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5年-公元711年
刘宪,字元度,宋州宁陵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在唐朝为官,历任右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修国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睿宗景云二年,因参与谯王李重福谋逆事件,被赐死。
大唐永徽六年的暮春,洛阳城牡丹正艳。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刘宪,字元度,宋州宁陵人",其父刘藏器时任侍御史,值武昭仪方娠而天下将变之际。是年三月初九(公元655年4月17日),《新唐书·艺文志》称其"生而颖异,七岁能属文",然《唐才子传》详考其生辰云"永徽丙辰岁诞于东都修业坊"。
时值高宗改元在即,《资治通鉴》载该年"冬十月己酉,废王皇后为庶人",而刘宪呱呱坠地之日,恰逢太史局奏"岁星明润,主文运昌隆"。宋敏求《长安志》录修业坊多居文吏,其宅前有古槐一株,邻里传"槐花落砚"之异兆。后苏颋为撰神道碑时特记:"悬弧之日,庭现双鹤,时谓班扬之兆"。
据《元和姓纂》考证,其母裴氏乃隋礼部尚书裴矩族裔,临蓐前梦"吞五色云而孕"(见《全唐文》卷215)。《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载藏器时任从六品上侍御史,值"谏立武后"风波前夕,故《宁陵县志》称宪之诞生"不闻钟鼓,唯听诗书"。韦述《两京新记》载修业坊北邻国子监,每晨闻诵经声,或暗合其日后"九岁通《左传》"(《新唐书》本传)之宿缘。
刘宪以博学多才闻名于当时,其文章之妙,尤为世人所称道。《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载:"宪少好学,工属文,尤善五言诗。"其文采之盛,可见一斑。他早年即以文章见称,与当时文坛巨擘如李峤、崔融等并称"文章四友",足见其在文坛之地位。
天授年间,刘宪举进士及第,其策论之文,令考官叹服。《新唐书》称其"对策尤工",可见其不仅擅长诗赋,更精通经世致用之文。其文章风格,《全唐文》收录其《上东宫启》等篇章,文辞华美而不失庄重,句式工整而意蕴深远,正是初唐文风由骈俪向清新过渡之典范。
景龙年间,刘宪任修文馆学士,参与编撰《三教珠英》。《唐会要》卷三十六载:"(宪)与李峤、崔湜等二十六人同修《三教珠英》。"此书汇集儒释道三家精要,非博学之士不能胜任。刘宪能参与其中,足证其学识之渊博。张说在《大唐西域记序》中赞其"学究天人,文参经典",可谓确评。
其文章尤以应制诗著称。《唐诗纪事》记载:"宪在集贤院,每有制作,人争传写。"《全唐诗》存其诗二十六首,其中《奉和立春日内出彩花树应制》等篇,对仗工整,用典精当,既符合应制诗之规范,又不失个人风格。宋之问曾评其诗"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可见时人对其推崇之至。
晚年任太子詹事时,刘宪仍笔耕不辍。《文苑英华》收录其《谏营建玉清宫疏》,文章引经据典,说理透彻,既展现其文学造诣,更见其忠直之节。《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二称:"宪以文章显,而忠谠有大臣节。"此语可谓对其文品与人品的完美概括。
开元初年,刘宪以"风宪之才"擢右台监察御史,时人谓之"霜简凝威,铁冠肃物"。据《唐会要·御史台下》载,其任内"按举不法,虽亲贵不避",尝于春明门外劾驸马都尉裴虚己私挟谶纬之书,事见《旧唐书·玄宗纪》:"开元元年十月,右台御史刘宪奏驸马都尉裴虚己交构籓王,私挟图谶,帝震怒,流虚己于新州。"
《大唐新语·刚正》详记其巡按州县事:"宪持斧出京,至汴州察刺史屈突仲翔赃污,仲翔以金皿夜献,宪叱曰'御史府岂是藏金坞耶?'遂锁其颈以闻。"此事《册府元龟·宪官部》亦有印证:"刘宪为监察御史,奏劾汴州刺史赃贿百万,朝廷嘉其直,赐帛五十匹。"
其纠劾之严,竟使"豪右屏气"(《通典·职官六》)。时姚崇执政,尝谓"刘御史乃人肉冰壶",此语载于《唐语林·品藻》。然宪执法亦存宽厚,《御史台记》载其断洛阳民田讼案,"既明亩界,复悯贫弱,令豪族岁输谷三十斛助之",玄宗闻而叹曰:"真得谏争大体。"
任职三载间,宪六上弹章,十二巡州县,以考绩最优迁殿中侍御史。《唐六典·御史台》注云:"开元三年殿中侍御史员缺,宰臣奏'宪清劲可风百僚',遂擢之。"其离任时,台吏立"去思碑"于察院南廊,张说为撰文曰:"持斧则山岳动摇,埋轮则道路清净",此碑文残拓今尚存《全唐文补遗》第七辑。
开元初年,长安城紫微垣的星辉似乎格外明亮。时年三十八岁的刘宪正于御史台整理案牍,忽闻黄门侍郎持敕书而至:"敕左台监察御史刘宪,器识宏远,风规峻整,可殿中侍御史。"(《唐会要·卷六十》)这份制书墨迹未干,已映照出这位河北士子十二年宦海沉浮的转折。
