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黄时,正是举子赴试的时节。诗人刘长卿在灞桥畔的饯别宴上,见青衫士子们"袖中新句满,行处故人稀",提笔写下这首《饯李秀才赴举》。彼时科举制度方兴未艾,"五十少进士"的荣耀牵引着无数寒门士子,如同诗中所咏鸿鹄,振翅飞向九重宫阙。
诗中"银树""金塘"之喻,暗合当时长安皇城景象。《两京新记》载大明宫含元殿前有银台门,太液池畔遍植金堤柳,这些宫廷意象与"帝乡""天门"的描写,折射出开元盛世特有的气象。然末句"穷浦雁"的自况,又透露出诗人早年屡试不第的郁结——据《唐才子传》记载,刘长卿直至天宝年间方得登第,此诗或作于其困守长安的蹉跎岁月。
在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的背景下,这类送别诗往往兼具临别赠言与行卷功能。诗中"日月天门近"的期许与"风烟夜路长"的忧思,恰似当时举子们"槐花黄,举子忙"的集体写照,既见盛唐文人昂扬意气,亦含命运未卜的淡淡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