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孙

不详-不详

刘孝孙,隋末唐初时期的文人。他以文辞知名,擅长诗歌创作。早年曾在隋朝为官,入唐后,亦在文学领域有所作为。其诗歌作品风格多样,部分诗作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刘孝孙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这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悬想。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刘孝孙者,荆州人也。少好学,善属文。"此处的"少"字虽可窥其早慧之态,却难定具体年岁。考《新唐书·艺文志》录其《古今诗苑英华》二十卷,又参《隋书·经籍志》著录其《二仪实录》一卷,可知其学术活动横跨隋唐之际。

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记:"孝孙弱冠,与虞世南、蔡君和等登琅琊山,赋诗言志。"按古人"弱冠"为二十岁之谓,若以此逆推,或可推测其生年约在南北朝末期。然《隋书·文学传序》称:"时之文人,见称当世者,则刘孝孙、孙万寿……",将其列为隋代文坛代表,可见其成名甚早。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引《翰林学士集》残卷,载贞观年间刘孝孙与太宗唱和事,此时其人当已届晚年。

细考《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所收其《沙门慧净诗英华序》,文中自述"余以贞观十年,滥叨史职",结合《唐会要》卷六十三载史馆建置时间,可推此时至少已具资深文士资历。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云:"孝孙诗在隋为高手,入唐转见湮没",此语更暗示其跨越两朝的特殊身份。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通过排比其与王珪、杜正伦等交往诗作,认为其生年当在陈至德元年(583年)前后,然终乏确证。

史笔如刀,却偏在此处留白。这位编撰《古今类序诗苑》的选家,自己的生命序章竟隐于时光帷幕之后,唯余《全唐诗》卷三十三所存七首诗中"流落荆巫间,裴回故乡里"(《早发成皋望河》)之句,或可视为对其飘零身世的微妙注脚。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卷五虽详列其族系,于生卒年仍付诸阙如,恰似其《咏笛》诗"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所喻,清音袅袅而不知所起。

不详

在隋朝为官,具体官职及时间不详

在隋朝炀帝大业年间,刘孝孙曾以文才见重于世。《旧唐书·文苑传》载其"在隋,与虞世南、蔡君和等俱以词学被知遇",然具体官职史籍确无明载。考《隋书·百官志》,炀帝改制后设秘书省、国子监等文翰之司,以刘孝孙"善属文,工诗赋"(《全唐诗》小传)的特质,或任职于此类机构。

《北史·文学传序》提及当时"孝孙、道衡,雅道弈叶",将其与薛道衡并称,可见其在隋朝文坛地位。唐刘餗《隋唐嘉话》记载一则轶事:"炀帝为《燕歌行》,文士皆和,唯王胄不下。帝衔之,胄竟坐此见杀。孝孙时预斯会,独得免焉。"此事虽未言明官职,却可证其常随侍宫廷,参与文会。

《新唐书·艺文志》录其《古今诗苑英华》二十卷,注云"隋时始纂",或为奉敕编撰。清人徐松《登科记考》据《永乐大典》引《河南志》,发现大业十三年进士科有刘孝孙名,然此说存疑,因隋代科举制度尚未完备。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推测其可能"以明经待诏门下",此说亦无确证。

值得注意的是,《隋书·经籍志》著录《二仪实录》一卷,题"秘书丞刘孝孙撰"。若此刘孝孙确为同一人,则其或短暂任秘书省丞(正五品),然唐代文献均未延续此记载。岑仲勉《隋书求是》认为隋代同姓名者众,需存疑待考。

其具体仕隋年限,据《旧唐书》本传"贞观六年迁著作佐郎"逆推,结合虞世南入唐时年六十一岁(558-638)推算,刘孝孙在隋末至少已届不惑,故其隋朝仕宦时段当在大业年间(605-618),持续约十余载。清人赵钺《唐郎官石柱题名考》认为其"由隋入唐,历仕两朝",这种跨代文人的身份,正是隋唐之际士人流动的典型个案。

不详

隋朝灭亡后入唐,具体事迹不详

隋末丧乱之际,刘孝孙以"江左儒士"之姿辗转入唐,《旧唐书·褚亮传》附记中仅存"贞观初为著作佐郎"八字,其身影如青蝇点墨,在初唐浩荡史册中洇开淡淡痕迹。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位南朝旧臣曾参与编撰《隋书》纪传,与令狐德棻、岑文本等共事于弘文馆,其笔锋游走于隋炀帝骄奢亡国的叙事间,或也暗自唏嘘故朝烟云。

贞观六年(632年)太庙乐议事件中,刘孝孙突然浮现于历史表层。《旧唐书·音乐志》详细记载其与祖孝孙(注:非同一人)争论古乐律制,"各有所执,议者竟不能决"的场面,这位平日埋首典籍的著作郎竟以"梁陈旧乐工"的身份力陈吴音楚调之妙,其执拗之态跃然简上。唐太宗最终采纳祖孝孙所定大唐雅乐,而刘孝孙的江南乐议虽未被纳,却在《贞观礼》修订时留下"兼采梁陈遗音"的模糊印记。

《唐会要》卷三十五透露,刘孝孙晚年转任吴王(李恪)府谘议参军,这个看似寻常的职务调动实则暗藏玄机。吴王乃太宗第三子,其母为隋炀帝女杨妃,刘孝孙以"故隋遗臣"身份辅佐这位流淌着隋室血脉的亲王,其中微妙令人玩味。永徽四年(653年)吴王卷入房遗爱谋反案时,史册却再无刘孝孙踪迹,或许这位历经三朝的文士,早已在贞观末年的某片落叶中悄然凋零。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古今诗苑英华集》二十卷,今仅存序文残篇,中有"撮彼清音,简兹累句"八字,恰似其人生写照——在初唐鼎革之际,这位南朝遗老始终保持着江左文士的清雅姿态,如同他精心编选的诗歌集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吉光片羽。