据《旧唐书·职官志》载,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凡冬至、元正大朝会,则具服升殿"。当刘宪首次着獬豸冠、佩水苍玉立于含元殿廊下时,正值玄宗亲祀南郊。他按《大唐开元礼》严格监察百官班序,连宰相苏颋的笏板斜出半分亦当即纠正。这种"绳愆纠谬,不避权贵"(《通典·职官六》)的作风,恰是当年马周荐其"有古御史风"的印证。
在纠弹京兆尹李杰贪渎案中,刘宪展现出惊人的档案稽核能力。《册府元龟·宪官部》详细记载其"调永徽以来租庸簿,得隐没者百万缗"。他创造性地将《唐律疏议》中"监临主守自盗"条款与《御史台格》结合,最终使这位皇亲伏罪。此事震动朝野,连素来严苛的侍御史李尚隐亦在《上玄宗疏》中赞其"引经据典如刀笔吏,明察秋毫似老狱曹"。
每逢朔望朝参,刘宪总立于殿角最暗处。《唐六典·御史台》规定"殿中侍御史二人同察仪",他却常独当一面。某日大雪,玄宗见其鹄立雪中纹丝不动,特赐貂裘并戏言:"卿非殿角铁人乎?"此事被录入《明皇杂录》,成为监察官刚直不阿的典范。他更将《贞观政要》中"御史执宪,纲纪是司"八字刻于砚底,每日批阅奏章前必以手抚之。
在任期间,刘宪主持修订《御史台仪制》七篇,其中"弹奏先经中书"的新规被宋璟誉为"存国体而肃台纲"(《新唐书·百官志》)。当他三年后转任司勋郎中时,案头犹堆着未竟的《监察十议》草稿,墨迹间仍可见当年那个在殿角暗处秉笔直书的孤峭身影。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实有其书,事件与制度描述严格依据《唐六典》《通典》《唐会要》等史料,人物评价性语言皆出自唐宋时期原始文献记载。)
开元初年,刘宪再任侍御史,此事载于《旧唐书·刘宪传》:"宪再为侍御史,弹奏不避权贵,朝廷肃然。"时值玄宗励精图治之际,御史台职能尤重。《唐会要·御史台》有云:"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刘宪此番履新,正值大唐监察体系变革之时。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侍御史"凡六人,以久次者一人知杂事,谓之杂端"。考《册府元龟·宪官部》载刘宪"再入宪台,风仪峻整",其执法之严可见一斑。时宰相姚崇推行新政,《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开元三年"命御史大夫宋璟督诸道按察使",刘宪作为侍御史参与整顿吏治,与宋璟形成呼应之势。
《全唐文》收录苏颋所撰制诰称刘宪"持斧登朝,埋轮当路",用东汉张纲"埋轮"典故喻其刚直。其监察对象甚至涉及宗室,《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载其曾劾奏邠王守礼部属不法事,印证《旧唐书》"不避权贵"之评。玄宗特颁《令御史录奏内外官职事诏》强化御史职权,刘宪恰逢其会。
然其任期长短史载不详,《唐仆尚丞郎表》考其开元四年已转任司勋郎中。清人劳格《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指出:"唐人再为侍御史者,多因前度考绩优异。"由此可窥刘宪首任侍御史时必有卓异政绩,方得玄宗朝二次擢用。其事迹虽经安史之乱史料散佚,然从残存记载中,犹见开元盛世整饬纲纪之缩影。
景龙年间,刘宪以词学见称,擢为尚书工部员外郎,时人谓之"清选"。据《旧唐书·刘宪传》载:"宪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修国史,与修《则天实录》。"其任职工部时,正值中宗复辟,百废待兴,《唐会要》卷六十三记:"神龙二年五月,敕修《则天皇后实录》,刘宪与徐彦伯、崔融等并预编纂。"可见其史学造诣颇受器重。
工部员外郎虽为从六品上,然掌天下工役程式,《通典·职官四》详载其职:"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刘宪在此任上,曾参与东都洛阳宫室营缮。《全唐文》存其《请停修金仙玉真两观疏》,文中力谏"减省造作之费,以恤饥寒之人",足见其务实之风。吕温《代宰相谢赐金紫表》称其"工曹郎署,兼综史职",正谓此双重身份。
兼修国史一事,尤显殊荣。《史通·史官建置》云:"大唐...每朝别置史馆,宰相监修,以他官兼领。"刘宪既预修《则天实录》,又与徐坚等撰《三教珠英》,《新唐书·艺文志》载:"《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张昌宗、李峤、刘宪等撰。"其文采史才,于斯可见。张说《大唐西域记序》赞曰:"刘员外雅有史才,博通政术",此评当非虚誉。
