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从军行六首

2025年07月05日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
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
落日更萧条,北方动枯草。将军追虏骑,夜失阴山道。
战败仍树勋,韩彭但空老。
草枯秋塞上,望见渔阳郭。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
谁为吮痈者,此事令人薄。
目极雁门道,青青边草春。一身事征战,匹马同辛勤。
末路成白首,功归天下人。
倚剑白日暮,望乡登戍楼。北风吹羌笛,此夜关山愁。
回首不无意,滹河空自流。
黄沙一万里,白首无人怜。报国剑已折,归乡身幸全。
单于古台下,边色寒苍然。

长卿

译文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
回头望去,敌骑已合围,城下汉军兵少力微。
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
刀光剑影相对,黄云凝滞似含愁不飞。
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
手中没有寸铁兵器,空有突围之心却无能为力。
落日更萧条,北方动枯草。
落日余晖更显萧瑟,北风吹动枯草起伏。
将军追虏骑,夜失阴山道。
将军追击敌骑,深夜迷失在阴山小道。
战败仍树勋,韩彭但空老。
即使战败仍立战功,像韩信、彭越般徒然老去。
草枯秋塞上,望见渔阳郭。
秋日边塞草木枯萎,遥望渔阳城郭。
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
胡马一声嘶鸣,汉兵不禁双泪垂落。
谁为吮痈者,此事令人薄。
谁愿为人吮吸疮毒?此等事令人心寒。
目极雁门道,青青边草春。
极目远望雁门关道,边草青青又逢春。
一身事征战,匹马同辛勤。
一生投身征战,战马同尝艰辛。
末路成白首,功归天下人。
穷途末路白发苍苍,功业尽归天下人。
倚剑白日暮,望乡登戍楼。
倚剑伫立至日暮,登戍楼眺望故乡。
北风吹羌笛,此夜关山愁。
北风中传来羌笛声,今夜关山满是愁绪。
回首不无意,滹河空自流。
回首往事并非无意,滹沱河水空自流淌。
黄沙一万里,白首无人怜。
万里黄沙征战路,白发苍苍无人怜惜。
报国剑已折,归乡身幸全。
报国之剑已然折断,幸得全身归还故乡。
单于古台下,边色寒苍然。
单于古台之下,边塞景色苍茫寒冷。

词语注释

虏骑(lǔ qí):敌人的骑兵。
阴山(yīn shān):山脉名,在今内蒙古境内,古代常指北方边塞。
韩彭(hán péng):指韩信和彭越,西汉开国功臣,此处喻指立战功的将领。
渔阳(yú yáng):古郡名,在今北京密云一带,唐代边塞要地。
吮痈(shǔn yōng):用嘴吸疮毒,典出《史记》吴起为士兵吸脓故事,此处反用其意。
雁门(yàn mén):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古代军事要塞。
滹河(hū hé):滹沱河,流经山西、河北的河流。
单于(chán yú):匈奴首领的称号,此处指单于台,古代北方遗迹。

创作背景

关于《相和歌辞·从军行六首》的创作背景

盛唐边塞诗的雄浑气象中,刘长卿的《从军行六首》如一组泛着冷铁光泽的浮雕,将天宝年间的战争图景凝固成永恒的文学意象。这组诗约作于玄宗开天之际,彼时唐帝国虽国力鼎盛,却在东北、西北边境与突厥、契丹等部族频发拉锯战。诗人以乐府旧题写当代战事,延续了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的悲慨传统,又融入了盛唐特有的苍茫意境。

烽燧连天的时代幕布

"将军追虏骑,夜失阴山道"的描写,暗合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信安王李祎远征契丹的史实。唐军虽常获胜利,但正如"战败仍树勋"所讽,朝廷对边将的赏罚已现骄纵之弊。诗中反复出现的"阴山""雁门""渔阳"等地理意象,构成北疆绵延万里的防御体系,而"黄沙一万里"的壮阔与"白首无人怜"的凄楚形成巨大张力。