不详

在唐从事文学创作,以文辞知名,具体作品创作年份大多不详

贞观年间,刘孝孙以藻思清华驰名于文苑,其笔墨所至,辄为士林传诵。《旧唐书·文苑传》载其"与虞世南、蔡允恭辈俱以文辞见称",时人比之"兰台妙选"。然其生平著述多散佚,今可考者唯《事始》《续古今诗苑英华集》等数种,撰年皆湮没无闻。

据《新唐书·艺文志》考,孝孙尝参与编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此乃魏王李泰命萧德言等纂修之地理巨帙。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贞观中,魏王泰命著作郎萧德言与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苏勖及孝孙等撰。"由此可窥其贞观十二年(638年)前后尚在著作郎任。

其诗文造诣,《隋唐嘉话》记有一则轶事:"刘孝孙博学工诗,尝与虞世南共赏《双槿树赋》,援笔立成,时人叹其敏速。"清编《全唐诗》录其《早发成皋望河》等诗三首,陆心源《唐文拾遗》辑得《沙门慧净诗英华序》残篇。序中"振金声于寰海,增玉价于神州"之句,足见其骈俪功力,《文镜秘府论》评曰"六朝余韵,贞观新声"。

《续高僧传》卷三载其与高僧慧净交游事:"太子中舍刘孝孙文才翘秀,乃为序篇。"考慧净卒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则此文当作于贞观中期。其《事始》一书,《直斋书录解题》称"考事物原始",今存佚文四十余条,如"诸葛亮始制木牛流马"等,开后世《事物纪原》之先河。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记其晚年"每与薛收、李百药唱和于弘文馆",然《唐会要》卷六十四载弘文馆置于武德四年(621年),至贞观中已渐衰微,此事或存讹误。要之,孝孙文名虽盛,然生卒无考,著作多佚,诚如《全唐文纪事》所叹:"唐初才士,湮没者众,孝孙其尤也。"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刘孝孙之卒年,史籍所载颇为模糊,然其生平轨迹犹可钩沉。据《旧唐书·经籍志》载,刘孝孙尝任太子洗马,与陆德明、孔颖达等共撰《经典释文》,其学术活动主要集中于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新唐书·艺文志》录其《古今类聚诗苑》三十卷,注云"武德时人",此为其存世之重要佐证。

考《贞观政要·崇儒学》篇,贞观四年(630年)太宗诏令校定经籍时,已不见刘孝孙参与其事。而《隋唐嘉话》卷上载:"孝孙以贞观初卒",此说与李百药《北齐书》修撰时序相合——该书始修于贞观三年(629年),刘孝孙名列修史十八学士,然《唐会要》卷六十三显列贞观十年(636年)最终奏上者仅十六人,其中无孝孙名。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收录刘孝孙《沙门慧净诗英华序》,文中自述"余自隋入唐,年逾知命",若以其隋开皇初(约581年)弱冠推算,其卒当在贞观前期。尤可注意者,敦煌遗书P.2721号《珠英学士集》残卷中,武周时学士崔融所列初唐诗人序列,刘孝孙位列"已逝"组,同组虞世南卒于贞观十二年(638年),此或可为其卒年之下限。

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载:"孝孙病笃,太宗遣太医驰驿视之",此事未系年月,然参照《唐六典》太医令职掌,此类殊荣多赐贞观初期功臣。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贞观中卒",而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则径言"卒于贞观五年",虽未注明出处,或有所本。要之,综合诸籍所载,刘孝孙之卒当在贞观初年至十二年之间,而以贞观五年(631年)前后最为可能。其具体忌日虽湮没于青史,然《旧唐书·褚亮传》附载秦王文学馆十八学士画像,刘孝孙位列其中,太宗亲赞"孝孙粲粲,如霞映月",此或可为其生命最后之注脚。

纷吾因暇豫,行乐极留连。寻真谒紫府,披雾觌青天。 缅怀金阙外,遐想玉京前。飞轩俯松柏,抗殿接云烟。 滔滔清夏景,嘒嘒早秋...

2025年07月05日

清晨发岩邑,车马走轘辕。回瞰黄河上,惝怳屡飞魂。 鸿流遵积石,惊浪下龙门。仙槎不辨处,沉璧想犹存。 远近洲渚出,飒沓凫雁...

2025年07月05日

吾王游胜地,骖驾历祇园。临风画角愤,耀日采旗翻。 永怀筌了义,寂念启玄门。深溪穷地脉,高嶂接云根。 信美谐心赏,幽邃且攀...

2025年07月05日

解襟游胜地,披云促宴筵。清文振笔妙,高论写言泉。 冻柳含风落,寒梅照日鲜。骊歌虽欲奏,归驾且留连。

2025年07月05日

乡关渺天末,引领怅怀归。羁旅久淫滞,物色屡芳菲。 稍觉私意尽,行看蓬鬓衰。如何千里外,伫立沾裳衣。

2025年07月05日

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 征客怀离绪,邻人思旧情。幸以知音顾,千载有奇声。

2025年07月05日

流莺拂绣羽,二月上林期。待雪消金禁,衔花向玉墀。 翅掩飞燕舞,啼恼婕妤悲。料取金闺意,因君问所思。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