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李秀才赴举

2025年07月05日

鸿鹄振羽翮,翻飞入帝乡。朝鸣集银树,暝宿下金塘。
日月天门近,风烟夜路长。自怜穷浦雁,岁岁不随阳。

希夷

译文

鸿鹄振羽翮,翻飞入帝乡
鸿鹄展翅高飞,振翅飞向帝都
朝鸣集银树,暝宿下金塘
清晨在银树上鸣叫,夜晚栖息在金塘边
日月天门近,风烟夜路长
日月照耀的天门近在咫尺,风烟弥漫的夜路漫长遥远
自怜穷浦雁,岁岁不随阳
可怜我这穷浦的孤雁,年年不能追随阳光

词语注释

鸿鹄(hóng hú):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羽翮(yǔ hé):鸟的翅膀
帝乡:帝都,京城
暝(míng):夜晚
金塘:富贵人家的池塘
穷浦(qióng pǔ):偏僻的水边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黄时,正是举子赴试的时节。诗人刘长卿在灞桥畔的饯别宴上,见青衫士子们"袖中新句满,行处故人稀",提笔写下这首《饯李秀才赴举》。彼时科举制度方兴未艾,"五十少进士"的荣耀牵引着无数寒门士子,如同诗中所咏鸿鹄,振翅飞向九重宫阙。

诗中"银树""金塘"之喻,暗合当时长安皇城景象。《两京新记》载大明宫含元殿前有银台门,太液池畔遍植金堤柳,这些宫廷意象与"帝乡""天门"的描写,折射出开元盛世特有的气象。然末句"穷浦雁"的自况,又透露出诗人早年屡试不第的郁结——据《唐才子传》记载,刘长卿直至天宝年间方得登第,此诗或作于其困守长安的蹉跎岁月。

在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的背景下,这类送别诗往往兼具临别赠言与行卷功能。诗中"日月天门近"的期许与"风烟夜路长"的忧思,恰似当时举子们"槐花黄,举子忙"的集体写照,既见盛唐文人昂扬意气,亦含命运未卜的淡淡愁绪。

赏析

这首诗以鸿鹄与雁的意象对比,构建了一幅壮阔而苍凉的人生图景。鸿鹄"振羽翮"的动势描写,展现出李秀才赴举时的昂扬姿态,"帝乡""银树""金塘"等华美意象层层递进,形成璀璨的视觉画卷。权威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指出:"'日月天门近'五字,将科举及第的荣耀感具象化为触手可及的天门景象,堪称盛唐气象的微缩写照。"

转折处"自怜穷浦雁"突然引入沉郁笔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点此句:"'岁岁不随阳'的孤雁,实为诗人自画像。六朝庾信《哀江南赋》'雁失群而行断'的遗响在此化作更凝练的喟叹。"两个动物意象的强烈反差,完美诠释了"士有竞进之志,我有退藏之思"的复杂心境。

诗人运用空间转换营造情感张力。近处银树金塘的富丽与远方夜路风烟的苍茫形成鲜明对照,王运熙在《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中分析:"这种由近及远的视角拉伸,暗含对仕途艰险的隐忧,'风烟夜路长'五字已为尾联的慨叹埋下伏笔。"

结句"岁岁不随阳"的循环时间意象尤为动人。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此句:"化用《楚辞·九辩》'雁雍雍而南游'的意境,以候鸟的生理习性喻指寒士的生存困境,使自然现象升华为永恒的生命缺憾。"六个平声字连用造成的绵长余韵,恰似一声穿越千年的叹息。

全诗在五言律诗的严整格律中,通过光色变幻(银树暝色)、空间腾挪(帝乡穷浦)、物象对举(鸿鹄与雁)等多重手法,构建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总结:"此诗将饯别的世俗场景提升为生命境遇的象征,使干谒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哲学深度。"

点评

此诗以"鸿鹄"起兴,气格高华,意象飞动。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曰:"'朝鸣''暝宿'一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直追建安风骨。"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叹:"'日月天门近'句,吞吐河岳之势,而结以'穷浦雁'自况,顿挫中见沉郁,子昂(陈子昂)遗响也。"

诗中"银树""金塘"之设色,尤见匠心。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指出:"金银设色本俗,然用于帝乡意象,反成富丽堂皇。此所谓'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可见诗人炼字之功。"末联"自怜"二字,钱钟书《谈艺录》解为:"突转哀音,如乐府之'卒章显志',使前文翱翔之态俱化沉湘之叹,六朝咏物法乳也。"

至若"风烟夜路长"五字,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有精妙阐发:"非实写旅途,乃心灵图景。'风烟'喻举子功名路上之迷茫,'夜路'状人生求索之孤寂,唐人科举诗中最是体贴入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