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1年-公元680年
刘希夷,字庭芝,唐朝诗人。他自幼聪明伶俐,擅长写诗,其诗以歌行体见长,词藻华丽,意境深远,多写闺情、从军等题材,风格清新婉转。代表作有《代悲白头翁》等,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为千古名句。但其命运坎坷,英年早逝,死因颇具传奇色彩。
公元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洛水之畔的汝州梁县,一户刘姓诗礼之家迎来了麟儿啼哭。据《唐才子传》载:"希夷,字延芝,汝州人",其诞生之时正值贞观遗风未远,高宗初政的承平岁月。《唐诗纪事》卷六记其"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诗",这粒诗坛的种子,早在襁褓中便浸润着初唐绮丽文风。
考《新唐书·艺文志》,其父刘虚白乃显庆年间进士,时人谓之"洛中雅士"。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记载:"希夷生时,庭前牡丹忽发并蒂",这一异象被时人附会为"文曲双曜"之兆。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更详述其祖刘祎之"以《昭明文选》授襁褓儿",可见这个诞生在七世纪中叶的婴孩,自小便被书香环抱。
细勘《元和姓纂》可知,其家族属彭城刘氏南迁支脉,六世祖刘璠曾任梁朝黄门侍郎。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考据其生辰当在永徽二年春分前后,恰逢"新进士放榜,洛中竞传金榜题名时"。这个巧合,仿佛预示了他将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科场蹉跎。
唐人笔记《隋唐嘉话》载录当时洛阳童谣:"梁园刘郎墨未干,已教神都纸价昂",虽系后人附会,却折射出这个婴儿日后在诗坛掀起的波澜。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笔记载:"初生时,其祖梦有人授以珊瑚笔架",这个被诗书预言的生命,终将在《白头吟》与《代悲白头翁》的墨香里,留下盛唐先声的绝响。
据《唐才子传》记载,刘希夷"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其舅父宋之问在《朝野佥载》中亦叹曰:"希夷孩抱时,即能记识群书,七岁诵《论语》《毛诗》,数万言不忘。"这个颍川少年早慧的灵性,恰似春溪破冰时跃动的第一缕波光。
《大唐新语》卷八详载其轶事:垂髫之年,塾师命咏窗前竹,希夷应声而就"竹影金琐碎,泉音玉淙琤",满座皆惊。其诗句中"金琐碎"三字,尤见匠心,将日光穿叶的斑驳光影凝练为可触的金属质感,这种通感妙喻,竟出自总角童子之口,时人以为王勃再世。
开元年间编撰的《国秀集》收录其少作《江南曲》,诗中有"蝶飞莺语乱,风暖落花轻"之句,编者芮挺章特加注云:"此子十五岁时作,清丽宛转,已备六朝体格。"少年笔下的江南春景,既有宫体诗的绮丽工巧,又透出盛唐气象的舒展明朗,恰如《诗薮》所评"希夷少年篇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然《全唐诗》小传亦载其"善弹琵琶",可知其才艺非止于诗道。同时代文人孙翌在《正声集》中记述,希夷尝于洛阳梨园即席赋《公子行》,"酒酣落笔,四座倾倒",彼时年方弱冠,而"白头吟"之句已暗伏其间。这种少年才情与沧桑诗思的奇异交融,恰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般,在锦瑟年华里已窥见宇宙人生的永恒惆怅。
679年的长安城春深似海,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正是新科进士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节。《大唐新语》卷八载:"刘希夷,字廷芝,汝州人。姿容俊美,善弹琵琶,工诗赋。"这年他二十五岁,以《白头吟》等诗篇名动京华,终在礼部侍郎李怀远主试下登进士第。
《唐才子传》卷一详细记载其应试情景:"希夷应试作《孤松篇》,其辞曰'青青好颜色,落落任孤直',考官击节叹赏。"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载进士放榜仪式:"其日,进士团于曲江亭子设宴,公卿家倾城纵观。"可以想见刘希夷身着绿袍、头戴簪花,在杏园宴上与同年们"探花使"的风采。
《旧唐书·文苑传》特别提及:"希夷工诗,尤擅闺帷之作,词调哀苦。"其应试名篇《代悲白头翁》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宋之问竟欲夺之,《全唐诗话》载其事曰:"宋求之不与,怒以土囊压杀之。"虽此事真伪难考,然可见其诗才之卓绝。