士卒血泪的微观叙事

诗人以"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的细节,揭露了府兵制崩坏后士兵装备匮乏的真相。天宝年间"猛士带甲眠"的窘境,在"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的传神刻画中具象化。尤其"吮痈"用吴起为士卒吸脓的典故,尖锐批判了将领与士卒的阶级鸿沟,这种批判精神在同时期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中可获共鸣。

盛唐气象的阴影面

组诗在"草枯秋塞"与"边草青青"的时空交替间,展现了战争永恒的荒诞性。"末路成白首,功归天下人"道出个体生命被宏大叙事吞噬的悲剧,而"滹河空自流"的结语,恰似李白"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的预言,在雄浑中透出安史之乱前夜特有的忧患意识。这种既见"黄云愁不飞"的沉郁,又具"报国剑已折"的悲壮的双重气质,正是盛唐边塞诗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赏析

边塞的风裹挟着黄沙与烽烟,在《相和歌辞·从军行六首》中化作六幅浸透血泪的战争长卷。诗人以刀刻般的笔触,将征人的白骨与边关的苍茫熔铸成惊心动魄的史诗意象。

"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二句,被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评为"以凝云写凝恨,较之'战酣太白高'更觉惊心"(《诗薮》)。那凝固在空中的愁云,恰似将士们悬在刀尖的命运,连天地都为之屏息。而"手中无尺铁"的突围,则暗合《史记·项羽本纪》中"无一人还"的悲壮,清代沈德潜谓之"十字写尽绝境,较曹孟德'白骨露于野'更见惨切"(《唐诗别裁》)。

诗中时空的流转尤具匠心。从"落日萧条"到"边草青青",再至"倚剑白日暮",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指出:"四时景物皆著征人血色,春草不绿蓟北,秋雁空过阴山"。特别是"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的细节,令近代学者闻一多惊叹:"马嘶如裂帛,泪落似抛珠,物我互感中见人性至情"(《唐诗杂论》)。

诗人对功名的解构尤为深刻。"战败仍树勋"与"功归天下人"形成巨大反讽,清代纪昀认为此暗用李广难封典故:"非但刺赏罚不明,更揭破战争本质之荒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报国剑已折,归乡身幸全"二句,钱钟书先生解析为:"折剑喻理想陨落,幸存写现实荒诞,较之鲍照'弃席思君幄'更显沉痛"(《谈艺录》)。

终篇"单于古台下,边色寒苍然",以亘古不变的寒色收束全篇。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评点:"此九字将六首征戍之悲升华为永恒的人类困境,与李华《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异曲同工。"那苍茫的边色里,凝固着无数未归的灵魂,也沉淀着诗人对战争最深的诘问。

点评

名家点评

《唐诗别裁》评其一: "『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十字写尽沙场肃杀,愁云凝滞处,正是剑气纵横时。末句『徒欲突重围』,壮士悲歌,字字凝血。"

明·钟惺《唐诗归》论其二: "『战败仍树勋』五字翻尽古来功名案,韩彭老将,不及败军之骨。『北方动枯草』句,莽苍中自见天风海雨之势。"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析其三: "胡马汉兵,互映成绝。『泪双落』较之『愁不飞』更进一层,非身历边塞者不能道。末句用吮痈典而反其意,刺世之深,尽在言外。"

宋·刘辰翁《须溪评诗》赞其四: "『功归天下人』五字抵得《出师表》全篇。边草青青与功成白首对看,一生一死,一荣一枯,史笔如铁。"

元·方回《瀛奎律髓》评其五: "『羌笛』『关山』本是常语,着『北风』『此夜』便觉万里苍茫。结句『滹河空流』,似写水声,实写剑鸣。"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总论: "六首如六幅塞上屏风,黄沙白刃为骨,枯草羌笛为魂。末章『报国剑折』呼应首章『手中无铁』,始知『边色寒苍』原是英雄眼底亘古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