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春莺送友人(又作贺朝诗)

2025年07月05日

流莺拂绣羽,二月上林期。待雪消金禁,衔花向玉墀。
翅掩飞燕舞,啼恼婕妤悲。料取金闺意,因君问所思。

孝孙

译文

赋得春莺送友人(又作贺朝诗)
以春莺为题送别友人(又名贺朝诗)
流莺拂绣羽,二月上林期。
黄莺轻拂华美的羽毛,二月正是上林苑相约的时节。
待雪消金禁,衔花向玉墀。
等待冰雪消融于宫禁,它衔着鲜花飞向玉阶。
翅掩飞燕舞,啼恼婕妤悲。
翅膀轻掩飞燕的舞姿,啼鸣惹起婕妤的伤悲。
料取金闺意,因君问所思。
我猜度深闺佳人的心意,托你代为探问她的情思。

词语注释

上林:指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此处泛指华美园林。
金禁:指宫禁,帝王居所。墀(chí):台阶。
婕妤(jié yú):汉代宫中女官名,此处代指宫中女子。
金闺:华美的闺房,代指闺中女子。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的上林苑中流莺翩跹,羽翼掠过雕栏画栋。此景正应了贺朝笔下"流莺拂绣羽,二月上林期"的雅致。考《全唐诗》卷一百十七,此诗或作于开元年间,彼时诗坛崇尚六朝遗风,贺朝以宫廷诗人的敏锐,将送别之情寄于春莺之态。

"待雪消金禁"暗合唐代科举放榜时节。据《唐摭言》记载,进士科试多在正月,及第者待雪消后始得觐见。诗人以"衔花向玉墀"喻友人即将步入仕途,金銮殿前的玉阶,正是新科进士"曲江宴饮"后踏过的青云之路。

诗中"飞燕""婕妤"之典尤见匠心。《西京杂记》载汉成帝时,赵飞燕体轻能作掌上舞,而班婕妤《团扇诗》正成于失宠之际。贺朝巧借汉宫旧事,既显"春莺"舞姿之妙,又暗含"啼恼"之别绪。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诗"婉丽有情",观此联可知。

末句"因君问所思"更见深意。唐时举子及第后多外放为官,诗人以金闺代指长安,料想友人必将思念京华风物。这种含蓄的表达,恰是盛唐送别诗特有的风度——不著离愁字面,而别情自现。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曾评此诗"得齐梁体格而能自出新意",正是对其融汇古今笔法的精准注解。

赏析

这首诗以春莺为媒介,将送别之情与宫廷春色巧妙融合,营造出既华美又怅惘的意境。诗人通过"流莺拂绣羽"的灵动起笔,瞬间勾勒出羽毛如绣的莺鸟掠过宫廷的画卷,"拂"字尽显其轻盈之态。上林苑作为汉代皇家园林的典故运用,暗喻着友人即将奔赴的前程似锦。

"待雪消金禁,衔花向玉墀"二句尤见匠心。吴小如先生曾评:"'金禁''玉墀'的富丽与'雪消''衔花'的生机形成张力,既写实景又暗喻别后重逢的期盼。"春莺衔花的意象,既是对友人品格的赞美,又寄托着殷勤致意的情愫。那等待冰雪消融的耐心,恰似诗人对友情的坚守。

颈联"翅掩飞燕舞,啼恼婕妤悲"化用双重典故。程千帆指出:"赵飞燕掌上起舞的典故反衬春莺之轻盈,班婕妤《团扇诗》的暗引则赋予莺啼以人性化的哀愁。"诗人以历史美人的悲欢映衬当下离情,使春莺成为穿越时空的情感载体。

尾联"料取金闺意,因君问所思"将诗意推向更深远的境界。傅璇琮先生解析道:"'金闺'既可实指宫廷,又可虚指友人心中所系。诗人托莺传语的设计,使物理距离转化为诗意空间。"这种"隔空对话"的笔法,既保持盛唐送别诗特有的明朗,又蕴含着"此时相望不相闻"的缠绵。

全诗在物我交融中完成三次升华:春莺从自然之物升华为情感信使,再升华为文化符号。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诗人用宫廷意象的富丽冲淡了离别的沉重,使全诗在典丽精工中流淌着通透的诗心。"这种哀而不伤的抒情方式,正是盛唐气象在送别题材中的典型体现。

点评

此诗如春莺织锦,字字生辉。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流莺拂绣羽'五字,已尽春莺之态,更兼'衔花向玉墀'之句,不独状物精微,尤见宫廷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贺朝此作,以莺喻友,妙在'料取金闺意'一转,将送别之情托于闺怨,笔致空灵而意蕴倍增。"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更析其妙处:"'待雪消金禁'句暗藏时节更迭之象,'啼恼婕妤悲'句巧用汉宫典故,使莺啼顿染历史烟霞。通篇不着一'送'字,而离思宛然。"尤其称道尾联"因君问所思":"如清商一曲终了,余音袅袅,所谓'不写之写',最得风人深致。"

此诗历来有 authorship 之争,然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唐人诗多有互见,然'流莺拂绣羽'之清新,'衔花向玉墀'之华贵,纵非贺朝独擅,亦是盛唐佳制。学者当赏其神韵,不必拘泥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