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

2025年07月05日

清洛浮桥南渡头,天晶万里散华洲。晴看石濑光无数,
晓入寒潭浸不流。微云一点曙烟起,南陌憧憧遍行子。
欲将此意与君论,复道秦关尚千里。

希夷

译文

清洛浮桥南渡头
在清澈的洛河浮桥南边的渡口
天晶万里散华洲
天空澄澈,万里无云,阳光洒在华洲大地上
晴看石濑光无数
晴天里,石滩上的水波闪烁着无数光芒
晓入寒潭浸不流
清晨的寒潭水面如镜,仿佛静止不流
微云一点曙烟起
天边一抹微云,曙光中轻烟袅袅升起
南陌憧憧遍行子
南边的小路上,行人匆匆,络绎不绝
欲将此意与君论
我想把心中的感慨与你诉说
复道秦关尚千里
可转念一想,你前往的秦关还在千里之外

词语注释

洛中:指洛阳一带
濑(lài):急流,这里指石滩上的水流
憧憧(chōng chōng):往来不绝的样子
秦关:指函谷关,古代通往关中的要道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城,洛水如一条碧色丝绦蜿蜒东去。开元盛世的阳光洒在天津桥上,桥墩处还残留着隋炀帝时代龙舟巡游的凿痕。彼时刘希夷正执剑游历两京,眼见新科进士们打马过天街,忽然在渡口遇见将西行入秦的故人殷四。

洛水在晴空下泛着细碎的金光,恍若当年西晋潘岳《闲居赋》中"微雨新晴,六合清朗"的景致。石濑溅玉的声响里,隐约能听见西域商队驼铃的余韵——那是丝绸之路的繁华从长安一直蔓延到东都的证明。诗人捻起一片柳叶,想起汉唐以来多少士子在这条官道上"憧憧往来",或求功名或戍边关,把青春碾作尘土。

寒潭不流的意象暗合着隋唐运河体系的水工智慧,而"秦关千里"的喟叹里,藏着初唐诗人对关中腹地特有的政治想象。当盛唐的晨光穿透终南山色,这首即兴口占的送别诗,便成了开元全盛日文人交游的一个生动切片——在科举制度完善的时代,士人的离别总带着对庙堂的向往与对江湖的眷恋。

赏析

诗人以洛水为画卷,用"清洛浮桥"开篇,既点明送别地点,又以"浮"字暗喻人生漂泊。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特别赞赏"天晶万里散华洲"之句,称其"以水晶喻天色,化虚为实,见唐人炼字之功"。

"晴看石濑光无数"与"晓入寒潭浸不流"构成精妙对仗。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光无数'状晴日波光之绚烂,'浸不流'写月影沉潭之静谧,一动一静间,见造化之工。"那闪烁的波光与凝固的月影,恰似诗人既为友人前程欣喜又因离别怅惘的复杂心绪。

颈联"微云一点曙烟起"转入黎明送别场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一点'与'遍'形成强烈对比,既见晨光熹微之态,又显行人络绎之状。"南陌上"憧憧"人影,既实写早行旅人,又暗含《周易》"憧憧往来"的典故,暗示人生奔波的普遍境遇。

尾联"复道秦关尚千里"突然拉开空间距离。文学史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从洛水晴月到千里秦关,地理跨度带来情感张力。'尚'字尤妙,既写路途遥远,又含前路未卜之忧。"那欲说还休的叮咛,化作对漫长旅途的深沉凝望。

全诗以晶莹月华为情感底色,清代学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称其"得澄澈之境而不失浑厚"。洛水的柔波与秦关的峻险,近处的相知与远方的未知,在曙色烟岚中交织成唐代送别诗中独具韵味的篇章。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希夷(刘希夷)此作,如初日芙蕖,自然可爱。'晴看石濑光无数,晓入寒潭浸不流'二句,状晴月之景入神,光影浮动处,自见唐人气象。"其评点道出诗中光影交错的妙境,石上急流与深潭静水的对比,恰似离人心中激荡与凝滞的交织。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赏析尾联:"'复道秦关尚千里'一语,将洛中月色与秦关征途勾连,空间延展中见时间永恒。希夷善以景语作情语,此等结句,正如江上青峰,余味悠远。"点明诗人通过空间距离的渲染,将送别之情升华至人生境遇的哲思层面。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则从意象组合角度评述:"'微云一点'与'南陌憧憧'形成精妙对照,天上孤云,地上行人,广袤天地间的微小与众多,皆笼罩在晴月清辉之下。此种构图手法,已开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先声。"揭示出诗中蕴含的绘画美感与宇宙意识。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独赏起句:"'清洛浮桥'四字,便是一幅金碧山水。唐人送别诗多悲切,此独以晶华万里开篇,离情在朗照中愈显深沉,所谓'以乐景写哀'者,于此可见一斑。"此评深刻指出诗人以明媚景象反衬离愁的艺术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