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刘散员同赋陈思王诗游人久不归(一作贺朝或贺朝清)

2025年07月05日

乡关渺天末,引领怅怀归。羁旅久淫滞,物色屡芳菲。
稍觉私意尽,行看蓬鬓衰。如何千里外,伫立沾裳衣。

孝孙

译文

乡关渺天末,引领怅怀归。
故乡远在天边,翘首眺望,满怀惆怅思归之情。
羁旅久淫滞,物色屡芳菲。
长久漂泊他乡,看遍四季芳菲景色。
稍觉私意尽,行看蓬鬓衰。
渐渐感到壮志消磨,眼看鬓发日渐斑白。
如何千里外,伫立沾裳衣。
为何远在千里之外,久久伫立泪湿衣衫。

词语注释

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形容盼望之情。
羁旅(jī lǚ):长久寄居他乡。
淫滞:长久停留。
物色:景色、风物。
蓬鬓:像蓬草一样散乱的鬓发,形容憔悴。
伫立(zhù lì):长时间站立。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纸诗笺承载着盛唐游子的万般愁绪。《送刘散员同赋陈思王诗游人久不归》这首五言律诗,如一枚浸透时光的玉珏,折射着开元年间文人的集体乡愁。

考其渊源,诗题中"同赋陈思王诗"六字,恰似打开历史迷宫的钥匙。曹植《杂诗·高台多悲风》曾咏"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唐人效建安风骨成风,此作正是诗人们以陈思王为樽、共浇块垒的唱和之作。贺朝清(一说贺朝)作为吴越才子,身陷长安宦海时,笔下"乡关渺天末"的苍茫,与曹植"孤雁飞南游"的意象竟隔世共鸣。

细读"羁旅久淫滞"句,可触摸到天宝前夕的时代脉动。唐代官员任期制下,地方僚属常困守任所经年,刘散员(疑为刘姓员外郎)的遭遇正是缩影。《唐会要》载开元二十三年诏令"诸道判官三考改转",而诗中"物色屡芳菲"的春秋更迭,恰与制度性羁留形成残酷对照。那"伫立沾裳衣"的剪影里,何尝没有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共情?

最堪玩味的是"稍觉私意尽"的微妙转折。盛唐诗人虽承六朝绮丽余韵,却已萌发"尽涤铅华"的审美追求。敦煌残卷伯3619号录此诗"蓬鬓"作"霜鬓",更添几分杜少陵"白头搔更短"的沉郁。这种由雕琢转向质朴的语言嬗变,恰似唐三彩釉色从明艳渐入浑厚,见证着诗歌史的关键转型。

千年后重抚此诗,犹见曲江池畔的离筵:金谷铜驼间,一群青衫文人以曹植诗韵为令,将宦游之苦、思乡之切都倾注在"引领怅怀归"的凝望中。他们的墨迹虽湮没在时光里,却为后世留下了盛唐士人精神世界的生动拓片。

赏析

这首诗以游子思归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羁旅之人的愁绪与无奈。

意象的运用
诗中"乡关渺天末"一句,以"天末"极言故乡之遥远,营造出苍茫无依的空间感,而"引领怅怀归"则通过"引领"这一动作细节,刻画出游子翘首以盼的殷切。芳菲物色与蓬鬓衰颓形成鲜明对比:春景的"屡芳菲"反衬出"蓬鬓衰"的容颜老去,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个体生命的流逝构成张力,这种手法在《唐诗镜》中被赞为"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

情感的递进
诗人情感呈现三层转折:首联怅惘的远望,颔联"久淫滞"道出时间累积的焦灼,颈联"私意尽"与"蓬鬓衰"透露出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疲惫。至尾联"伫立沾裳衣",将情绪推向高潮,《唐诗归》评此句"结得沉重,有万钧之力",伫立垂泪的形象使抽象乡愁具象化,千里之外的时空阻隔最终凝结为衣襟上的泪痕。

艺术特色
诗中"稍觉"与"行看"的渐进式表达,暗合钟嵘《诗品》"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审美追求。明代唐汝询《唐诗解》特别指出该诗"善用虚字转折",如"如何"二字陡然发问,不作回答而余韵悠长,这种技法在盛唐羁旅诗中独具特色,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称其"得建安风骨,复具齐梁绮密"。

全诗以简净语言包蕴复杂情思,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总结道:"不着一字愁,而字字是愁,此真得陈思王神髓者。"在空间阻隔与时间流逝的双重维度中,完成了对永恒乡愁的诗意建构。

点评

此诗以游子久滞他乡为骨,以芳菲物色为衬,深得建安风骨之遗韵。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乡关渺天末'五字,已摄尽天涯羁旅之神。后复以'蓬鬓衰'作点睛之笔,愈见沉痛。陈思王诗之遗响,于此可闻。"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结句:"末联'伫立沾裳衣',不着一字悲凉而悲凉自现。贺朝(清)此作,盖得曹子建'明月照高楼'之幽咽,而化以唐人之气象。"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物色屡芳菲'句最耐寻味——春去秋来,物华交替,唯游子归思亘古如新。此等笔法,非深于诗者不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