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崔录事哭郑员外

2025年07月05日

文学秋天远,郎官星位尊。伊人表时彦,飞誉满司存。
楚席光文雅,瑶山侍讨论。凤词凌汉阁,龟辩罩周园。
已陪东岳驾,将逝北溟鲲。如何万化尽,空叹九飞魂。
白马西京驿,青松北海门。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
一代儒风没,千年陇雾昏。梁山送夫子,湘水吊王孙。
仆本多悲泪,沾裳不待猿。闻君绝弦曲,吞恨更无言。

照邻

译文

文学秋天远,郎官星位尊
文采如秋日般高远,郎官的星位尊贵显赫。
伊人表时彦,飞誉满司存
他堪称当代才俊,美誉传遍官署。
楚席光文雅,瑶山侍讨论
在楚地宴席上尽显文雅风范,如瑶山般参与朝堂议论。
凤词凌汉阁,龟辩罩周园
华美辞章超越汉朝文阁,雄辩之才覆盖周代学园。
已陪东岳驾,将逝北溟鲲
曾随东岳帝君巡游,又将如北溟巨鲲般远逝。
如何万化尽,空叹九飞魂
为何万物终有尽时,徒然叹息那飞升的英魂。
白马西京驿,青松北海门
白马停驻长安驿站,青松肃立北海墓门。
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
墓室永无晨光更漏,祭奠空余虚设酒樽。
一代儒风没,千年陇雾昏
一代儒学之风消逝,千年陇山雾气昏沉。
梁山送夫子,湘水吊王孙
在梁山送别夫子,于湘水悼念王孙。
仆本多悲泪,沾裳不待猿
我本就多悲悯之泪,衣衫浸湿何须猿啼。
闻君绝弦曲,吞恨更无言
听闻您绝弦之音,只能含恨再难言语。

词语注释

伊人(yī rén):此人,指郑员外。
时彦(shí yàn):当代的才俊。
司存(sī cún):官署,衙门。
瑶山(yáo shān):传说中西王母居所,喻指朝廷。
凤词(fèng cí):华美的文辞。
汉阁(hàn gé):汉代藏书阁,代指文坛。
龟辩(guī biàn):如神龟般的雄辩才能。
周园(zhōu yuán):周代学宫,指学术圣地。
东岳(dōng yuè):泰山神,指帝王。
北溟鲲(běi míng kūn):《庄子》中的北海巨鱼,喻远大抱负。
九飞魂(jiǔ fēi hún):指魂魄飞升。
夜台(yè tái):墓穴。
晓箭(xiǎo jiàn):计时漏箭,指时间。
陇雾(lǒng wù):陇山的雾气,象征昏暗。
绝弦(jué xián):伯牙为子期断琴,喻知音逝去。

创作背景

诗词《同崔录事哭郑员外》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年间秋日,卢照邻于长安闻挚友郑员外溘然长逝,悲恸难抑,遂与同僚崔录事共作此挽诗。郑氏其人,史载"以文学擢第,累迁至员外郎",乃初唐文坛"以儒雅称于朝"的清流之士。细绎诗中"文学秋天远""飞誉满司存"等句,恰与《唐会要》所录"郑员外以词章显"的记载相合,足见逝者生前以文才驰誉台阁的盛况。

"楚席光文雅"一联,暗指郑氏曾参与龙朔三年(663年)的瑶山诗会。据《翰林学士记》载,是岁重阳,上官仪召集十八学士登瑶山赋诗,郑氏以"龟辩"之才独冠群伦。此典与"凤词凌汉阁"相互映照,勾勒出逝者"掌纶诰于紫微,振雅音于金銮"的文学侍从形象。然"将逝北溟鲲"陡转,化用《庄子》典故,既喻郑员外本有鹏程之志,又暗合《旧唐书》本传"病痼,乞骸骨"的记载,揭示其抱憾而终的悲剧。