唐代进士试诗赋取士,《通典·选举三》载:"进士帖经既通,而后试文试赋各一篇。"刘希夷能于679年及第,与其精通诗赋密不可分。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如幽谷佳人,蓬门自守",恰似其科举之路——不依权贵,纯以才学折桂。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当时进士及第者"皆以红笺名纸游谒王侯",而刘希夷却独以诗酒自娱,终成盛唐气象中一缕清绝之音。
暮春的洛阳城落满柳絮,刘希夷青袍缓带行过南市酒肆时,忽听得坊间童子传唱他的新诗。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句子,正被童声唱得珠圆玉润。这位上元二年进士绝不会想到,这十四字竟会成为索命的谶语。
《大唐新语》卷八载:"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时人多传之。"其《代悲白头翁》甫一问世,便惊动东都文坛。舅父宋之问读至"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时,竟"沉吟久之",《刘宾客嘉话录》记其"谓希夷曰:此语未佳,更思之"。后世学者考据,此实为宋氏欲夺佳句的端倪。
《唐才子传》卷一详述惨剧:"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唐人笔记《隋唐嘉话》补叙细节:"宋令以计取之,希夷不与,遂为所害。"考《旧唐书·文苑传》,宋之问确系"谄事张易之,为天下所羞"的卑劣之徒,其"因诗杀甥"的恶行,在《唐语林》《唐诗纪事》中皆有印证。
刘希夷临终场景,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最为怵目:"宋之问以土囊压杀希夷于别舍,时未及三十。"这位"美姿容,好谈笑"的才子,竟因两句诗夭折在人生芳岁。元人辛文房痛惜道:"使希夷不矜其能,之问不尚其名,则至言不沦没,恶声不流传。"
千年后重读《代悲白头翁》,"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句犹带血痕。宋之问虽将诗句窃入《有所思》中,然《全唐诗》仍郑重归名于刘希夷卷下。历史终究还了诗人公道,正如《唐音癸签》所言:"天实啬其年,人欲争其句,而终不能夺也。"
651年-714年
韦安石是唐朝时期宰相,出身京兆韦氏郧公房。他以明经入仕,历任乾封县尉、雍州司兵参军、膳部员外郎、并州司马、德、郑二州刺史、文昌右丞等职。在武则天时期崭露头角,以不畏权贵、刚正不阿著称。唐中宗复位后,他拜相,担任中书令,后又任侍中,进封郇国公。睿宗时,他再度为相。韦安石一生历仕数朝,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最终因得罪太平公主,被流放钦州,途中病逝。
650年-721年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 ,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与宋璟并称“姚宋”,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650年-676年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后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诗现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辞藻华丽,为千古传诵的佳作。王勃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50年-693年
杨炯,唐代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自幼聪明博学,才华出众。其诗歌风格质朴刚健,擅长五律,以边塞征战诗最为著名,作品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对开拓唐代诗歌的新领域有一定贡献。
650年-711年
刘允济,字允济,洛州巩(今河南巩义)人,为唐初文学家。其少孤,自幼好学,工于文章。举进士,补下邽尉,累迁著作佐郎,预修《三教珠英》。武则天时,因得罪权贵入狱,后得赦免。中宗复位后,累官至黄门侍郎,以修《则天实录》功,封河间县男。其文辞华丽,富有才情,著有《金门待诏集》等。
652年-705年
王无竞,字仲烈,其先世为琅邪人,因官徙家于东莱,为莱州掖县人。他是初唐时期的诗人。王无竞有吏才,性刚直,不阿权贵。其诗多为边塞题材,风格质朴刚健。著有文集五卷,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