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昌化山精舍

2025年07月05日

宝地乘峰出,香台接汉高。稍觉真途近,方知人事劳。

照邻

译文

游昌化山精舍
游览昌化山的佛寺
宝地乘峰出
佛寺如宝地般依山而建,耸立峰巅
香台接汉高
香台高耸入云,仿佛与银河相接
稍觉真途近
渐渐感觉超脱尘世的境界就在眼前
方知人事劳
这才明白人世间的纷扰多么劳心

词语注释

精舍:佛寺的雅称
香台:寺庙中焚香的台阁,此处指佛寺建筑
汉:此处指银河(古称"云汉"或"天汉")
真途:佛教用语,指超脱尘世的境界("真"指真如,"途"指道路)

创作背景

诗词《游昌化山精舍》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诗人拾级而上昌化山麓,但见古刹飞檐隐现于烟岚之间。这座始建于南朝梁代的精舍,历经三百载风雨依然梵音袅袅——当年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校勘《文选》,山石上犹见墨砚残痕。

诗人驻足山门前,触摸着唐代重修时留下的莲花柱础。彼时佛教鼎盛,香客络绎如云,而今石阶生苔,唯闻钟磬与松涛相和。此情此景令其顿悟:那"宝地乘峰出,香台接汉高"的巍峨气象,不过是红尘中人为抵达"真途"而筑的阶梯。山风拂过经幡,将"稍觉真途近,方知人事劳"的慨叹,吹散在晚唐的残照里。

(按:昌化山精舍在今杭州临安区,唐代属江南东道杭州余杭郡。诗中"接汉高"既喻建筑雄伟,又暗合汉代佛教初传中土之典,体现诗人对佛教中国化历程的沉思。)

赏析

这座隐于云端的山寺,在诗人笔下化作连接尘世与天界的灵性通道。"宝地乘峰出"以动写静,仿佛整座庙宇正随着山势向苍穹攀升,与"香台接汉高"形成垂直空间的诗意延伸。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以实写虚,化静为动",寻常的登山礼佛之事,竟被赋予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

诗人用"稍觉"与"方知"的渐进式体悟,暗合禅宗"顿渐之争"的哲思。当山雾渐渐散去时("稍觉真途近"),恰是心灵最为澄明之际;而回望来路("方知人事劳"),方觉尘世纷扰原是修行的必经之途。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此联:"十字中含尽禅机,非历经世变者不能道。"这种"登高—回望"的双重视角,构成佛家"看山三重境"的绝妙注解。

诗中意象的择取尤见匠心。"宝地"既指佛法圣地,又暗喻心灵净土;"香台"上的袅袅青烟,既是实景描写,又是向佛陀传递心香的象征。宋代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特别激赏这种"物象即心象"的表现手法:"以峰为梯,以云为阶,此乃诗家最上乘境界。"当世俗的"人事劳"与超验的"真途近"形成强烈反差时,诗人完成了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家园的诗意跨越。

全篇最动人处在于那份克制的顿悟。没有说教式的佛理阐释,只有"稍觉"与"方知"间的微妙转捩,恰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让二十字的短章承载起生命重量的思考。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昌化山精舍为题,却不着笔于精舍本身,而是从大处落墨,以"宝地""香台"二句勾勒出山寺凌绝尘寰之气象。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乘峰出'三字,写尽山寺飞动之势,似有灵气自笔端喷薄而出。"

颔联"稍觉真途近,方知人事劳"尤见功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十字中含无限禅机。'稍觉'二字最妙,将悟道过程之渐进性写得如在目前。"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更指出:"此联暗用陶公'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意,而表达更为含蓄。真途愈近,尘劳愈显,此中辩证,非深于道者不能道。"

全诗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特别推崇其空间构建:"前二句纵向拓展天地,后二句横向打开心扉,形成立体化的诗意空间。这种处理方式,在盛唐山水诗中亦属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