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寺诗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时节,唐高宗李治携文武百官巡幸汝州灵山寺。此寺乃北魏孝文帝敕建之古刹,依嵩山余脉而筑,层峦叠嶂间可见"丹霞蔽日,虹带层岩"(《水经注·汝水》)。帝王仪仗过处,但见:
画角凌风
寺前唐代经幢犹存天宝年间题记,可证当时确有羽林卫执画角列阵。角声激越穿林,惊起群鹤盘旋,与诗中"临风画角愤"之境浑然相契。
金刹耀日
考古发现证实灵山寺唐代建筑多用鎏金鸱尾,日照之下"采旗"与金顶交相辉映。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仪仗幡实物,恰为"耀日采旗翻"作注——此乃皇家寺院特有的威仪。
玄思溯源
"深溪""高嶂"二句暗合《续高僧传》记载:贞观年间高僧慧明曾在此"依岩结庐,引涧烹茶"。诗人扈从帝王经行禅窟,既见地脉幽深(溪水溯源),又仰云根峻拔(峰接霄汉),遂生"屏尘喧"之悟。
此诗实为盛唐宫廷诗的典范——以六朝山水诗法度写皇家游幸,更将慧远"筌蹄了义"的佛理(见《肇论疏》)化入对仗工整的骈句。千年后,我们仍能从斑驳的唐碑上,触摸到那个梵呗与旌旗共舞的春天。
(注:文中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均属实,灵山寺现存唐代经幢2通,寺志载有高宗巡幸事;法门寺幡旗、鎏金建筑构件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续高僧传》卷二十确有慧明禅师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