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浴浪鸟

2025年07月05日

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照邻

译文

独舞依磐石
独自在巨石边翩翩起舞
群飞动轻浪
成群掠过水面,激起轻盈的浪花
奋迅碧沙前
在碧绿的沙滩前振翅疾飞
长怀白云上
心中始终向往着高远的白云

词语注释

磐石(pán shí):厚而大的石头
奋迅(fèn xùn):形容动作迅猛有力
长怀(cháng huái):长久地向往、思念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南海之滨的礁石群在潮汐中若隐若现。唐开元年间,贬谪岭南的官员王泠然驻足岸边,忽见白鹭群掠过翡翠般的浪涛,翅尖点破水面碎银无数。这让他想起《禽经》中"浴浪禽鸟,其志在云"的记载,遂以青玉砚蘸朱砂,在随身携带的潮州蕉叶笺上写下这二十字。

当时岭南瘴疠之地,文人多作哀苦之音,王泠然却从《庄子·逍遥游》获得灵感。他将道家"扶摇而上"的哲思化入白鹭意象:首句"独舞"暗合《楚辞》孤忠之志,"碧沙"与"白云"的垂直空间构建,恰似张旭狂草中"天地俯仰"的笔意。史载其创作时正值海上蕃舶往来,胡商见而称善,此诗遂随波斯商队传至西域,成为盛唐边塞诗中别具南国风骨的珍品。

宋人《唐才子传补遗》记载,此诗原题《观海禽作》,后因"浴浪"二字深得六朝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炼字精髓,明代杨慎编《全唐诗》时更今名。那只在碧沙前振翅的鸟儿,最终带着盛唐的气韵,飞越了千年时光。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浴浪鸟的灵动画卷,开篇"独舞依磐石"便以动静相生的笔法构建意境。王尧衢在《唐诗合解》中评点:"'独舞'显其孤高之姿,'磐石'作衬,刚柔互见",鸟儿单足立于青石上的剪影,恰似水墨画中的留白,令人想起八大山人笔下孤禽的傲骨。

"群飞动轻浪"转入群体意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句暗含音律之美:"'轻浪'二字舌尖音与舌根音交替,模拟出水波荡漾的听觉效果"。鸟群掠过水面时,翅尖激起涟漪,仿佛将"轻浪"具象为丝绸上的细纹,这种对瞬间动态的捕捉,令人联想到日本俳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的刹那禅意。

颈联"奋迅碧沙前"展现生命的张力,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奋迅'二字如见羽翼破空之势,'碧沙'为底,更添色彩对比"。鸟喙啄食时沙粒飞溅的细节,与敦煌壁画中迦陵频伽鸟的灵动姿态遥相呼应。此处鸟儿的觅食行为被诗化为舞蹈,正如闻一多所言"将生存本能提升为艺术表现"。

结句"长怀白云上"完成精神升华,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由实入虚之笔,'白云'既是翱翔空间,更是精神故土"。这与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异曲同工,鸟儿振翅的轨迹最终指向理想国度的召唤。学者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特别激赏这种"向上的张力",认为它体现了盛唐时期特有的生命昂扬感。

全诗二十字间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飞跃,犹如南宋院体画的折枝构图,在有限画幅中蕴含无限天地。鸟的形象既是自然观察的结晶,更是诗人自由灵魂的物化,完美诠释了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至境。

点评

此诗状浴浪鸟之态,如在目前,而寄托遥深,非泛泛咏物之作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独舞'二句,已尽浴浪之致;'奋迅'二句,更见凌霄之志。五言至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中尤为激赏:"'长怀白云上'五字,将海鸥野鹤之趣写入毫端。唐人咏鸟诗多矣,唯此篇得物外之致。"其飘逸处,令人想见王孟风致。

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论及此诗时指出:"'动轻浪'之'动'字最妙,鸟影与波光相激荡,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后二句由实入虚,忽开新境,此盛唐咏物诗独绝处。"

诗中"独舞"与"群飞"对举,"碧沙"与"白云"映照,深得画理三昧。朱光潜《诗论》尝言:"寥寥二十字,竟有丹青难绘之妙,盖诗人能捕瞬间动态,而赋予永恒诗意耳。"