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巫山望不极,望望下朝雰。莫辨啼猿树,徒看神女云。
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沾裳即此地,况复远思君。

照邻

译文

巫山望不极
巫山高远望不到尽头
望望下朝雰
望啊望,只见晨雾弥漫
莫辨啼猿树
分不清哪棵树传来猿啼
徒看神女云
空望着神女峰上的云霞
惊涛乱水脉
惊涛骇浪搅乱了水流的脉络
骤雨暗峰文
骤雨使山峦的纹路变得昏暗
沾裳即此地
衣裳被沾湿就在这地方
况复远思君
更何况还在远方思念着你

词语注释

朝雰(zhāo fēn): 早晨的雾气
神女: 指巫山神女峰,传说中神女瑶姬居住的地方
水脉: 水流的走向或脉络
峰文: 山峦的纹理或轮廓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巫山高创作背景

暮霭沉沉处,楚地云烟自《高唐》《神女》二赋中氤氲千年,终在初唐诗人笔下凝成这首《巫山高》。此诗属汉乐府旧题,本为军旅凯歌,至南朝时渐染江南烟水气,及至唐代,沈佺期、卢照邻等皆有所作,而此篇尤以空灵缥缈之笔,将巴蜀巫峡的山水神话与人间情思绾作一处。

地理与神话的叠影
巫山十二峰峙立长江之畔,自战国宋玉《高唐赋》叙楚王梦会神女后,"朝云暮雨"便成千年意象。诗中"莫辨啼猿树,徒看神女云"正是化用此典——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怆,与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幻渺,在云雾缭绕的山峦间交织。六朝《鼓吹曲辞》中已有"巫山高,高以大"的质朴咏叹,而此诗更以唐人特有的精微体物,将神话地理转化为心理图景。

羁旅与相思的双重奏
"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二句,暗合盛唐前夜文人的行役之苦。考《旧唐书·音乐志》,鼓吹曲本为"天子宴群臣"所用,然此诗却透露出典型的客愁情绪。诗人或许沿长江水道入蜀,见巫峡湍急如雷、雨幕蔽天的险峻,遂以"沾裳"呼应古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更将湿冷的衣裳与"远思君"的灼热情思构成张力,延续了乐府诗"缘事而发"的传统。

六朝余韵与唐音新声
诗中"望不极""下朝雰"的句式,犹带南朝谢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澄明感,而"乱水脉""暗峰文"的炼字已见唐人格律精严之态。值得注意的是,《乐府诗集》将此篇归入"鼓吹曲辞",实则已褪去横吹戎马的刚健,转而以吴声西曲的婉转,完成对汉魏风骨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巫山云雾终将化作唐诗中一缕永恒的怅惘。

赏析

这首《巫山高》以迷离的云雾开篇,将巫山的神秘气质渲染得淋漓尽致。"望不极"三字,恰如南朝文论家钟嵘《诗品》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未睹山形而先感其巍峨。朝雰(晨雾)的流动感通过叠字"望望"展现,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类手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诗中"啼猿树"与"神女云"构成精妙对仗,前者化用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后者暗含宋玉《高唐赋》的瑰丽想象。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将听觉的凄清与视觉的缥缈熔铸成惆怅的意境"。

颈联笔锋陡转,以"惊涛""骤雨"打破静谧。明代胡应麟《诗薮》特别推崇"乱水脉""暗峰文"的炼字之功:"'乱'字写尽江流湍急之态,'暗'字道出山色晦明之变"。水纹与山纹的意象交织,暗喻诗人纷乱的心绪。

尾联"沾裳"二字双关,既是巫山烟雨沾衣,又是思君泪落湿襟。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代文学丛考》中解析:"此地即远方"的空间悖论,深化了"远思君"的情感张力。全诗最终回归乐府传统主题——山水阻隔中的相思,但比汉乐府《巫山高》原作更添文人诗的含蓄蕴藉。

整首诗如一幅水墨长卷,近景的猿树、中景的云雨、远景的山形层层推进。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鉴赏篇》中总结其艺术成就:"将地理的巫山转化为心理的巫山,使自然景观成为情感密码的载体"。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正是盛唐山水诗向抒情诗过渡的典型范例。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
    "起句'巫山望不极'已有苍茫入画之意,'朝雰'二字更添缥缈。后联'啼猿树'与'神女云'虚实相生,令巫山十二峰如在雾縠中隐现,真得楚骚遗韵。"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惊涛'二句状峡江雨景如刀劈斧削,'乱'字写水势激荡,'暗'字绘雨幕遮山,字字有雷霆万钧之力。末句'沾裳'化用《九歌·湘君》'涕泗滂沱'典故,将羁旅之思与巫山云雨浑融无间。"

  3.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析:
    "此诗以'望'字为眼,由远及近,由实转虚。'莫辨''徒看'透出怅惘,而'况复远思君'一语,将山水之叹引向人间别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4. 当代学者叶嘉莹《灵谿词说》补议:
    "诗中'神女云'与'远思君'形成微妙互文——宋玉《高唐赋》的朝云意象在此被解构为阻隔与思念的双重象征,六朝乐府的绮丽至此转为唐音的深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