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归山

2025年07月05日

归去嵩山道,烟花覆青草。草绿山无尘,山青杨柳春。
日暮松声合,空歌思杀人。

希夷

译文

归去嵩山道
踏上归隐嵩山的小道
烟花覆青草
繁花如烟,覆盖着青青草地
草绿山无尘
芳草碧绿,山间一尘不染
山青杨柳春
青山郁郁,杨柳依依春意浓
日暮松声合
暮色中松涛阵阵相和
空歌思杀人
独自高歌,愁思令人断肠

词语注释

嵩山(sōng shān):五岳之一,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市北
烟花:此处指山间繁花盛开的景象
空歌:独自放歌,空有高歌之意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王维仕途受挫,深感宦海浮沉,遂生归隐之念。嵩山自古为隐逸圣地,其幽深清远的山水之境,正契合诗人此时心境。此诗或作于王维初次隐居嵩山时,以简淡笔墨勾勒山色,却暗含复杂情思。

"烟花覆青草"之句,既写春日嵩山芳草萋萋、山花烂漫的实景,亦暗用《楚辞》"春草生兮萋萋"的别离意象。盛唐文人常以绚烂春景反衬孤寂,王维此处铺陈青草、杨柳、松声等意象,实则为末句"思杀人"的激烈情感作铺垫。

考《旧唐书》载,王维早年丧妻,中年又遭李林甫排挤。诗中"日暮松声"化用陶渊明"抚孤松而盘桓"的典故,而"空歌思杀人"则陡然转入建安风骨的悲慨,折射出诗人表面归隐山林,内心仍激荡着未能忘世的苦闷。这种矛盾心理,正是盛唐文人"终南捷径"文化心态的微妙体现——嵩山青绿无尘的表象下,始终回荡着仕与隐的双重奏。

赏析

《归山》以简淡笔墨勾勒出嵩山春景,却暗含深沉的生命哲思。开篇"归去嵩山道"五字,便确立了全诗"回归"的母题。王维研究专家陈铁民指出,这种直抵本心的开篇方式,正是盛唐山水诗"即目即道"的典型表现,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烟花覆青草"的意象群构成视觉的蒙太奇: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特别赏析,这里的"覆"字以动态动词凝固时空,将转瞬即逝的烟花与恒常青草并置,暗喻生命绚烂与永恒的辩证。后联"草绿山无尘"更以禅意笔法,叶嘉莹先生曾评点此句"洗净六朝铅华",青翠欲滴的色彩中可见诗人澄明心境。

日暮时分的转折尤具深意。"松声合"的听觉意象,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在《诗里特别有禅》中解析,这是将庄子"天籁"之说诗化,松涛的自然和声实为宇宙律动的显现。而结句"空歌思杀人"的陡峭收束,《唐诗鉴赏辞典》认为此处的"杀"字绝非暴力,而是指极致的精神震撼,如同禅宗"悬崖撒手"的顿悟。

全诗在空间上形成精妙结构:从山道到青草,由杨柳至松林,文学史家袁行霈指出,这种由近及远再及高的视线移动,实为心灵境界的层层提升。时间维度上则构成朝暮循环,暗合道家"周行不殆"的宇宙观。在盛唐山水诗"以形写神"的传统中,此诗堪称"咫尺万里"的典范。

点评

此诗如清溪漱玉,五言短制中自具山水长卷之妙。昔王摩诘论画谓"咫尺应须论万里",此作正得其三昧——"烟花覆青草"五字,便写尽春山氤氲之气,青绿设色中暗藏流动的烟光,较之李思训金碧山水更见生机。

苏东坡曾言:"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诗末联"日暮松声合,空歌思杀人",非但绘出松涛与暮色的立体交响,更以"空歌"二字作留白,使人想起司空图《诗品》"遇之匪深,即之愈稀"的冲淡境界。严沧浪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者,此等句足以当之。

刘辰翁评点唐人绝句时尝云:"眼前景致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看"草绿山无尘,山青杨柳春"二句,纯用白描而境界全出,恰如郭熙《林泉高致》所言"春山澹冶而如笑"。这般天然语,非胸次玲珑者不能道得。

结句"思杀人"三字尤耐咀嚼,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中曾特别指出:"唐人以杀字入诗,往往作极至语,非真谓杀戮也。"此处化刚烈为苍茫,与王右丞"日色冷青松"异曲同工,皆在空寂中见生命震颤。王船山《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正得此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