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游昌化山精舍》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诗人拾级而上昌化山麓,但见古刹飞檐隐现于烟岚之间。这座始建于南朝梁代的精舍,历经三百载风雨依然梵音袅袅——当年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校勘《文选》,山石上犹见墨砚残痕。
诗人驻足山门前,触摸着唐代重修时留下的莲花柱础。彼时佛教鼎盛,香客络绎如云,而今石阶生苔,唯闻钟磬与松涛相和。此情此景令其顿悟:那"宝地乘峰出,香台接汉高"的巍峨气象,不过是红尘中人为抵达"真途"而筑的阶梯。山风拂过经幡,将"稍觉真途近,方知人事劳"的慨叹,吹散在晚唐的残照里。
(按:昌化山精舍在今杭州临安区,唐代属江南东道杭州余杭郡。诗中"接汉高"既喻建筑雄伟,又暗合汉代佛教初传中土之典,体现诗人对佛教中国化历程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