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细雨濡湿了建安年间的竹简,当曹丕在铜雀台上宴饮赋诗时,他的胞弟曹植正以墨为锄,在素绢上栽种着这株《孤松》。建安二十二年那场瘟疫的阴霾尚未散尽,邺城宫阙的琉璃瓦上还凝着建安风骨的寒霜。
七子凋零后的文坛,恰似"蚕月桑叶青"转瞬成"零落从此始"的谶语。曹植以三河文士的健笔,将汉末群雄逐鹿的乱局,凝作南涧孤松"皓雪朝夜零"的剪影。那"不叹东流水"的孤直,分明是他在鄄城封地,面对兄长猜忌时挺直的脊梁。
"耻受秦帝封"处墨迹尤深,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代汉的钟声犹在耳畔。松针般的笔锋刺破绢帛,露出太和年间求自试而不得的隐痛。洛水边的宓妃化作了"美人何时来"的怅望,而"樵采无知音"的寂寥里,响着与吴质书信中"斩泗滨之梓以为筝"的共鸣。
这株松终成魏晋风度的图腾。当嵇康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时,人们忽然读懂"清泠有真曲"的决绝;阮籍醉卧酒垆时,衣襟上沾的正是"幽径委绿苔"的月光。建安的风骨,正始的清音,都在这"弃捐广厦材"的深涧里,生长成唐诗中"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的千年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