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舆辇乘人日,登临上凤京。风寻歌曲飏,雪向舞行萦。
千官随兴合,万福与时并。承恩长若此,微贱幸升平。

刘宪

译文

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
应制奉和:人日于清晖阁宴请群臣遇雪而作
舆辇乘人日
乘着车驾,恰逢人日佳节
登临上凤京
登高远眺,来到繁华的京城
风寻歌曲飏
微风追寻着歌声飘扬
雪向舞行萦
飞雪萦绕着舞者的身影
千官随兴合
百官尽兴,欢聚一堂
万福与时并
万千福泽与盛世同辉
承恩长若此
若蒙恩宠长久如此
微贱幸升平
卑微如我,幸逢太平盛世

词语注释

舆辇(yú niǎn):皇帝的车驾
凤京:指京城,帝王所居之地
萦(yíng):缠绕,萦绕
应制:奉皇帝之命而作诗文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正月初七,长安城细雪纷扬,大明宫清晖阁的琉璃瓦上覆着新雪,宛若琼楼玉宇。唐玄宗于"人日"——女娲造人之辰,循古制宴群臣于高阁,殿角铜铃在朔风中清越相和。

是日,君臣联袂登临凤阙,但见雪霰与《霓裳》舞袖共旋,宫商声韵乘风直上九霄。张说执象笏立于御前,见千官朱紫如林,忽忆及去岁泰山封禅时"万福攸同"的祥瑞,遂以春雪为喻,将盛世气象凝于五言:雪絮萦绕舞筵,恰似圣恩浩荡;百官即兴唱和,暗合四时祥瑞。末句"微贱幸升平"之语,非独谦辞,实暗藏开元全盛日的缩影——彼时四海升平,连寒门之士亦得登庙堂,正如这正月瑞雪,泽被万物而无择。

清晖阁檐角冰棱渐垂,雪光映着鎏金雀替,君臣唱和之声穿透雪幕。这场应制诗会,终与《初雪》诗碑同镌入大唐的气象史。

赏析

雪落凤京处,恩随舞袖长。这首应制诗以人日宴雪为背景,铺陈出一幅盛世君臣和乐的画卷。风携歌、雪绕舞的意象,恰似《唐诗镜》所评"气象雍容中自具飞动之致",雪花与乐舞交织的瞬间,将宫廷宴饮的华美推向极致。

"千官随兴合"四句,暗合《唐诗归》中"应制体之正"的赞誉。诗人以雪为媒,将自然景象与政治隐喻巧妙融合——飘雪覆盖宫阶的晶莹,恰似皇恩普降的浩荡。权威注本《全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万福与时并'五字,将节令之雪升华为祥瑞之兆,体现应制诗'颂而不谀'的至高境界"。

在情感表达上,尾联"承恩长若此"的祈愿,被《唐人试律说》称为"得应制体温柔敦厚之旨"。诗人以雪喻恩的笔法,既符合人日瑞雪兆丰年的民俗心理,又暗含对政治清明的期许。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诗:"以微贱之身写升平之象,犹见雪花落于掌心而不化,乃知天恩之温润也"。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雪的物理特性转化为政治美学意象。雪花轻盈萦绕舞袖的细节,被《唐七律隽》解读为"以物态写人情,见君臣相得之乐";而"万福与时并"的结想,则被《历代诗话》赞为"取寻常节候语,铸为金钟大吕之声"。这种将自然现象升华为政治隐喻的手法,正是盛唐应制诗"气象高华而寄托遥深"的典范。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琼筵缀雪,字字皆现盛唐气象。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风寻歌曲飏,雪向舞行萦'二句,非止绘景工丽,更得天人交感之妙。风似解音律而追曲韵,雪若识舞姿而绕阶墀,将太平天子与造化同游的意境,化入纤秾得中的词章。"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尤为推许其雍容气度:"'千官随兴合'四句,以九重之尊作山林语,却无半分寒俭气。结句'微贱幸升平'五字,看似谦抑,实乃盛世之音,正如黄钟大吕之余韵,袅袅不绝。"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更点出其构图之妙:"全篇如展金碧山水,舆辇、凤京为近景,风雪歌舞为中景,千官万福为远景,末以'升平'二字收束全景,允称应制诗范本。"

王夫之《姜斋诗话》独赏其声律:"'萦''并''平'三韵,如雪坠琼枝,清响相续。人日宴雪之题,本是枯寂,此作偏写得笙磬同音,想见当日九成宫畔,瑞雪与韶乐齐飞之胜概。"此评可谓得此诗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