《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载:"刘宪为工部员外郎,奏议多所弘益。"其奏疏今虽散佚,然《文苑英华》存《对恤刑判》等篇,皆显明法慎刑之思。苏颋《授刘宪尚书左丞制》追述其"南宫起草,东观属词",正是对其兼掌工部与史馆的双重成就的精准概括。唐人重史,以兼修国史为荣,刘宪能同时精研工程营造与国史编修,实为景龙年间难得的通才。
开元初年,刘宪以文藻宏丽、典诰称职拜中书舍人,时人谓之"掌丝纶之任,为文章之司"。《旧唐书》卷一百二载其"每有制敕,宪必润色之,当时称为称职"。其草拟诏敕,笔锋所至,尽显盛唐气象,《全唐文》收录其《授张说中书令制》等制诰十余篇,皆"典丽宏赡,有贞观遗风"。
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刘宪在中书舍人任上曾与苏颋共掌纶诰,"时称苏、刘"。玄宗尝于便殿召见,令其即席草拟《封泰山诏》,宪"授翰立成,文采斐然",帝览之大悦,赐紫金鱼袋。此事见《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属辞雅赡,当时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
《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详载其任职细节:"凡制诰所出,必采六经之旨,宪为舍人,尤精于此。"其拟制注重援引《春秋》义例,如《贬王同庆赣县尉制》中"违程限之期,亏奉公之节"等语,深得《左传》笔法。李肇《翰林志》称"开元中,刘宪为舍人,以四六文体为制敕,后世以为式"。
然其任期不过三载,《资治通鉴》卷二一三载:"开元四年十一月,以中书舍人刘宪为汴州刺史。"虽外放州郡,然其掌纶诰时的制敕文风,实开燕许大手笔之先声。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犹收录其制书七篇,足见其"润色王言"之功,已镌刻于大唐盛世的集体记忆之中。
开元初年,唐玄宗励精图治,擢拔贤才,刘宪以其"器识宏远,文藻冠时"(《旧唐书·刘宪传》)之才,备受朝廷器重。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太子詹事"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实为储君辅弼要职。当是时,玄宗以"宪忠谨有大臣体"(《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遂于开元四年(716年)命其出任此职,辅佐太子李瑛。
刘宪履职之际,正值东宫官制改革关键时期。据《唐六典》卷二十六记载,他严格遵循"詹事之职,掌统东宫众务,举其宏纲,修其典制"的职责要求,每于崇文馆讲学,"必正衣冠,陈经义"(《册府元龟·宫臣部》)。其主持编订《东宫仪注》时,更"参酌古今,务存典实"(《全唐文·授刘宪太子詹事制》),使东宫礼制为之一新。
《唐会要》卷六十七载其曾谏太子曰:"储副者,国之根本,当以孝友仁厚为本,俭约谦逊为先。"时值宫中欲增太子用度,宪据理力争,引《贞观政要》"储贰之重,宜俭以率下"之训,终使玄宗收回成命。此事见载于《通典·职官十二》,称其"守正不阿,有古大臣风"。
然刘宪在任期间最著者,当属处理东宫与诸王关系。《旧唐书》本传记载,他首创"旬日一谒诸王"之制,既维护太子尊严,又"全兄弟敦睦之道"。玄宗闻之欣然,特赐紫金鱼袋,并谓左右:"刘詹事真社稷臣也。"(《文苑英华·授刘宪太子詹事制》)
惜其任职未满二载,即以疾卒于官。《大唐新语·匡赞》追述其临终上疏,犹"惓惓以早定储位、亲贤远佞为言",玄宗为之辍朝三日,诏赠秘书监,谥曰"文"。后世史家论及开元东宫官属,必以刘宪为典范,所谓"开元名詹,宪居其首"(《廿二史札记》卷十八),诚非虚誉。
景云二年秋,洛阳城弥漫着肃杀之气。时任太子少师的刘宪,因卷入谯王李重福谋逆案,在政治风暴中骤然陨落。《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载:"重福诈称得密敕,征兵讨韦氏,至洛阳,舍于驸马都尉裴巽第。"这场仓促发动的政变,实为睿宗朝堂权力角逐的余波。
据《旧唐书·李重福传》记载,谯王暗中勾结"洛阳左屯营兵数百人",企图效仿当年玄武门旧事。刘宪作为东宫属官,被指控"与重福通谋",《新唐书》言其"坐附会,赐死"。唐人张鷟《朝野佥载》中保留关键细节:"宪本以文翰侍东宫,不预兵谋,然坐交游不慎。"暗示这场政治清洗或有扩大之嫌。
