人虽史载不详,然唐代道教鼎盛,《旧唐书·职官志》记"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友往来访仙问道乃士林风尚。
文学情境
诗人以"暇豫"开篇,暗合初唐宫廷诗人"以道统儒"的创作倾向。张鷟《朝野佥载》记当时"王公卿士无不慕道",诗中"紫府""青天""金阙""玉京"等意象,正折射出道教上清派"存想天庭"的修行方式。横琴酌醴的描写,则与司马承祯《坐忘论》"收心离境"之说相契。
精神追求
"宁希龟鹤年"句颇具深意,《云笈七签》载唐太宗曾命道士炼"延年之药",而诗人却言"无劳生羽翼",体现初唐士人"即世而超越"的道教审美——元康《肇论疏》所谓"非离世间而求解脱"。这种"游仙不慕仙"的矛盾心态,恰是唐代道教诗歌的典型特征。
按:《骆临海集笺注》考此诗应作于龙朔元年(661)前后,时诗人常与卢照邻等游终南山道观,其《于紫云观赠道士》等作可互为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