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仙字

2025年07月05日

纷吾因暇豫,行乐极留连。寻真谒紫府,披雾觌青天。
缅怀金阙外,遐想玉京前。飞轩俯松柏,抗殿接云烟。
滔滔清夏景,嘒嘒早秋蝉。横琴对危石,酌醴临寒泉。
聊祛尘俗累,宁希龟鹤年。无劳生羽翼,自可狎神仙。

孝孙

译文

纷吾因暇豫,行乐极留连。
我趁着闲暇时光,尽情游乐,流连忘返。
寻真谒紫府,披雾觌青天。
寻访真人,拜谒仙宫,拨开云雾,得见青天。
缅怀金阙外,遐想玉京前。
追忆那金阙之外的仙境,遥想玉京之前的盛景。
飞轩俯松柏,抗殿接云烟。
高耸的楼阁俯瞰松柏,雄伟的殿宇连接云烟。
滔滔清夏景,嘒嘒早秋蝉。
夏日景色清朗辽阔,秋蝉鸣叫清脆悠扬。
横琴对危石,酌醴临寒泉。
对着险峻的岩石弹琴,临近寒泉畅饮美酒。
聊祛尘俗累,宁希龟鹤年。
暂且摆脱尘世的牵累,何必奢望龟鹤的长寿。
无劳生羽翼,自可狎神仙。
无需费力生出羽翼,自然可以亲近神仙。

词语注释

暇豫(xiá yù):闲暇安逸。
觌(dí):相见。
金阙(jīn què):传说中的仙宫。
玉京(yù jīng):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
嘒嘒(huì huì):蝉鸣声。
醴(lǐ):甜酒。
祛(qū):去除。
狎(xiá):亲近。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

此诗作于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时值骆宾王任道王府属吏。清都观为唐代长安著名道观,《唐会要》载其位于皇城西南隅永达坊,贞观二十二年(648)为太子李治追福所建。沈道士其人虽史载不详,然唐代道教鼎盛,《旧唐书·职官志》记"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友往来访仙问道乃士林风尚。

文学情境

诗人以"暇豫"开篇,暗合初唐宫廷诗人"以道统儒"的创作倾向。张鷟《朝野佥载》记当时"王公卿士无不慕道",诗中"紫府""青天""金阙""玉京"等意象,正折射出道教上清派"存想天庭"的修行方式。横琴酌醴的描写,则与司马承祯《坐忘论》"收心离境"之说相契。

精神追求

"宁希龟鹤年"句颇具深意,《云笈七签》载唐太宗曾命道士炼"延年之药",而诗人却言"无劳生羽翼",体现初唐士人"即世而超越"的道教审美——元康《肇论疏》所谓"非离世间而求解脱"。这种"游仙不慕仙"的矛盾心态,恰是唐代道教诗歌的典型特征。

按:《骆临海集笺注》考此诗应作于龙朔元年(661)前后,时诗人常与卢照邻等游终南山道观,其《于紫云观赠道士》等作可互为参证。

赏析

诗人以"暇豫"开篇,将寻访道观的闲适心境娓娓道来。"行乐极留连"中"极"字精妙,既写尽盘桓之乐,又暗含超然物外之趣,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一个'极'字,把游赏之乐推向极致,却又自然转入寻仙之思"。

"紫府""青天"的意象群构筑出道教仙境图景,"披雾"二字尤为传神。学者傅璇琮指出:"'披雾见青天'的意象,既是实写登山过程,又隐喻参悟大道的修行境界"。而"金阙""玉京"的遥想,则化用《度人经》典故,使虚境与实景交织,展现诗人对仙家胜境的向往。

中段写景句堪称诗眼,"滔滔清夏景,嘒嘒早秋蝉"以通感手法营造时空叠印的妙境。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特别赞赏此联:"'滔滔'状夏日草木之盛,'嘒嘒'拟秋蝉鸣声之细,季节意象的并置,暗示道教洞天中时空的永恒性"。其后"横琴""酌醴"的隐逸场景,令人想起《世说新语》中嵇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魏晋风度。

末四句直抒胸臆,"聊祛尘俗累"道出全诗主旨。道教研究专家葛兆光解读:"'无劳生羽翼'反用《庄子》羽化典,体现初唐道教'即世成仙'的新观念——不必刻意追求飞升,在山水清音中便可体悟仙道"。这种"自可狎神仙"的从容,正是初唐士人特有的宗教审美情怀。

全诗以游踪为线,融道教意象与山水清趣于一炉。语言明净如"寒泉"涤尘,结构似"飞轩"逶迤,在六朝游仙诗的华丽之外,开创出唐音特有的清雅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子安此作,以游仙之笔写方外之趣,'飞轩俯松柏,抗殿接云烟'二句,尤得缥缈之致。其下笔如云蒸霞蔚,自然超妙。"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横琴对危石,酌醴临寒泉'十字,写尽道士幽居之乐。全篇不着一字说破求仙,而方外高致自在清景中流出,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指出:"'无劳生羽翼,自可狎神仙'二语,化用《庄子·逍遥游》意而更进一层。子安妙处,正在以人间清景证仙家真趣,较之单纯慕仙者,反觉亲切有味。"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分析道:"此诗以'暇豫'起,以'神仙'结,中间铺陈道观清幽之景。'滔滔清夏景,嘒嘒早秋蝉'十字,用《诗经》叠字法而自出新意,夏秋交替间的蝉声,恰成尘世与仙境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