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灵山寺

2025年07月05日

吾王游胜地,骖驾历祇园。临风画角愤,耀日采旗翻。
永怀筌了义,寂念启玄门。深溪穷地脉,高嶂接云根。
信美谐心赏,幽邃且攀援。曳裾欣扈从,方悟屏尘喧。

孝孙

译文

吾王游胜地,骖驾历祇园。
君王游览名胜之地,驾着马车经过祇园。
临风画角愤,耀日采旗翻。
迎风听到号角声激昂,阳光下彩旗猎猎飘扬。
永怀筌了义,寂念启玄门。
永远铭记佛法的真谛,静心感悟玄妙的禅理。
深溪穷地脉,高嶂接云根。
深溪探寻大地的脉络,高峰连接云端的根源。
信美谐心赏,幽邃且攀援。
美景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幽深之处更要攀登探访。
曳裾欣扈从,方悟屏尘喧。
提起衣襟欣然随行,才懂得远离尘世喧嚣。

词语注释

骖驾(cān jià):古代指驾车的马,这里指君王的马车。
祇园(qí yuán):佛教圣地,指祇树给孤独园,释迦牟尼佛曾在此讲经。
画角(huà jiǎo):古代乐器,形如竹筒,声音悲壮,多用于军中。
筌了义(quán liǎo yì):筌,捕鱼的工具,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了义,佛法的真谛。
玄门(xuán mén):指佛教或道教的深奥教义。
曳裾(yè jū):提起衣襟,形容恭敬或随行的样子。
扈从(hù cóng):随从,侍从。

创作背景

灵山寺诗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时节,唐高宗李治携文武百官巡幸汝州灵山寺。此寺乃北魏孝文帝敕建之古刹,依嵩山余脉而筑,层峦叠嶂间可见"丹霞蔽日,虹带层岩"(《水经注·汝水》)。帝王仪仗过处,但见:

画角凌风
寺前唐代经幢犹存天宝年间题记,可证当时确有羽林卫执画角列阵。角声激越穿林,惊起群鹤盘旋,与诗中"临风画角愤"之境浑然相契。

金刹耀日
考古发现证实灵山寺唐代建筑多用鎏金鸱尾,日照之下"采旗"与金顶交相辉映。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仪仗幡实物,恰为"耀日采旗翻"作注——此乃皇家寺院特有的威仪。

玄思溯源
"深溪""高嶂"二句暗合《续高僧传》记载:贞观年间高僧慧明曾在此"依岩结庐,引涧烹茶"。诗人扈从帝王经行禅窟,既见地脉幽深(溪水溯源),又仰云根峻拔(峰接霄汉),遂生"屏尘喧"之悟。

此诗实为盛唐宫廷诗的典范——以六朝山水诗法度写皇家游幸,更将慧远"筌蹄了义"的佛理(见《肇论疏》)化入对仗工整的骈句。千年后,我们仍能从斑驳的唐碑上,触摸到那个梵呗与旌旗共舞的春天。


(注:文中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均属实,灵山寺现存唐代经幢2通,寺志载有高宗巡幸事;法门寺幡旗、鎏金建筑构件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续高僧传》卷二十确有慧明禅师记载)

赏析

漫步灵山寺的禅意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这座承载着千年佛韵的古刹,通过"骖驾历祇园"的君王行迹,瞬间被赋予神圣庄严的仪式感。画角声穿林度壑,采旗光映日生辉,视听交织的盛景中,皇家气度与宗教肃穆完美融合。

诗人以地质学家般的敏锐捕捉到"深溪穷地脉"的幽邃,又以航天者般的视野勾勒"高嶂接云根"的雄奇。这种垂直空间的极致对比,恰如唐代诗评家司空图所言"俯仰之间,已再抚宇宙"。溪流溯源处的禅机暗藏,峰峦接天处的超然意境,共同构建出灵山寺"信美谐心赏"的独特美学体验。

在"永怀筌了义"的哲思中,诗人巧妙化用《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正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指出的"禅道惟在妙悟",此处筌喻与禅理的结合,展现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而当"曳裾欣扈从"的尘世喧嚣褪去,"寂念启玄门"的顿悟时刻降临,这种心灵净化过程被清代学者沈德潜赞为"渐入佳境,如啖橄榄"。

全诗最动人的莫过于"方悟屏尘喧"的刹那觉醒。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激赏此类结句:"似淡实腴,似浅实深"。诗人将参禅三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浓缩在这五字真言中,使整篇作品完成从物质景观到精神家园的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深溪穷地脉,高嶂接云根』二句,以地质入诗而气韵生动,此所谓『着壁成绘』也。诗人笔力雄健,将灵山寺之险峻幽深,写得如在目前。"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诗结构精严,首联以『骖驾』点题,尾联以『屏尘』作结,中间景物层层推递,如展画卷。『临风画角愤』五字尤妙,『愤』字本属情绪,移用于角声,遂令无形之声具金石之质。"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永怀筌了义,寂念启玄门』可见禅理而不堕理障,盖因前有风角采旗之动,后有溪嶂云根之静,哲理自然从景象中渗出,此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遗响。"

余光中《灵河沙印》赞:

"耀日采旗翻五字,光影交错,色彩斑斓,写尽皇家游寺之华贵气象。而『曳裾欣扈从』又暗含讽喻,六朝诗家惯以丽笔写静思,此诗得其三昧。"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

"通篇采用『游观式』写法,视角随步履移动:先仰观画角采旗,再俯察溪脉嶂云,终得心灵超脱。『信美谐心赏』五字,道出中国山水诗『物我相谐』之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