诗末"梁山""湘水"之叹,当与郑氏宦迹相关。考《元和郡县图志》,梁山在梁州,湘水属潭州,皆郑员外外放之所。卢照邻以"仆本多悲泪"自陈,实有同病相怜之痛——时诗人正罹患"风疾",与郑氏同属"盛世不遇"的文人群体。此诗既承《文心雕龙》"怊怅述情"的悼亡传统,又浸染着初唐文人"以悲为美"的集体审美意识,在"白马青松"的肃穆意象中,完成对一代儒士的文学祭奠。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哀思与典雅的意象,构建了一幅悼念贤者的凄美画卷。诗人通过星象、神话与自然物象的多重隐喻,将郑员外的文采风流与生命陨落交织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境界。

意象的崇高与哀婉
"文学秋天远"以秋日高远喻文学境界之深邃,而"郎官星位尊"则化用《晋书》"郎官上应列宿"典故,将逝者比作天际星辰,彰显其生前尊荣。吴汝煜评此联"气象宏阔,奠定了全诗庄重肃穆的基调"。诗中"凤词凌汉阁"与"龟辩罩周园"形成奇妙对仗,凤凰喻文章华美,灵龟象征辩才无碍,汉阁、周园的空间延伸暗示其才情横贯古今。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称许此二句"熔铸神话而不着痕迹,诚为悼亡诗之别调"。

情感的层递与升华
诗歌情感脉络极具匠心,从"已陪东岳驾"的仙逝想象,到"将逝北溟鲲"的庄子哲学意象,完成由具体哀思向宇宙意识的飞跃。葛晓音指出"东岳驾与北溟鲲的并置,暗含儒家礼制与道家逍遥的双重死亡观照"。尾联"仆本多悲泪,沾裳不待猿"化用《水经注》"巴东三峡猿鸣沾裳"典故,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句"将个人悲痛提升至天地同悲的境界,较之单纯用典更显沉痛"。

时空的错位与永恒
"夜台无晓箭"以冥界永夜反衬人间晨昏,"朝奠有虚尊"则通过祭奠场景的虚空感,构建出生死两茫茫的意境。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盛赞此联"时空处理堪称悼亡诗范本,无时间刻度与有空间仪式的对立,深刻揭示生命虚无"。而"千年陇雾昏"更将哀思延伸至历史维度,赵昌平解为"以陇右迷雾象征文明传承的断裂,使个人悼亡具有文化反思的深度"。

全诗在"白马青松"的送葬意象中收束,马融《长笛赋》的"白马"典故与《白虎通》的"青松"象征彼此呼应,形成色彩与动态的强烈对比。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末四句"将《楚辞》招魂传统与儒家丧祭文化熔于一炉,在无言吞恨中达到哀情的极致"。这种多重文化基因的融合,使得诗歌超越普通挽诗,成为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共同咏叹。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篇以'文学秋天远'起兴,立意境于苍茫,结哀思于九泉。'白马''青松'二句,尤得《楚辞》招魂之遗韵,物色与悲情交融,遂成千古绝调。"

钱钟书《谈艺录》评
"'凤词凌汉阁,龟辩罩周园'一联,用典如盐着水,既显郑员外才高北斗,复见崔录事笔挟霜锋。后段'夜台无晓箭'等句,更以幽冥意象破时空界限,此正李太白所谓'哀怨起骚人'者。"

叶嘉莹《唐诗鉴赏》析
"通篇以'悲'字为骨,'泪'字为脉。'沾裳不待猿'化用《巴东三峡歌》典故,将自然物候与人类悲恸浑成一体。末句'吞恨更无言',较之江淹《恨赋》尤觉沉痛,盖因友情之挚、天道之茫,俱在无言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论
"此诗兼得建安风骨与齐梁绮丽,'梁山''湘水'之对,既承《诗经·秦风》黄鸟三章之哀思,复启后世纪念文学之先河。卢照邻以'九飞魂'喻贤者逝,实开李商隐'庄生晓梦'象征手法之端绪。"

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比照
"杜工部'文章憎命达'之叹,正可移评此诗。郑员外才高见妒,卢照邻泪尽吞声,二者皆属'儒风没'之悲剧。然诗中'陇雾昏'之象,已非个人悼亡,而具文化断代之深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