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谒汉世祖庙

2025年07月05日

舂陵气初发,渐台首未传。列营百万众,持国十八年。
运开朱旗后,道合赤符先。宛城剑鸣匣,昆阳镝应弦。
犷兽血涂地,巨人声沸天。长驱过北赵,短兵出南燕。
太守迎门外,王郎死道边。升坛九城陌,端拱千秋年。
朝廷方雀跃,剑珮几联翩。至德刑四海,神仪翳九泉。
宗子行旧邑,恭闻清庙篇。君容穆而圣,臣像俨犹贤。
攒木承危柱,疏萝挂朽椽。祠庭巢鸟啄,祭器网虫缘。
怀古江山在,惟新历数迁。空馀今夜月,长似旧时悬。

希夷

译文

舂陵气初发
舂陵的王气初现端倪
渐台首未传
渐台的故事尚未传扬
列营百万众
百万雄师列阵成行
持国十八年
执掌朝政十八载长
运开朱旗后
时运开启赤旗飘扬
道合赤符先
天道应和赤符瑞象
宛城剑鸣匣
宛城宝剑匣中鸣响
昆阳镝应弦
昆阳箭镞弦上飞芒
犷兽血涂地
猛兽鲜血染红土壤
巨人声沸天
巨人怒吼震彻穹苍
长驱过北赵
铁骑长驱横扫北赵
短兵出南燕
短兵相接直指南燕
太守迎门外
太守恭迎城外路旁
王郎死道边
王郎毙命荒野道旁
升坛九城陌
登坛祭天九衢通敞
端拱千秋年
垂拱而治万世流芳
朝廷方雀跃
满朝欢腾如雀跃
剑珮几联翩
剑珮铿锵舞翩跹
至德刑四海
至高德行抚四海
神仪翳九泉
神圣仪容荫九泉
宗子行旧邑
皇族巡行故城垣
恭闻清庙篇
虔听清庙颂歌传
君容穆而圣
君主威仪肃穆庄严
臣像俨犹贤
臣子仪态恭谨贤良
攒木承危柱
丛木支撑危柱斜
疏萝挂朽椽
藤蔓缠绕朽椽悬
祠庭巢鸟啄
祠院鸟雀啄檐角
祭器网虫缘
祭器蛛网虫迹连
怀古江山在
追忆往昔江山依旧
惟新历数迁
唯有历法新篇更迭
空馀今夜月
空留今夜明月光
长似旧时悬
永如往昔挂穹苍

词语注释

舂陵(chōng líng):汉光武帝刘秀故乡,借指帝王发迹之地
渐台(jiān tái):汉代台名,此处代指未彰显的功业
赤符(chì fú):红色符瑞,象征天命所归
镝(dí):箭头,特指响箭
犷兽(guǎng shòu):凶猛的野兽,喻指凶残敌军
端拱(duān gǒng):端坐拱手,形容无为而治
翳(yì):遮蔽,荫庇
宗子(zōng zǐ):皇族子弟
椽(chuán):屋顶承瓦的木条
历数(lì shù):天命气运,朝代更替的次序

创作背景

诗词《谒汉世祖庙》创作背景

暮春的舂陵,风烟俱净。诗人驻足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庙前,但见古木萧森,苔痕侵阶,一缕夕照斜映在斑驳的碑碣上。这座曾见证"昆阳之战"神话的庙宇,此刻正以残损的檐角勾勒着历史的轮廓。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在舂陵故地建世祖庙。当年"列营百万众"的壮阔,化作《后汉书》中"朱旗南指"的记载;"昆阳镝应弦"的传奇,凝固成《东观汉记》里"陨星如雨"的片段。诗人抚摸着庙前石兽,指尖传来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平定蜀地时的金戈余响——那场让"巨人声沸天"的战役,最终成就了"端拱千秋年"的中兴盛世。

祠堂梁木间,野鸟正啄食着蛛网密布的祭器。这令人想起范晔笔下"明慎政体,总揽权纲"的明君,如今神仪却深翳九泉。诗人注意到,腐朽的椽柱间尚缠绕着几茎青萝,恰似《续汉书》记载的祥瑞:"赤符受命,朱英萌牙"。当年王郎首级悬于道旁的烽烟,与今日"朝廷方雀跃"的升平,在月光下叠合成双重镜像。

夜露渐浓时,诗人独对"长似旧时悬"的汉月,将班固《东都赋》"系唐统,接汉绪"的咏叹,化作"怀古江山在"的苍茫。那些被《资治通鉴》反复传写的运筹帷幄,此刻都沉寂在虫蛀的简牍里,唯有檐角铁马,仍在风中敲打着光武帝"至德刑四海"的永恒晨钟。

赏析

诗人以沉郁顿挫的笔触勾勒光武帝刘秀的创业史诗。开篇"舂陵气初发"化用《后汉书》"光武初起舂陵"的典故,以地灵喻人杰,"渐台"意象暗指更始政权未稳之际,英雄已在乱世崭露头角。军事意象群如"列营百万""宛城剑鸣""昆阳镝应"重现昆阳之战的壮阔,钱仲联《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评此"如闻金戈铁马之声,具见史笔峥嵘"。

中段转入政权建构的书写,"升坛九城陌"对应《东观汉记》中光武帝鄗邑称帝的记载,"端拱千秋年"则暗含班固《典引》"冠德百王"的赞颂。沈德潜《古诗源》特别称许"朝廷方雀跃"六句:"写中兴气象如在目前,而'神仪翳九泉'句陡转,为下文沧桑之变蓄势"。

后段以蒙太奇手法切换时空:宗庙中"攒木承危柱"的衰颓与昔日"君容穆而圣"的庄严形成强烈反差。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此处的建筑意象:"危柱朽椽喻历史沧桑,鸟啄虫缘见人事代谢,较之鲍照《芜城赋》更显凝练"。末联"空馀今夜月"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而翻出新意,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谓之"以永恒之月反衬人世变迁,得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神韵而更具苍凉质感"。

全诗在历史纵深中构建多重对比:开国时的金戈铁马与庙宇的破败寂寥,朝廷的"剑珮联翩"与祭器的蛛网尘封。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认为这种结构"深得杜甫《咏怀古迹》笔法,在时空交错中完成对英雄业绩的凭吊与沉思"。诗人最终将个体生命纳入宇宙永恒之思,使怀古诗升华为对历史规律的哲学叩问。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此诗曰:
"以汉世祖开国气象发端,骤如风雨骤至,'列营''持国'二句,已见吞吐山河之势。中段'剑鸣匣''镝应弦'诸联,金戈铁马之声可裂金石,而'犷兽''巨人'之喻,尤得光武昆阳之战神髓。"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
"后段'攒木''疏萝'数语,忽转凄清,宗庙黍离之悲隐现笔底。结句'空馀今夜月',以亘古不变之月反衬人世沧桑,得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遗响,而沉郁过之。"

当代文史大家钱仲联先生《梦苕庵诗话》有云:
"此诗骨力遒劲处似老杜,'长驱''短兵'一联,具见章法开阖。至若'君容穆圣''臣像俨贤'十字,肃穆之气透纸背,非胸藏《汉书》精髓者不能道。末四句化用《诗经·黍离》意境,而'历数迁''旧时悬'之对照,尤显历史虚无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