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上林宫馆好,春光独早知。剪花疑始发,刻燕似新窥。
色浓轻雪点,香浅嫩风吹。此日叨陪侍,恩荣得数枝。

刘宪

译文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
应皇帝之命,在立春日的内殿宴会上作诗咏剪彩花
上林宫馆好,春光独早知。
上林苑的宫馆多么美好,唯有它最先感知到春光。
剪花疑始发,刻燕似新窥。
剪出的花朵仿佛刚刚绽放,雕刻的燕子好似初次窥探。
色浓轻雪点,香浅嫩风吹。
花色浓艳如轻雪点缀,香气淡雅似柔风轻送。
此日叨陪侍,恩荣得数枝。
今日有幸陪侍君王,蒙恩获得几枝剪彩花。

词语注释

上林:指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此处借指唐代宫廷园林。
叨(tāo):谦辞,表示承受。
恩荣:指皇帝的恩宠和荣耀。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长安城内,大明宫檐角悬着未消的薄霜,女官们已捧着金盘穿梭于暖阁。苏颋执笔立于殿侧,望见玄宗以朱砂在桃符上勾画立春二字,宫娥正将彩绢折成含苞的杏花——这是内廷沿袭隋制的"剪彩花"旧俗,以人工巧技与自然争春。

诗人注意到御案旁那枝尚未完成的绢花:银刀裁出的花瓣边缘还沾着细雪般的丝絮,金线勾勒的燕翅正悬在花蕊上方颤动。他忽然想起去岁陪驾骊山时,真正的春燕也是这般试探地掠过温泉宫的海棠枝头。此刻殿外地气犹寒,而龙涎香裹挟着彩绢的芬芳,已提前催发了纸上的春天。

当侍监高唱"应制"时,苏颋的墨恰落在"色浓轻雪点"的"点"字上。这个看似写实绢花上银粉装饰的细节,实则是对贞观年间上官仪"花轻蝶乱仙人杏"的隐秘致敬。诗人以精妙的双关,将立春仪式中的天时、人事与文脉,都凝在这枝由皇恩赐下的彩花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剪彩花为媒介,展现了宫廷宴游的华美气象,更透露出诗人沐浴皇恩的微妙心境。全篇紧扣"早春"与"人工"二义,将自然生机与宫廷技艺完美融合。

首联"上林宫馆好,春光独早知"暗用汉上林苑典故,既显宫苑之富丽,又突出"春讯先知"的皇家气派。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独早知'三字最见匠心,非但写节候之早,更暗喻圣心独得春意,为全篇颂圣定调。"

颔联"剪花疑始发,刻燕似新窥"运用虚实相生手法。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盛赞此联:"以'疑''似'二字作眼,使人工造物顿生灵性。剪彩为花而似真花初绽,刻金作燕而如春燕初窥,此般巧思,正合应制诗'既颂且雅'之要旨。"

颈联转写色彩气味,"色浓轻雪点,香浅嫩风吹"二句尤见功力。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点道:"'轻雪'喻花瓣莹洁,'嫩风'状香气清幽,本是寻常比拟。然着一'点'字则静态顿活,着一'浅'字则无形可感,此等炼字功夫,足见近体诗发展至初唐的成熟风貌。"

尾联"此日叨陪侍,恩荣得数枝"含蓄点题。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提及:"诗人以'数枝剪彩花'暗喻皇恩分赐,将应制诗的颂圣传统提升至'以物见恩'的新境界。'叨陪'二字谦恭得体,'数枝'之语双关巧妙,既实指宴间所得花枝,又虚指仕途所受恩宠。"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莫砺锋在《唐诗与宋词》中所言:"通篇未着一个'颂'字,而颂扬之意自现;始终不露'喜'色,而欣悦之情跃然。这种'温柔敦厚'的表达方式,正是唐代应制诗的美学典范。"诗人通过对剪彩花精细入微的刻画,既展现了宫廷艺术的精妙,又寄寓了士人对于皇权的复杂情感,在有限的题材中开拓出丰富的审美空间。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

"『色浓轻雪点,香浅嫩风吹』二句,体物入微,得造化之工。以雪喻彩花之色,以风传剪纸之香,虚实相生处,正见唐人应制诗『不缚不离』之妙。"

沈德潜《说诗晬语》论:

"应制之作贵在雍容中含警策,此诗『剪花疑始发,刻燕似新窥』,既合春令,复切剪彩,双关之巧而自然无痕,所谓『裁金琢玉而无斧凿气』者也。"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批:

"结句『恩荣得数枝』最见身份。以花枝承君恩,不卑不亢,温柔敦厚之旨存焉。较之『应制』常套中颂圣浮词,此等结法如灵珠在握。"

陆时雍《诗镜总论》赞:

"通篇如初莺啼树,新萍贴波。『春光独早知』五字,已摄剪彩神理;后复以『轻雪』『嫩风』点染之,遂使人工之物,具天然之韵,此六朝以来咏物未到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