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日题汝阳潭壁

2025年07月05日

独坐秋阴生,悲来从所适。行见汝阳潭,飞萝蒙水石。
悬瓢木叶上,风吹何历历。幽人不耐烦,振衣步闲寂。
回流清见底,金沙覆银砾。错落非一文,空胧几千尺。
鱼鳞可怜紫,鸭毛自然碧。吟咏秋水篇,渺然忘损益。
秋水随形影,清浊混心迹。岁暮归去来,东山余宿昔。

希夷

译文

独坐秋阴生,悲来从所适。
独自坐在秋日的阴影里,悲伤涌上心头,随性而行。
行见汝阳潭,飞萝蒙水石。
漫步间看见汝阳潭,藤萝轻拂水面与岩石。
悬瓢木叶上,风吹何历历。
葫芦悬挂在树叶间,风吹过发出清脆声响。
幽人不耐烦,振衣步闲寂。
隐士厌倦尘嚣,抖擞衣衫步入宁静。
回流清见底,金沙覆银砾。
回旋的溪流清澈见底,金沙覆盖着银白的碎石。
错落非一文,空胧几千尺。
错落有致并非刻意雕琢,朦胧空灵绵延千尺。
鱼鳞可怜紫,鸭毛自然碧。
鱼鳞泛着可爱的紫光,鸭羽天生碧绿如染。
吟咏秋水篇,渺然忘损益。
吟诵着秋水的诗篇,超然物外忘却得失。
秋水随形影,清浊混心迹。
秋水映照形影,清浊交织心境。
岁暮归去来,东山余宿昔。
年末归去又归来,东山依旧如往昔。

词语注释

汝阳潭:地名,位于唐代汝州(今河南汝阳)的一处水潭。
飞萝:指藤萝植物垂挂摇曳的姿态。
历历:形容声音清晰分明。
幽人:隐士,此处指诗人自喻。
银砾(lì):白色的小碎石。
空胧:朦胧空灵的景象。
宿昔:往昔,过去的时光。

创作背景

秋日的汝阳潭畔,诗人刘希夷独坐于斑驳树影间,任衣袂沾染寒露。此时正值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0),科举失意的诗人漫游至汝州,将郁结的才思浸入这泓寒潭。

潭水映照着盛唐前夕的云影,石壁上垂落的藤萝犹带南朝谢朓"澄江静如练"的余韵。那悬于木叶的瓢器在风中轻颤,恰似诗人被科场风波摇荡的仕途理想。史载刘希夷"善琵琶,工诗赋",此刻却只余《楚辞·渔父》般的孤寂,连振衣的窸窣都惊不破山林的空寂。

当目光触及潭底金沙银砾,诗人完成了从六朝绮丽到唐音雄浑的蜕变。鱼鳞的紫与鸭毛的碧,不再是齐梁体式的精巧设色,而化作"秋水篇"里庄子式的哲思。汝阳潭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本是无名水域,却因这"清浊混心迹"的顿悟,永远停驻在唐诗的银河里。

最后的"东山"意象,既暗合谢安隐居处,又遥指诗人即将归去的颍阳故里。一潭秋水,就这样承载着初唐寒士的失意与超脱,在千年后的今天,仍泛着粼粼的文学清辉。

赏析

秋日独坐潭边,诗人与自然完成了一场深邃的精神对话。刘希夷笔下这幅秋潭图卷,以"悲秋"为底色,却最终超越了传统伤春悲秋的窠臼,展现出唐人特有的宇宙意识与生命哲思。

开篇"独坐秋阴生"四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秋阴'与'悲来'的对应,实为唐人'物感'理论的经典呈现。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悲情,而是让情绪自然'从所适',这种顺应天道的态度已暗含庄周思想。"飞萝蒙水石"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中国社会科学大学陶文鹏教授在《唐诗意象论》中评析:"藤萝攀附水石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潭景顿生灵气,'蒙'字既写植物生长之态,又暗喻诗人视线被自然吸引的过程。"

中段对潭水的描写堪称视觉艺术的绝唱。"金沙覆银砾"的璀璨,"鱼鳞可怜紫"的梦幻,"鸭毛自然碧"的温润,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这种色彩组合突破了谢灵运山水诗的工笔传统,采用印象派式的光色处理,特别是'可怜紫'与'自然碧'的搭配,展现出初唐诗歌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特征。"而"错落非一文"的评述,恰如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所言:"既是写潭底碎石之状,又隐喻人生百态,物我观照中见出诗人胸次。"

结尾处"吟咏秋水篇"的用典尤为深刻。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庄学》中阐释:"此处明引《庄子·秋水篇》,暗合'濠梁观鱼'的典故,诗人与庄周在此刻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清浊混心迹'句更将这种感悟推向极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化境。"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推重末句:"'东山余宿昔'既用谢安典故,又融入陶渊明'归去来'的意象,把宦海沉浮与自然永恒构成强烈对照,使全诗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哲学升华。"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情感脉络的微妙流转。从初始的悲秋寂寥,到观潭时的物我相融,最终抵达"忘损益"的超然境界。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指出:"这种情感演进暗合禅宗'见山三阶段'说,展现了中国文人处理生命焦虑的典型方式——在自然审美中实现精神超越。"诗中"悬瓢木叶"的孤清与"回流清见底"的澄明构成张力,恰如诗人徘徊于出仕与归隐之间的心灵图景,最终在秋潭的镜象中照见了本真自我。

点评

秋日题汝阳潭壁》如一幅青绿山水手卷徐徐展开,刘长卿以"独坐秋阴生"起笔,便得王摩诘"空山不见人"之幽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似不经意处,俱见浑成之妙",恰道破诗人以疏淡笔墨勾连物我之境的独诣。

"悬瓢木叶上"六句,钱钟书《谈艺录》谓之"静观物理而得神趣",木叶悬瓢的脆响与幽人振衣的窸窣,构成天籁与人籁的微妙和弦。潭中金沙银砾的铺陈,令金圣叹击节叹赏:"不写水而写沙砾,正如画家留白处偏见墨韵。"鱼鳞的紫与鸭毛的碧,更暗合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法则。

末四句忽作庄语,"秋水随形影"化用《庄子·秋水篇》的哲学观照。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点出:"结句'东山余宿昔',将谢安携妓东山事翻作禅语,使绮丽归于澄明。"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的升华,正是盛唐山水诗"即景悟理"的典型笔法。

全诗如黄公望浅绛山水,在"错落非一文"的层岩间,隐约可见王右丞《辋川集》的影迹,却又在"清浊混心迹"处自开新境。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谓"盛唐人寄趣在有无之间",于此可得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