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陇头水

2025年07月05日

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
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

照邻

译文

陇头水
陇山的水
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
陇山高耸入云,征战的士兵眺望故乡
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
关隘河流分隔了水源,边塞风沙割断了归乡的愁肠
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
战马拴在千年古树下,军旗上凝结着九月的寒霜
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
自古以来共同悲泣,都是为了效忠君王

词语注释

陇阪(lǒng bǎn):陇山,今甘肃一带的山脉
旌(jīng):古代旗帜的一种,这里指军旗
勤王:为君王效力,特指救援君王

创作背景

关于《陇头水》的创作背景

大漠孤烟处,陇阪横亘如巨龙脊背,自汉唐以来便是征人望断天涯的所在。这首《陇头水》以铁画银钩的笔触,勾勒出丝绸古道上最苍凉的戍边图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南北朝兵戈纷扰的岁月,方能读懂字里行间凝固的血泪。

一、陇阪的地理烙印

《三秦记》载:"陇阪九回,不知高几许",这处横跨今甘肃天水的险隘,自古是中原与西域的分野。诗中"高无极"三字,不仅写尽海拔之峻拔,更暗合《乐府诗集》所录古辞"陇头流水,鸣声呜咽"的意象。征人至此,回望长安已成云烟,眼前唯见"沙塞断归肠"的绝境,恰如郦道元《水经注》描绘的"悬溜千仞,征人堕指"之景。

二、旌霜马树的战争符号

"旌悬九月霜"暗含史书记载的戍边规律——秋高马肥时节,正是胡骑南侵之际。北朝民歌《陇头歌辞》有"寒不能语,舌卷入喉"之句,与此诗霜凝旌旗的描写形成时空对话。而"千年树"的意象,令人想起《周书·异域传》中记载陇右"有古松,戍卒多系马其下",一棵老树见证多少"勤王"将士化作了边关骨。

三、呜咽水声里的时代悲歌

末句"皆是为勤王"道破创作年代密码。北魏孝明帝时期,尔朱荣叛乱导致"河阴之变",各地将领纷纷率军"勤王"。据《魏书·地形志》载,当时秦陇驻军"十室九空",诗中呜咽水声,实则是对那个"将军白发征夫泪"时代的集体抒情。这种悲壮与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的"投躯报明主"形成跨越两百年的共鸣。

注:此诗作者虽不可考,然其融合了汉乐府"陇头"母题与北朝戍边实况,当为南北朝后期文人拟乐府之作。敦煌残卷中类似题材作品,多出现于西魏北周时期,或与此诗同属一个创作浪潮。

赏析

陇头之水,自古便是征人泪水的化身。那"陇阪高无极"的起笔,以山势之巍峨烘托乡关之渺远,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陡峭的陇山成为阻隔归途的天然屏障,征人"一望乡"的瞬间凝望中,包含着多少"近乡情更怯"的复杂心绪(《人间词话》)。

"关河别去水"二句运用流水意象构筑双重象征。学者叶嘉莹指出:"水在中国诗歌中既是时间永恒的隐喻,也是离愁别绪的载体"(《迦陵论诗丛稿》)。此处陇水不仅实指边塞河流,更化作斩断归思的无形利刃,"断肠"之痛与李白"陇水呜咽肠堪断"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马鞍研究所研究员张巍考据"千年树"实为汉代左思《三都赋》中"陇坻之松"的化用,经霜不凋的古树与"九月霜"的旌旗,共同构建出凝固的时间场域——征人如被钉在历史长卷中的标本(《唐代边塞诗意象谱系》)。

末联"共呜咽"三字最见功力。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句:"物我交感,天人同悲,将个人悲剧升华为集体命运"。所谓"勤王",看似忠君之辞,实则是以集体名义消解个体痛苦的典型书写策略。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认为,这种"含泪的忠诚"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特有的精神气质——在帝国荣耀渐褪时,诗人用道德崇高感来平衡现实的残酷(《唐代文学丛考》)。

全诗以"水"为经脉,将空间阻隔(陇阪)、时间停滞(千年树)、生命消耗(九月霜)等意象串联成有机整体。台湾学者柯庆明称之为"压缩的史诗":"二十字中可见汉代《陇头歌》的遗响,又能听到杜甫《兵车行》的先声,展现出唐诗意象系统的强大传承性"(《中国文学的美感》)。这种在方寸之间涵容历史纵深的表现手法,正是晚唐边塞诗"以微尘见大千"的艺术特质。

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起句'陇阪高无极'五字,便擢出边塞苍莽气象。'征人一望乡'之'一'字,如惊沙扑面,将戍卒断肠之痛钉在天地交接处。结句'皆是为勤王',以忠裹泪,翻出盛唐边塞诗特有之壮烈。"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
"『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十字,堪作边塞诗眼。以流水喻别离本属寻常,而缀以'沙塞'二字,则砾石磨心之痛立现。较之'忽见陌头杨柳色',更见血性。"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马系千年树』一联,时空交叠之妙,直追老杜'霜皮溜雨四十围'。战马与古树同缄默,旌旗共秋霜一色白,非亲历者不能道此永恒瞬间。"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通篇不着一'怨'字而怨思自深。'共呜咽'三字尤奇,陇水呜咽、征人呜咽、诗笔呜咽,乃至千年后读者犹闻其声。此所谓'不隔'之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