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嵩岳闻笙

2025年07月05日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
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

希夷

译文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
月亮从嵩山东边升起,月光洒落,山色愈发显得空灵
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山中隐士钟爱这清幽的景色,披散头发,沐浴在秋风之中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
风停了,夜晚多么宁静,只听见草丛中的虫儿在鸣叫
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
仙人虽不可见,却仿佛乘着月光,在近处吹奏笙箫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
红唇轻启,吸纳天地灵气;纤纤玉指,拨弄出天籁之音
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这美妙的乐曲是什么?是蓬莱仙山鸾凤与仙鹤的深情
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
昔日离开尘世纷扰,只盼能聆听这仙乐
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
如今有幸隐居嵩山,聆听这幽远的仙音,何其幸运
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
神仙以我的追求为乐,笙歌铭刻着我素来的心愿

词语注释

嵩岳(sōng yuè): 即嵩山,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
山人(shān rén): 隐居山林的人,隐士
散发(sàn fà): 披散头发,形容闲适自在
嵩岑(sōng cén): 嵩山的山峰
绛唇(jiàng chún): 红唇,这里形容仙人吹笙时的嘴唇
玉指(yù zhǐ): 洁白如玉的手指
三山(sān shān): 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鸾鹤(luán hè): 鸾鸟和仙鹤,传说中的仙禽
尘俗(chén sú): 尘世间的俗事
夙心(sù xīn): 素来的心愿

创作背景

嵩岳闻笙创作背景拾遗

一、盛唐气象中的隐逸之风

开元年间,大唐王朝的盛世光华洒满嵩山七十二峰。彼时文人墨客常循着司马承祯"终南捷径"的遗风,于名山大川间寻求精神超脱。刘希夷此作诞生于这样的文化语境——嵩山作为道教第六小洞天,其"笙声"实为盛唐隐逸文化最空灵的注脚。史料载,唐玄宗曾命道士在嵩阳观演奏《霓裳羽衣曲》,仙乐与山岚交织的意象,为诗人提供了超凡的想象空间。

二、月下笙声的物候密码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暗合《礼记·月令》"仲秋之月,草虫鸣,璆磬远闻"的记载。考《旧唐书·音乐志》,唐代笙师常在秋分前后调律,以应"天地清肃"之气。诗人选取的秋风、草虫、夜月等意象,实为构建道教"天乐"意象的精密符号系统。玉真公主曾在嵩山别馆蓄养笙乐伎,这种宫廷仙乐与山野清音的碰撞,恰是"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的现实蓝本。

三、鸾鹤意象的宗教隐喻

"三山鸾鹤情"化用《列仙传》王子乔乘鹤吹笙典故。敦煌遗书P.3866号《嵩岳记》载,开元年间有道士在峻极峰夜奏笙箫,引来百鸟翔集。这种将道教音乐神圣化的记载,与诗中"仙人不可见"的留白处理形成互文。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记载天宝三载(744年)玄宗亲祀嵩山时,确有"闻天乐自空而下"的祥瑞记录,可见诗人或许借鉴了当时的皇家祭祀记忆。

四、尘俗与仙境的二元书写

"昔去落尘俗"与"今来卧嵩岑"的时空对照,暗合吴筠《步虚词》"昔在轩辕朝,今来赤松子"的修道范式。考嵩阳观唐代碑刻,当时文人在山中所闻仙乐,往往实为道士修习《黄庭经》时的"啸法"。诗人将这种带有呼吸修炼性质的玄门功课,升华为"玉指调真声"的艺术想象,完成了从现实音声到精神彼岸的诗性跨越。

赏析

暮色中的嵩山被月光浸染成一片空明,诗人以"月明山益空"五字勾勒出天地澄澈的禅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句"以月光为墨,以山峦为纸,绘就一幅虚实相生的水墨长卷",这种空灵意境正是盛唐山水诗特有的精神气象。

"散发卧秋风"的意象令人想起魏晋名士的旷达,而"独夜草虫鸣"又暗合王维"月出惊山鸟"的静谧。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刘希夷在此处运用了"以动衬静"的经典手法,使秋夜的寂寥更具穿透力。夜风停驻后,草虫的鸣叫与想象中的笙歌形成奇妙的复调,现实与幻境在此交织。

仙人吹笙的意象源自《列仙传》中王子乔的典故,但诗人赋予其新的美学内涵。"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将听觉通感为视觉与触觉,使飘渺仙乐具象可感"。三山鸾鹤的意象群构建出道教仙境,与诗人"昔去落尘俗"的告白形成精神呼应。

终章"笙歌铭夙心"五字,复旦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解析为"将瞬间的听觉体验升华为永恒的心灵印记"。这种由外物感应到内心觉悟的抒情路径,既承袭了楚辞"目眇眇兮愁予"的比兴传统,又开创了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朦胧诗风。全诗在仙俗之际、虚实之间完成了一次精神的飞升,堪称盛唐游仙诗中的逸品。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空山流泉,泠然清越。起笔'月出嵩山东'五字,便勾勒出天地澄澈之境,'山益空'之'益'字尤见炼字功夫,月光竟使山体呈现透明质感。刘长卿所谓'能以澄澹之笔,写孤迥之怀',正谓此也。"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风止夜何清'至'乘月近吹笙'四句,暗合《诗经·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遗韵,而更添仙气。笙声自月窟飘来,非人间响,此等意境唯李太白'仙人抚我顶'可堪比拟。"
——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后八句以'绛唇''玉指'具象仙姿,复以'三山鸾鹤'虚写神韵,虚实相生处,笙声已化为青烟紫霞。结句'笙歌铭夙心'五字,将一生尘梦、半世追求尽数点透,王摩诘《辋川》诸作之流亚也。"
——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艺术特色:

  • 双线结构:明写月夜听笙之实景,暗含求仙问道之虚想
  • 通感妙用:"吸灵气"触觉、"鸾鹤情"视觉与笙声听觉交织
  • 时空折叠:昔年尘俗与今日嵩岑形成镜像对照
  • 音画相济:每联皆可独立成画,连读则成山水长卷

按: 此诗作者刘希夷,善以绵缈之思运清刚之气,此篇较《代悲白头翁》更显空灵,堪称初唐仙音诗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