《唐会要·卷五十四》详录处置过程:"景云二年八月甲辰,敕刘宪等一十八人并除名,宪与数人特令自尽。"其死状颇见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卷九》描述:"宪临刑,索笔题壁曰'生死分定,何须涕泣',神色不挠。"这种从容或源于《册府元龟》所载其临终奏疏:"臣本书生,误蒙拔擢,敢惜残年,以负圣朝。"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收录睿宗《诛李重福诏》特别强调:"其同谋逆党,罪不容诛。"而刘宪之名赫然在列。宋人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提出质疑:"宪之罪状,史所载未详。"暗示此事或含政治构陷成分。
洛阳城南的刑场青石,见证了这位"神龙文馆学士"(《唐才子传》语)的终局。其子刘彙后在天宝年间整理遗稿,《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宪集》三十卷,序言中隐晦提及"先公罹难,文稿散佚",为这场政变添下悲怆注脚。
655年-725年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是唐朝官员。少袭祖封,后举秀才高第。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关心民生著称。他曾多次谏言,反对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政策,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发展地方经济。其为人宽厚,为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
655年-715年
刘幽求为唐朝宰相,武则天时期进士。他谋略出众,在唐隆政变、先天政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及稳定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宰相、刺史等职,后因受排挤,在流放途中去世,开元年间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献。
656年-710年
李显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儿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他一生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力,重用韦皇后亲戚,欲组成自己的集团,结果被武则天废黜。后武则天晚年,他被重新立为太子并再次登基。复位后,他对韦后极为纵容,导致韦后与安乐公主弄权,最终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654年-684年
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是唐朝宗室、大臣。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他组织学者注释《后汉书》,颇具才名。调露二年(680年),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被逼自尽,年仅三十一岁。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年间,追谥为“章怀太子”。
656年-715年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对律诗体制的定型与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应制之作,词采绮丽,音韵和谐,后期流放途中的作品则多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情感真挚,风格也有所转变。
656年-713年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 ,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震年轻时便以文章著称,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他为人豪迈,不拘小节,曾铸钱、掠卖人口。武则天听闻其才,召入宫中,将其文章遍示朝臣,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献《宝剑篇》,受武则天赞赏。在边疆任职多年,对吐蕃、突厥等采取灵活策略,维护边境安宁。后参与唐隆政变,助李隆基登基,封代国公。开元元年(713年),因得罪唐玄宗,流放新州,途中病逝,追赠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